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黎紫书。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自1995年以来,作品多次获得花踪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个人曾获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南洋华文文学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奖。长篇小说《流俗地》获《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202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已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以及散文集等著作十余部。</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女性视角道德困境探微:读黎紫书的微型小说《事后烟》。</p><p class="ql-block">黎紫书,本名林宝玲,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霹雳女子中学。她的人生也足够“霹雳”。“在一个中文被挤到主流以外的国度,华文文学土壤只占断崖之地”——她在这样的中文世界的边缘苦苦支撑,创造了一系列不小的“奇迹”。自1995年以来,黎紫书多次获得花踪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等奖项,也曾获大马优秀青年作家奖、云里风年度优秀作家奖、南洋华文文学奖等。她的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获第四届红楼梦长篇小说奖评审团奖。已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以及散文集等著作十余部。其中代表作品《流俗地》获《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看二位名家的评论——</p><p class="ql-block">王安忆:小说与历史宏伟叙事有关,可是,到了“流俗地”却降为人世间。我最感动他们三人手牵手走在路上,罗汉护观音似的,没有芥蒂,没有罅隙,混沌一团天籁,简直要飞上天去,却又落回地面,做了俗人,还是要依着岁月长大。</p><p class="ql-block">王德威:《流俗地》娓娓述说一个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思索马来西亚社会华人的命运。黎紫书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少见的温情,也为自己多年与黑暗周旋的创作之路,写下一则柳暗花明的寓言。</p><p class="ql-block">黎紫书的创作风格具有以下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空间与时间的魔法运用:</p><p class="ql-block">黎紫书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空间和时间,创造出独特的叙事风格。她通过不同的空间场景(如家宅、阁楼、旅馆)来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这些空间不仅是物理的容器,更是情感和故事发展的催化剂。</p><p class="ql-block">时间在她的作品中呈现出循环和线性的双重性质,通过时间的魔法和魅力,黎紫书的小说叙事衍生出丰富的可能性,如时间的平行和折叠,以及主人公在时间中的自由穿梭。</p><p class="ql-block">哥特式阴暗氛围:</p><p class="ql-block">她的作品常常营造出一种哥特式阴暗的氛围,这种氛围通过封闭性的空间得以强化。例如,在小说《蛆魇》中,家宅的孤立和封闭性为故事增添了压抑和恐惧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叙事策略的转变:</p><p class="ql-block">从早期的获奖短篇小说到中期的宏大叙事和个人化实验化色彩增强,再到《流俗地》转向描写生活琐碎和人生流俗,黎紫书的叙事策略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叙事主题上,也反映在叙事手法上,如从后现代写作手法到写实主义技巧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女性视角的独到运用:</p><p class="ql-block">黎紫书的作品常常聚焦于女性角色,通过女性视角揭示社会的无形阻碍及其内心挣扎。她的女性视角不仅关注个体经历的艰辛,也触及社会认同与身份的深层次探讨。</p><p class="ql-block">文化身份的探索:</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位华裔女作家,黎紫书的作品深受其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马来西亚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华裔身份在马来西亚社会中的复杂性和挑战。</p><p class="ql-block">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黎紫书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在华语文坛中独树一帜,成为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p><p class="ql-block">黎紫书的微型小说《事后烟》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描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和道德困境。以下是对这篇小说的详细解读:</p><p class="ql-block">《事后烟》的意蕴</p><p class="ql-block">主要情节概述:小说通过一个女人与一个有家室男人的关系,展现了偷情背后的复杂情感和道德挣扎。</p><p class="ql-block">意蕴解读:</p><p class="ql-block">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女人在男人离开后,通过捡起被丢弃的烟,感受到一种亦幻亦真的情感,体现了爱情与欲望、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矛盾和挣扎。</p><p class="ql-block">社会道德与个人选择的冲突:女人的行为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与个人情感需求的冲突,揭示了人性在面对道德选择时的复杂性和脆弱性。</p><p class="ql-block">黎紫书创作背景与风格</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黎紫书在创作《事后烟》时,正身处北京,她的作品常常以北京为背景,捕捉都市生活中的瞬间。</p><p class="ql-block">文学风格与特色:黎紫书的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她的微型小说在有限的字数内,精准地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深度和力量的文字。</p><p class="ql-block">通过《事后烟》,黎紫书不仅展现了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与道德困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黎紫书的微型小说《事后烟》</span></p><p class="ql-block">看他把烟叼在嘴里,女人知道一天又要过去了。女人卧在床上,眼睛是睁开的。总以为这样凝视倚窗站着的他,凝视,可以将这瞬间冻结起来;画面可以定格,只等着以后无声无息地褪色。画面终于被窗外的阳光吞噬了。他的身影灰色,优雅地将叼着的烟拿下来,扔到烟灰缸里。女人闭上眼睛,问他,“要走了吗?”嗯,要走了。他走了,女人的一天便灰暗下来。外面的世界明明是暴晒着的,女人却看不见光。她等他开门离去一阵子后,才起床淋浴,穿好衣服,捡起烟灰缸里被男人扔掉的烟,用纸巾包好,放进手提袋,离开酒店。才晌午,一天便过去了。女人在路上闲逛,在闹市,在车与行人乱糟糟的十字路口,很吵,她站在横七竖八的路牌下,如遇溺者听到淹没。她迟疑了很久,行人灯绿了又红红了又绿,女人终究漫无目的,就是不想回家。怎么办?就这样下去吗?一个月见那一两次面,开房,云雨。他早上来下午走;女人稍迟,一个人办退房手续,总觉得房里的事亦真亦幻,只有手提袋里被她捡起来的烟,算是有点做证的意思。女人有点恨的,怎么不呢,看他每次小睡一阵,起床洗澡穿衣,再把烟拿出来叼在嘴里,伫立在窗边,凝视很远的某处。女人明白两人之间没什么好说的了,那烟像个信号,告诉她,要走了。那就走吧。她转个身,继续假寐。</p> <p class="ql-block">明知道不该再这样玩火,但女人抵受不住,电话来,还是去了。他有家室,女人知道,有家室就有家室吧,转个身假寐,不当一回事。等他走了而自己也不得不退场,才去捡起他叼在嘴里却从未点燃过的烟。他答应过他的妻不抽烟了。真的没再点燃过一根。女人也是在第一次欢好以后,在酒店房里,知道他有这癖。有试过给他点烟的,用酒店提供的火柴,但火柴凑近他就别过脸,说,别闹。仍然咬着烟的滤嘴,叫她别闹。那是第一次,以后那被羞辱的感觉便没有散去过,女人自觉像个妓女。电影里说,这一支叫事后烟。女人安慰自己,他只抽沙林薄荷,三年了都没变。依然是每个月见一两次,女人每个月捡他一两支用作解瘾过便被遗弃的烟。滤嘴上有他的牙印,留下痕迹了;但他的口腔里不会有尼古丁的味道,女人以舌头探测过;激烈得让人想痛哭的吻,女人好几次有要咬破他嘴唇的冲动,都被识破,避开了。他说,别闹。女人一整个下午都在街上,没有闹,从不曾。她知道他喜欢女人的安静,只有在云雨的时候例外。她在床上又哭又喊,然后累,睡去。醒来见他在窗边。嗯,一天,不,一个月又要过去了。怎么办。她终于还是要回家的。门前的灯调好了七点钟会自动亮,但未及七点,女人坐在渐渐沉沦的暗中。很累。从手提袋里找出那根烟,和酒店里带回来的火柴,点着了,空气中升起干性的迷香。她咬他咬过的滤嘴,开始抽起烟来。</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