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夕照 岁月温柔

乐水山人

<p class="ql-block">  其曰:沅水悠悠绕古城,千年风雨历峥嵘。芙蓉楼上诗心涌,“一片冰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 其必曰:心向山海,诗与远方。</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直激励我要寻找它的出处,感受它的意境。离开洪江古商城,沿着沅水向西折返,行约二十几公里,于日落前赶到了另一座古城,这是计划探秘湘西的最后一站。</p> <p class="ql-block">  沅水河畔,静静卧着一座千年古城——黔阳古城。它没有丽江古城的声名远扬,也不似平遥古城那般众人皆知,却凭借独特古文化散发着迷人光芒,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脚步。那黔阳古城为何能以古文化著称闻名呢?答案,就藏在古城的每一寸砖石、每一条小巷、每一段历史里。</p> <p class="ql-block">  黔阳古城(古时称之为龙标)现今隶属洪江市,而洪江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又隶属于怀化市,在一个县级市里有两座古城,又分别是历史上的商埠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情况是比较罕见的,说明湘西真是个神秘的地方。黔阳古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西汉设县以来,一直是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时光流转,历史变迁,古城已没有昔日的繁华,只有这里的街巷、建筑仍顽强地诉说着往昔。</p> <p class="ql-block">  黔阳古城的西门外,是沅水和潕水的交汇处。碧水悠悠,船来船往,山水相依如画。</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水面,波光粼粼,美得令人心醉。这座古城,没有过度商业化,处处洋溢着宁静祥和。它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是活着的历史,等着人们前来探寻岁月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城北门一个高大的石坊进入古城街道,路上行人稀少,旧街弥漫着陈旧的味道,残垣断壁见证了岁月的变迁。风中传来隐隐约约的吆喝声,仿佛是往昔喧嚣的残音。斑驳的古城墙旁耸立的大榕树,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伫立,守护着这座城。</p> <p class="ql-block">  它始建于汉代,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见证了无数的战火纷飞、朝代更迭,却依然顽强地屹立不倒。抚摸着城墙上粗糙的砖石,让人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匠心与执着,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城墙上的垛口,曾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如今虽已不见硝烟弥漫,但站在上面,仍能想象出当年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街前行,脚下是青石板路,经过岁月的打磨,光滑而富有质感。街边林立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彰显着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这些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徽派建筑的婉约与湘西建筑的质朴。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雕花门窗上的图案精美绝伦,有人物、花鸟、山水,每一幅都栩栩如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推开一扇木门,吱呀作响,仿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屋内的布局精巧合理,天井采光通风,既体现了实用功能,又增添了几分宁静祥和的氛围。在这里,生活与艺术完美交融,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才情。</p> <p class="ql-block">  黔阳古城不仅有令人赞叹的建筑,更孕育了璀璨的人文精神。这里是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王昌龄、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诗篇。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今黔阳古城)时,在此写下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坚守高洁品质的决心,也让黔阳古城与这颗“冰心”紧密相连,成为了无数人心中向往的精神圣地。</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城的小巷中,也许不经意间就能踏上当年诗人们走过的路,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古城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诗人们挥毫泼墨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黄昏时分,街上行人稀少,可能是不是旅游旺季?亦或宿鸟归林?许多著名古迹、古宅和古旧居大多已门庭紧闭。斑驳的墙体,高大的院墙,或紧或松的门楣,只有暗黄色铜牌上依稀记载着它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  位于黔阳古城东面的宝山书院,始建于宋绍定元年(1228年),是我国较早的官学之一,为庭院两进木结构,两侧有封火墙,院内有天井、古柏和一批文人的书法诗作。</p> <p class="ql-block">  历经风霜雪雨至今仍保留完好的黔阳古城墙,是黔阳古城的重要历史遗迹,据说原有5座城门,现存四个门遗址,其中中正门是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城门。