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昨天下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到扬州史可法东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观扬州非遗珠宝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要有四部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漆器、玉器、刺绣和剪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都是扬州历史上的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作品拍照如下</p> <p class="ql-block">红雕漆《蓬莱春华》圆地屏</p><p class="ql-block">时间:2012 年 作者:池家骏、陈顺英</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70厘米,宽55厘米高235厘米</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纯雕漆工艺,髹涂大漆近四百层,以中国山水画高远构图技法,生动展现古代传说中东海蓬莱瀛洲仙山之景,每逢蟠桃熟时,东王公西王母相聚此地,大开寿宴,各路神仙赴会庆贺,亭台楼阁、仙鹤翱翔、神仙驾凤,群仙毕出,热闹非凡,整件作品色泽纯正、刀法圆润,再搭配双龙戏珠造型的大红酸枝雕花底座,是一件难得的收藏精品。</p> <p class="ql-block"> 扬州漆器源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至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p><p class="ql-block"> 扬州的人文环境更是扬州漆器长久传承发展的源泉,扬州漆器以生漆为载体,融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与中国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扬州漆器既具有南派漆器隽秀精致的制作手法和工艺,在产品的造型和气势上又常见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博大。2006年6月,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天然生漆,又名大漆、土漆、国漆,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有"涂料之王"的美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起,先民就认识到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将生漆涂敷在器物表面作为保护膜,使器物坚固耐用,色泽华丽。"髹"指用漆涂刷,"饰"指装饰,漆器髹饰需要专业的工具设备和繁琐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漆胚制作和装饰工艺两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平磨 《黄鹤楼》地屏</p><p class="ql-block">时间:2012 年。尺寸:长177厘米宽50厘米高166厘米。作者:张宇、张玉凤等</p><p class="ql-block">作品画面取材于经典之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平磨螺钿工艺展现出多姿的仙鹤,苍劲的松树,翼角嶙峋,气势雄壮的黄鹤楼,远处一片天水相接。</p> <p class="ql-block">点螺《运河明珠》大对瓶 尺寸:直径64厘米,高198厘米 作者:吕永林、张太珍等</p><p class="ql-block">作品由吕永林大师精心设计,创造性地采用了曲面形式,由张太珍等九位大师历时一年多精制而成,是近年来运河题材点螺漆器的扛鼎之作。以扬州独有的点螺漆艺完美展现了运河沿岸的秀美风光,彰显了"世界运河之都"扬州书写"古运河重生"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骨石镶嵌《博古挂屏》</p><p class="ql-block">制作者:花静、孙卉、黄永俊</p><p class="ql-block">骨石镶嵌工艺,是明代扬州人周著所创造,为扬州漆器传统特点的主要品种。其装饰工艺采用象牙、牛骨、云母、珍珠贝、石决明、寿山石、青田石等各种材料,运用浮雕、圆雕、镂空、色镶、镶嵌、画金等技艺制作而成,产品具有色彩丰富,雕刻精致、图案优美、立体感强、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其工艺多用于各类普、中、高档屏风、地屏、家具和各种旅游纪念品、礼品等,是我厂的重点产品。整件作品以吉朴的灰为其基调,素雅清逸为其气质,线面的肌理与构成,古典与现代美的结合,调和出一首古韵和雅、清气四溢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彩绘勾刀《元春省亲》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43厘米,宽58厘米,高208厘米作者:董亚梅、杨光、花静、朗月红、韩锋、田红</p><p class="ql-block"> 作品选取了《红楼梦》中元春省亲这一题材。内容上采用平面装饰构图与工笔人物画相结合的手法。工艺上采用先勾刀再彩绘最后俄金的技法,以宝螺制作画面中的灯彩。作品于2012年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荣获"儒士儒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p> <p class="ql-block">创制图</p> <p class="ql-block">楠木雕《富春山居图》 尺寸:直径32厘米,高41厘米作者:谢世强</p><p class="ql-block">作品所用材料为汉代金丝楠木,古楠木经过两千多年气候变化的洗礼,去掉了木材中的油脂和胶质,具有不变形、不开裂的优点,且木质细腻,纹理精美,色泽古雅。</p> <p class="ql-block">雕漆山子雕《云山雨霁》尺寸:长79厘米,高50厘米 作者:阙凤祥</p><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手法新颖,运用了扬州玉雕山子雕的雕刻手法,层次分明,刀法细腻。</p> <p class="ql-block">点螺楠木雕 林静更幽情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18厘米,宽53厘米,高187厘米 作者:曹启彦、张太珍</p><p class="ql-block">"垂一方之美荫,来万里之清风。"该作品是点螺和楠木雕工艺的完美结合,远景中凤尾竹与片片绿叶交叠成荫,竹楼屋舍静置其间,近景中步态优雅的孔雀相伴嬉戏,绚丽的羽毛细若游丝、典雅奢华,整体楠木雕刻的榕树枝干盘屈、势若蛟龙、层次丰富,描绘出一派美丽的原生态亚热带风光。