闲读闲聊:说不尽的康德

微读馆(庆乐随笔)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闲读闲聊,《说不尽的康德》。</p><p class="ql-block">去年4月22日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诞辰300周年纪念日。当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勃兰登堡科学与人文学院发表演讲,正式拉开纪念活动的帷幕。学院在纪念公告中说,康德不仅对哲学,也对欧洲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和平、自由和尊严的思想,对当今政治和社会仍具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中国思想界的康德热,自1980年代以来经久不衰。1979年,李泽厚出版《批判哲学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角度解读康德;牟宗三翻译并注释康德著作,从康德道德哲学角度谈论中国儒家心性思想。</p><p class="ql-block">看官也许要问,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p><p class="ql-block">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康德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p><p class="ql-block">开启德国古典哲学:</p><p class="ql-block">康德的哲学被视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他通过《纯粹理性批判》等重要作品,调和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为德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哲学成为专业:</p><p class="ql-block">康德之后,哲学成为了一门专业,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中。他的哲学体系强调了哲学的系统性和研究的深度,使得哲学成为一项需要专业训练和深入研究的学术活动。</p><p class="ql-block">哲学的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康德的哲学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不仅影响了西方哲学,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哲学传统产生了影响。康德的哲学被视为现代哲学的起点,其思想在多个哲学流派和学科中都有体现。</p><p class="ql-block">道德哲学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道德行为的纯粹性,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强调道德行为的动机而非结果。他的道德哲学对理解和实践道德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p><p class="ql-block">对启蒙运动的反思:</p><p class="ql-block">康德的哲学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特别是在对理性的使用和限制方面。他提出了“理性的限制”,强调了理性在认识世界中的局限性,为启蒙运动的反思提供了新的视角。</p><p class="ql-block">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康德的哲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思想帮助现代人在面对科学和理性主义的挑战时,思考人的自由、道德和信仰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精神生活的平衡和深度。</p><p class="ql-block">康德的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理论,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类存在和知识的方式,对后世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讨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张伟曾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在西方思想史,甚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上,举出五个人的话,康德一定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在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家里以制作马轭勉强维生,他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康德的父母是朴素的虔诚派教徒。这个教派主张工作、责任和祷告的神圣性,把良知视做至高无上。虔诚派教会建立了腓特烈中学,8岁时,康德的天分受到一位牧师的赏识,被送进这所学校。此后,他几乎从未离开家乡,终身未婚,大部分哲学著作出版于晚年,永远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版图。</p> <p class="ql-block">诗人海涅的这幅漫画像广为流传,近乎刻薄,“描述伊曼努尔·康德生平的历史是一件极端困难的差事,因为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的一个老城哥尼斯堡城外的一条小巷子里,过着跟机械一样规律、几乎抽象的单身生活。我想,当地大教堂的巨钟也不比居民伊曼努尔·康德更兴味索然地重复日复一日的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授课、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时刻,而邻居也都知道,穿着灰袍的康德手上拿着西班牙的拐杖走出家门时,时间准是下午三点半……”</p> <p class="ql-block">看官看到这里感到好奇,可能要问,康德有过爱情吗?</p><p class="ql-block">康德确实有过爱情。他的暗恋对象是凯塞林克伯爵夫人,一位中年丧偶的伯爵夫人,康德作为她的儿子的私人教师,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尽管他们之间存在悬殊的阶层差距,康德仍每天去她家中上课,只为多见她几眼。伯爵夫人对康德也有爱慕之情,在她的私人沙龙中为康德保留了一个空位子。