</p> <p class="ql-block">  张家老屋是南正街窨子屋的代表,为“二堂三进”结构,采用“旱天井”,有铜钱漏用于排水,两眼的称“太极漏”。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明清特色的杨家大院,布局严谨,建筑工艺精湛,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精美,展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富家大户的生活风貌。</p><p class="ql-block"> 今月楼,又名藏书楼,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建筑造型典雅,保存较为完好,见证了古城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王有为故居,这是建于明正德元年明代建筑。王有为与张居正、杨继盛为同榜好友,故居前面有广场和牌坊,中间有门楼、院落、照壁、中堂、厢房、天井、二进堂等,呈中轴线布局,后院是花园,是湖南省现存为数不多的抬梁式明代官宦民居。</p> <p class="ql-block">  往前面不远,是晚清名臣黄忠浩的居所,出于防御湘西匪患考虑,外立面不开窗,窗户全部开向内部,内部信道完全靠天斗与亮瓦采光,还建有晒楼,具有采光、通风、晒晾货物以及瞭望料敌、报警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  沿着沅水江边一路行走,但见澄澈的沅水悠悠流淌,水面波光粼粼。天边,晚霞似被打翻的颜料盘,肆意铺陈。那夺目的金色光芒,如万道利剑,穿透云层,直洒在沅水上 。江水被染成了一片金黄,宛如一条蜿蜒的金色绸带。此时我和妻子也通过询问终于找到了芙蓉楼的所在地。这是一处沿着沅水河畔的园林,守门人告知就要闭园了,请抓紧游赏。</p> <p class="ql-block">  信步前行,来到一座高大的门楼前,其建筑特色是石坊与照壁相结合的产物,自然气度不凡。拾级而上,这就是著名的龙标胜迹门了,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黔阳县令龙光甸重修,因时间久远,整个大门已朝外倾斜,成为芙蓉楼景区一道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  白墙黛瓦的院墙里,芙蓉楼静静地矗立,在金色光辉的笼罩下,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它飞檐斗拱的轮廓被勾勒得格外清晰,每一处雕花、每一片砖瓦都沐浴在余晖中,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气息。楼上的窗棂,反射着金色的光,恰似无数闪烁的星辰。屹立于沅水江畔,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此地的芙蓉楼始建于唐代,虽历经多次修缮,但始终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  黔阳地处湘西要冲,山水相依,风光旖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在此留下了千古名篇《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昌龄于芙蓉楼前送别友人,内心的孤寂与对亲友的深情,皆融入这短短二十八字之中。</p> <p class="ql-block">  黔阳芙蓉楼的周边环境,完美契合了诗中的意境。沅江的水悠悠流淌,恰似诗人无尽的愁绪;远处的楚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孤寂,与诗人彼时的心境相呼应。从历史文献来看,众多古籍都明确记载王昌龄在黔阳任职期间创作了此诗,据说当地的方志、文人笔记等都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p><p class="ql-block"> 芙蓉楼,见证过王昌龄的贬谪岁月,大诗人在此留下许多诗作,为古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芙蓉楼,是为纪念王昌龄所建。亭台楼阁与园林山水相互映衬,如若登上芙蓉楼,沅江风光会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化地标承载着无尽的诗意与情思,芙蓉楼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关于王昌龄赋诗的芙蓉楼究竟位于湖南还是江苏,这一问题宛如一团迷雾,引发了诸多探讨与解读。对两地而言,芙蓉楼都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我们应以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去探寻这段历史渊源,不是我们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问题,也不在我们游学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  黔阳古城之所以能以古文化著称出名,正是因为它拥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璀璨的人文精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精湛的传统手工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黔阳古城独特的魅力。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历史的辉煌。在岁月的长河中,黔阳古城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根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古文化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p> <p class="ql-block">  沿着沅水河畔继续游走,时光仿若放慢了步调。不知不觉,天际在延续着演化。落日在染红天际后,终于低下羞红的脸,堕入远方的山峦中。拉开夜幕的黔阳古城,华灯初上,温柔如初,就像一首无声的诗,不张扬,却深深触动人心。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这些宁静而温暖的瞬间,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笔记 腊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