</p> <p class="ql-block">点螺《四大名塔》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30厘米,宽30厘米,高195厘米 设计:曹启彦制作者:张太珍、朱秋香、刘宏琴</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四大名塔为主体:中国现存的最早砖塔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山西应县辽代高层木塔释迦塔、山西洪洞县琉璃塔飞虹塔,采用了扬州漆器独有的点螺工艺,根据稿面的分布,经过精心选择,材料随光变幻,绚丽多姿,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全骨镶嵌《板桥竹》地屏</p><p class="ql-block">时间:2011年 尺寸:长97厘米,宽55厘米,高179厘米 作者:张宇</p><p class="ql-block">全骨镶嵌是扬州漆器工艺之一宝螺镶嵌工艺的一个分支,该工艺由于多种因素已停产了近30年,2011年初,张宇大师携夫人陈美华女士发起成立了攻关小组,经过数月的研究制作。终于向世人再次显现了该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天然的牛骨为原料,根据郑板桥的《竹石图》为原型,经过数十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突出了郑板桥所表现的竹子"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特点。背面图案以清新高雅的兰花为题材,采用扬州传统的刻漆贴真金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雕漆《文峰塔》时间:1970年</p><p class="ql-block">尺寸:长60厘米,高130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家定、王兴太、潘仁贵等</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纯雕漆工艺,髹涂大漆一百多层,将扬州文峰塔通过漆器的形式表现出来。塔身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纹样精美,秀丽玲珑。作品创作于1970年,保存至今,如同新作。</p> <p class="ql-block">红雕漆《云壑飞泉》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10厘米,宽127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沈国治</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纯雕漆工艺,将山间的秀美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纯雕漆《江涵秋影》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70厘米,宽62厘米,高242厘米 作者:曹启彦、张来喜</p><p class="ql-block">作品以雕漆工艺制成,刀法细腻,层次分明、纹样优美。作品于2017 年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百花杯"金奖。</p> <p class="ql-block">刻漆《清明上河图》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75厘米,宽52厘米高197厘米</p><p class="ql-block">2008 年,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赠送给沙特王子,《清明上河图》漆器地屏,稿面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为蓝本,择其画面中最具价值、最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情景,采用扬州传统的刻漆贴真金工艺手法,刻漆工艺线条流畅,刀法细腻,阴刻、阳刻巧妙结合,用纯真金箔贴成,体现出辉煌明亮的视觉空间。作品中254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层次分明,真实而细致地再现了当时汴京的繁华和世俗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螺钿福寿康宁挂屏 雕填几案桌椅套装</p><p class="ql-block">作者:韩丽娟、花静</p><p class="ql-block">这组中堂场景就是通过设计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漆器多种工艺元素融入到现代空间装饰中来,螺钿镶嵌的福寿康宁挂屏端庄明亮,雕填工艺的条案、桌几采用特制勾刀雕刻天然大漆,典雅的花卉纹样再加上精细绘制,充分展现东方设计之美,使整个场景散发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p> <p class="ql-block">木雕《友谊之舟》</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57厘米,宽50厘米高170厘米</p><p class="ql-block">2008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赠送给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作品是唐代扬州鉴真东渡日本的海船模型,参考了唐代海船出土文物,按照总长40米的设计原型缩微而成,整艘船涵盖了木工、漆工以及玉雕、牙雕、木雕、彩绘、贴金等多种工艺。</p> <p class="ql-block">骨石镶嵌《八美图》屏风</p><p class="ql-block">时间:2008年 尺寸:长212厘米,宽51厘米 作者:张宇、贾金祥</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骨石镶嵌工艺制作而成。以古代八大美女为画面题材:贵妃醉酒、昭君出塞、薛涛视句、红拂晓妆、貂蝉拜月、文姬抚琴、婉儿献策、飞燕起舞。下方镶嵌古花纹图样和博古名壶图案。作品画面精美,色彩优雅,雕刻精细,立体感强。</p> <p class="ql-block">雕漆《春江水暖》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宽285厘米,高230厘米,深55厘米设计:阐凤祥、张宇</p><p class="ql-block">制作:储健妹、王晶霖</p><p class="ql-block">作品在有限的漆面空间上刻画出无限的人间仙境,经过悉心打磨后充分体现了扬州雕漆"雄浑大气又不失清新奇巧"的地域风格。</p> <p class="ql-block">综合工艺 《丝路花雨》葫芦对瓶</p><p class="ql-block">尺寸:直径110厘米,高246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宇、周亚雯、杨维、王永霞、孙沁沛</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磨漆画为主要工艺,结合点螺镶嵌、彩绘、铜丝镶嵌、蛋壳镶嵌等多种技法,耗时两年多精心制作而成。葫芦瓶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表现了敦煌乐舞,下部以《九色鹿》为题材。山水用线条勾勒,青绿重色晕染,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作品于2022年第十三届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p> <p class="ql-block">玉,石之美者,象征着美好与纯洁、尊贵与美德。