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罗 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07年2月15日)</span></p> <p class="ql-block">除夕将至,又到了写春联迎新年的时节。写春联的写家开始忙碌起来,一副一副的春联从笔下流出,不停地向外批发,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辛苦一年的人们买了回去,贴在大门两旁,配着檐口挂着的大红灯笼,再点燃爆竹,而后焚香烧纸,举杯把盏……真可谓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有滋有味,其乐融融,给家居的日子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我想,春联该是中华民俗文化这块园林中颇为粗壮的一棵常青树。其源本和流派应是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笔者浅陋,在这里无力追根溯源。只是回想起记事以来,印象中的春联好像都是大同小异,似曾相识,离不开“新桃旧符”、“春回大地”、“福星高照”、“狗去猪来”(依照生肖替换)之类,措辞和内容都差不多,难得有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红红火火迎新年 罗逸 摄</span></p> <p class="ql-block">由是想起某年的这个时候,我在一家小媒体当副刊编辑,正好有20多副春联要一起编发出去,因我刚学电脑,操作不熟,组版时把这些春联的顺序大多搞错位,慌乱中,还是把他们东拉西扯拼合在一起。嘿,你别说,只要上下联字数一样,读起来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不对,包括横批,你安在哪副对联上都象合适。发稿时间紧,我来不及按作者原样搭配就蒙混着发了出去。事后没有读者批评,作者也没有提出异议(也许是读者和作者都没有在意,现顺此坦白致歉)。</p><p class="ql-block"> 也由是想起多年前在乡下看到一副春联,贴在黔北农村普通的一栋青瓦木房的堂屋大门上,联云:“哪管它新年旧岁 却依然昨夜今朝”。当时已过清明,黒字已发灰,红纸已发白,横批已脱落,两列字毫不起眼,但我的感觉是吃惊不小。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当成平常日子看待,说它不过是“昨夜今朝”,不说他惊世骇俗,至少有超凡脱俗之气,非看破红尘之士不能所为!足见其活得通透、洒脱……吃惊之余,询问这家主人,乃一介村夫,说是隔年腊月二十八上街赶场,见有人摆起摊子专写对联,就花两元钱买来贴起,是哪样意思他自己也不明白,反正红纸上有字就行了。再问他脱落的横批是些什么字,主人说好像有四个字,他认不全也就记不得了……原以为在那山旮旯发现了“隐士”或“高人”,结果却大失所望,扫兴而归。</p><p class="ql-block"> 倏忽间过了这些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一员,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充斥其间,也得年年辞旧迎新,只是很少贴春联。并非反传统,而是房门不便贴那喜庆标志——蜗居在鸽子笼似的单元房里,没有正二八经的大门。一道防盗门紧靠墙壁形成90度角,难得找恰当的位置贴春联,硬贴上去,上下联就不在同一平面上,不合贴春联的规矩。倒是有几次上街购年货,商家促销送了春联,是那种印刷厂统一印制的,金黄配鲜红,颇为惹眼。孩子觉得好看,自告奋勇的拿上透明胶布贴在门上。一段时间过后,春联不是卷上去就是耷下来,颜色自然淡去,偶尔风吹,说得难听一点,仿佛晦气的……老大新年的,不好说得——罢了,索性把它扯掉免得刺眼!至于那上面写的什么话语,至今一句也回想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欲把新桃换旧符 罗逸 摄</span></p> <p class="ql-block">不错,春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是人们易于接受的一种传统习俗,其中不乏有大量的精华。(否则怎会有《春联集粹》之类的书出版发行呢?)但世事更迭,尤其是城镇住房格局迅速改变,一家一户贴春联的可行性就降了下来。当然,有独立门面,或有自建楼房,甚而至于有前院大门的门第,不必说就具备这条件。笔者在此饶舌,并非反对贴春联(也不敢反对,那将是大逆不道!),抑或是“酸葡萄效应”——不得葡萄吃,就说葡萄是酸的。只是觉得不该一个模式,千篇一律,与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相去甚远。说归说,也许有人诘问,你有微词你写来看看。我哑然。也真是,说三道四谁都行,自己动手处处难。或许还会有人说,春联就是图一个吉祥喜庆,只要主题突出,语句说成一样有何关系!你所惊异的那副春联,主人贴在门上并不会意,反而与他要辞旧迎新的初衷相悖。我再次哑然。的确,先前说的那春联虽可称奇,但明显不合时宜。当时只觉得超脱,有“隐士”遗风,现在来看,其中隐含着无奈——旧也好,新也好,光阴荏苒不用你迎送,它该来则来,该走则走,置身其间你是无可奈何的。接下来,你若细细品味,还会品出几丝酸楚、几丝苦涩和悲凉来……这也离笔者写此文的初衷相去甚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贵州民族报》刊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遵义日报》登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