然而,由于世俗的禁锢,他们无法走到一起,这给康德带来了深深的悲伤,最终他辞去了工作。尽管无法与伯爵夫人共度余生,康德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理解却深刻影响了他的哲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看官接着又要问,康德与其他哲学家比谁更伟大?</p><p class="ql-block">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回答这个问题,李科政说,“费希特、黑格尔、海德格尔、胡塞尔这些哲学家都非常伟大,你很难讲谁比谁更伟大。但要说哲学史的重要性,康德是超过绝大多数哲学家的。我们不能说康德比黑格尔更伟大,但是从哲学史的角度上来讲,康德比黑格尔更重要,这是没有问题的。”</p><p class="ql-block">“近200年西方哲学甚至是世界哲学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哲学回应的历史,不是赞同,不是单纯的发展,很多是批评,但都是在回应他的问题,回应他的挑战。这是康德长盛不衰,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李秋零把康德哲学最重要的精神概括为两点,一是对人的尊重,一是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康德对自己提出三个要研究的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三个问题中的‘我’都是一个普遍的我,是一个涵盖所有人的我,但是它又是一个具体的我,是每一个人的我。”李秋零说。对康德来说,它都跟“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关。康德哲学分了三个问题,知道、做和希望,来回答“人是什么”。在李秋零看来,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回答:人就是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希望的理性存在者。</p> <p class="ql-block">看官又提出一个问题,康德的三大批判到底说了什么?</p><p class="ql-block">这“三大批判”名著确实是哲学领域的三大高峰。不要说初学者难以理解,即便是很多研究哲学的人也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p><p class="ql-block">康德的三大批判概括起来是对人类理性在认识、实践和审美方面的局限性和可能性的深刻探讨。这三部作品分别是:</p><p class="ql-block">《纯粹理性批判》:</p><p class="ql-block">探讨理性的局限性,指出理性仅适用于认知“现象”而非“物自体”。</p><p class="ql-block">强调先天形式的作用,这些形式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结构。</p><p class="ql-block">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强调理性无法达到对“物自体”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实践理性批判》:</p><p class="ql-block">讨论人的意志、道德法则与自由等问题,提出“善意志”理论和道德法则的先验性原则。</p><p class="ql-block">探讨人的行为和道德实践,强调道德行为的动机应基于道德法则,而非仅仅基于个人利益。</p><p class="ql-block">《审美判断力批判》:</p><p class="ql-block">探讨审美判断和对美的认识,提出审美判断力是理性与感性直觉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强调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形式,如整体性、目的性与统一性,这些形式构成我们作出审美判断的先验框架。</p><p class="ql-block">这三部批判共同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旨在通过批判理性的局限性,弥补理性主义者对理性过度自信的错误,进而揭示获得正确认知的真谛。</p><p class="ql-block">康德的“三大批判”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p> <p class="ql-block">“批判”在这里不是完全否定的意思,而是带有一种审视和考察的意味,是用一种反思的精神去考察人类的纯粹理性问题。人类的理性能力是什么,适用的范围是什么,理性在纯粹的形式下如何建立起知识,什么是可以认识的,什么是不可以认识,康德提出了他的先验哲学,这也是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即通过对认识的三个环节--感性、知性和理性进行考察(与之相对应的是康德提出的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和先验理性论),最后寻找到一个答案--先天综合知识何以成为可能,从而建立起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理性的考察,从而努力去探究人可以知道什么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我们用一张图说明一下。三大批判构成一个整体,依次回答了三个问题:人应该认识什么?人应该做些什么?人是什么?逻辑的极限是自由。</p><p class="ql-block">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发帖议论,怎样理解康德自由:自由即自律。哈哈,聪明的网友脑洞大开。</p><p class="ql-block">还有网友评论说,就是诠释真善美三个字。</p><p class="ql-block">是的,三大批判就是真善美。康德的三大批判作品《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共同构成了他对真善美概念的探讨。在这三部作品中,康德分别探讨了:</p><p class="ql-block">纯粹理性批判:涉及“真”,即人的知性目的,是必然性的领域。</p><p class="ql-block">实践理性批判:涉及“善”,即道德意志目标,是人的自由领域。</p><p class="ql-block">判断力批判:涉及“美”,探讨如何在理论理性的必然性和意志自由的道德世界之间建立统一。</p><p class="ql-block">这三部分不仅探讨了真、善、美的哲学问题,而且展示了它们如何在人的理性和审美判断中相互作用,形成了对真善美的完整理解。</p><p class="ql-block">预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请看庆乐随笔,闲读闲聊,说不尽的康德。</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