中国自古崇尚玉器,爱玉、赏玉、藏玉,由此逐渐形成独特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p><p class="ql-block">由古至今,扬州一直是中国玉器重点产区之一。扬州玉雕经历汉、唐、清三个发展高峰期,传承至今,成为中国玉雕的杰出代表。扬州玉雕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色,展现了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扬州玉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扬州就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天下玉,扬州工",在业内及民众中流传甚广,"扬州工"是玉雕工艺独特的地域品牌。玉石质地坚硬缜密,手工雕琢技艺复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扬州玉雕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经历代艺师的勤谨实践,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扬派玉雕"。</p> <p class="ql-block">扬州玉雕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山子雕;二是链子活;三是瓶、炉、鼎、壶等玉雕器皿件;四是善于运用俏色皮,俏色巧雕。现代扬州玉雕博采众长,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讲究构图、章法、层次、造型和做工,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享誉中外。</p> <p class="ql-block">扬州剪纸</p> <p class="ql-block">扬州剪纸是南方剪纸的代表,技艺精细,富有神韵。扬州剪纸借助各种线条,用二维空间的形式表现三维空间的内容,注重物象的"轮廓"和"细剪",其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秀、灵、雅"。扬州剪纸以单纯为美,在大小、刚柔多种主调的变化中,求得画面的疏密、曲直、长短、刚柔、枯润、开合的协调,体现出多样统一的艺术规律。</p><p class="ql-block">2006 年,扬州剪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 年 10 月,扬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各地剪纸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刺绣是中国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古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平整光洁、表现力强而著称,形成了格调高雅、浓淡相宜,活而不乱、飘逸传神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后,以陈淑仪、陆树娴为代表的扬州刺绣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绣和神韵天然的写意绣,在绣坛独树一帜。仿古绣以历代名人字画为蓝本,表现出古朴高雅之意境、清和闲适之神韵;写意绣要求绣师们灵活运用各种针法,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4年11月,扬州刺绣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单面绣毛泽东诗词《娄山关》挂屏</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长92厘米,宽62厘米作者:陆树娴</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毛泽东的诗词书法《忆秦娥·娄山关》为创作蓝本,在绣制过程中着力表现书法行笔的酣畅、墨色的氤氲,用刺绣的语言充分还原了原作潇洒俊逸的笔墨神韵。</p> <p class="ql-block">双面绣《八怪精粹》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20厘米,宽80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臧经国、蒋明秋等</p><p class="ql-block">作品集"扬州八怪"的书画代表作为一体,既可全面观赏"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也展示了扬州刺绣的精湛技艺。作品荣获2006年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p> <p class="ql-block">单面绣《太白醉酒》挂屏</p><p class="ql-block">2005年长70厘米,宽50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傅燕</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绘了李太白对酒当歌,醉卧黄山的情景。作品追随中国面约笔墨情筹,在绣制过程中采用虚散套、接针、游针等多种针法,展现出虚与实、租与细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骑驴寻梅》</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25厘米,宽75厘米作者:臧经国、朱启南、傅燕</p><p class="ql-block">画稿选自清代大家任伯年之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减经国、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傅燕等创作。针法主要采用散套,线条按粗细分别绣出各自特征与虚实关系,作品绣制精细传神,画风古朴高雅,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赏。2005年获第六届杭州"西博会"银奖。</p> <p class="ql-block">《贵妃醉酒》</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18厘米,宽65厘米作者:卫芳、蒋明秋、陈景丽</p><p class="ql-block">作品运用扬州刺绣技艺,追随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体现中国画的文化内涵,简洁精致,寓意含蓄。行针干脆利落,精神有力,虚实得当。融画理与绣理为一炉的艺术风格在此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展现出虚与实、粗与细的对比,使画面生动活泼,精细入微,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屈原</p> <p class="ql-block">其他还有工艺品,象牙雕刻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