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史 明家事

秦勇魁

<p class="ql-block">徐徐打开家谱首页之《序》,犹如缓缓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仿佛置身于清朝中下世纪先辈们生活的农耕时代,雪山、山柳、草原、牛羊、家人、建寨、建房、土匪抢盗等情景,如一幅一幅画面从眼前闪过,一会儿听到鸡飞狗叫的声音,一会儿听到马嘶长鸣的叫声,一会儿又是杂乱奔跑的脚步声,一会儿又是打庄盖房的打夯声,一会儿又是疼痛难受的呻吟声。这种压抑紧张感让我喘不过气来,所有这些感受,全来自于《序》。</p><p class="ql-block">永丰台大庄秦氏三百多年的历史记载,唯一可寻的根据就是《序》。一版家谱的《序》做于光绪十六年,既公元纪年为一千八百九十年,距现在一百五十年时间,是七世时代所立。</p><p class="ql-block">一版家谱《序》以古言律体为叙事体,是大板沟马家外甥为报答舅舅家供其上学读书的恩情,而请当时在大板沟教书的六十七岁师爷李凤鸣老先生撰写,详细叙述了秦氏的来源、秦氏家风、秦氏家境、秦氏善举以及永丰台的地理环境和面貌,使人读后感触很深。</p><p class="ql-block">《序》中明确告诉我们,有一天秦家亲戚到大板沟马学东家做客,李凤鸣老者受邀坐陪,看到秦家亲戚<span style="font-size:18px;">勤俭忠厚,又听到他们又恢复了先人祖业,精神大有德高望众者的风骨,</span>这做客之人就是七世大字辈的兄弟们。</p><p class="ql-block">又过了些时日,李凤鸣老者与马学东相聚到了一起,俩人喝酒交谈很是高兴,马学东向李凤鸣老先生详细讲述了舅舅家在同治四年遭受回乱,被烧光家业,只有一部分大人带着小孩逃了出来,木制的家谱也被大火烧干净了,马学东想替舅舅家重修,以发扬光大先人的恩泽,以祷告舅舅家先祖之灵。问李老愿不愿接受邀请,给撰写家谱?李老答应了马学东的请求,于是开始撰写。</p><p class="ql-block">根据《序》中李老的解释,我族在梅公时期就发家了,人口众多,家大业大。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遭遇回回造反、土匪贼娃子抢劫及屠杀,使家产毁于一旦。这个事很小时就听府上老人讲过,先祖们有全家被杀的,有捂着小孩嘴巴在草垛躲藏者,匪贼者成群赶走牛羊,最后还要放火焚烧房子。这样的事情前后有过两次,先祖们修房子就两次。</p><p class="ql-block">寨子应是一八六五年大劫后修建的,寨子的修建印证着大劫难的残酷,大劫难的存在印证了有先人被贼匪杀害于大鱼坡的传说,更印证了梅公六人中觀、翰、林、喜为什么后继无人,仅有梅、文两支繁衍至今的原因。一直流传大人哄小孩时吓唬的话:“回回来了,不了出声,出声的话回回听到抓出去会破肚掏心。”也是对这场人祸灾难的印证。所以一版家族《序》不仅对本族具有史料价值,更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非常稀有。</p><p class="ql-block">从家谱《序》披露的事件来看,三世万字辈时我族就很发达,人口众多,家业兴旺。家谱选择四世梅公为始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梅公以前木制谱碟被大火焚烧,以前人员无处考证。二是三世他人流落外地无法联系。</p><p class="ql-block">从家谱记载来看,我族人口发展有两个大起大落,这些都与当时的几个大事件关联。</p><p class="ql-block">“同治回乱”(同治四年至同治十二年,既一八六五年至一八七三年)我族六世受到了很大影响,遭受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生命财产损失严重。还没有缓过元气,又发生了更大的自然灾害。据老人们相传七世大富就折于大鱼坡,遭遇土匪被杀害,八世瑜在大鱼坡为其立豖,标“秦瑜家人墓”。</p><p class="ql-block">“丁戊奇荒”(光绪元年至光绪四年,既一八七五至一八七八)我族七世遭受了重大人口损失,主要表现是六世时十一男丁生育了七世二十八个男丁,有回乱中被杀戮者,也有受灾害瘟疫传染而亡者,七世二十八人中仅存活六人,人口出生死亡是一个抛物线状,就像一顶草帽。</p><p class="ql-block">八世以后人口逐年增加,八世十二人(男丁),九世二十三(男丁),十世一百人(含女丁),十一世一百六十一人(含女丁),十二世一百六十四人(含女丁)。十一世到十二世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国策影响。</p><p class="ql-block">九世以前的祖先非常重视传承,当一个家庭的男人到成年后非正常死亡,或者结婚成家后无男孩出生,就要从亲房中产生一个来继承名份,让其香火继续传承下去,这种传承叫“顶门头”。</p><p class="ql-block">“顶门头”又分“房亲人不亲”、“人亲房不亲”之说。从一个爷爷身后无子女、让另一个爷爷的子女来顶替,从自家来说爷爷是亲房,而另一个爷爷内部家人则认为“房亲人不亲”。从一个爷爷身后的子女去顶与爷爷的不同爷爷身后之人,爷爷身后子女与这个顶替了远房爷爷的亲兄弟叫“人亲房不亲”。</p><p class="ql-block">根据家谱记载,我族五世立爱之子则华,分别向立柱、立达、立敬、立朝顶门头。七世大川之子万顺向大山顶门头,七世大礼之子国祥向大乐顶门头,七世大器之子国壁向大耀顶门头、大和之子国祥向大选顶门头、大顺之子国书向大宝顶门头。七世大节之子国辅向大全顶门头,后大全生国佩、国辅回归国仓身后。九世珩之子让魁向瑶顶门头、山魁向琰顶门头等。</p><p class="ql-block">旧社上家谱有非常严格的规矩,生小孩死亡的产妇(俗称月间病)不能上谱,傍门左道者不能上谱。我族在永丰台老庄子的三叉路地块上,就有一处坟地专门用来埋葬因生产小孩而死亡的妇女们,无暮碑,无长幼,只按死亡的先后时间顺序去埋,这些人没有上谱。在永丰台老庄子西北角的账房湾有一冠坟的茔地,埋葬着一个称和尚爷的人,这个人没有上谱。</p><p class="ql-block">说起和尚爷来,竞然牵扯到永丰台秦姓两个支脉的不和。永丰台秦姓有两支,一支坐大庄子既我族,一支坐下湾里。这两支秦人家谱先祖的讳从四世到七世都是一致的,互相走的很近,也认的很亲,两家姑娘出嫁后回门,都要到大庄子、下湾里的长辈家认门。话说到了八世国字辈时,大庄子有个长辈出家后的一个夏天死了,被八世拉回来埋葬,因是出家人不能进祖坟,就让风水先生另选一处,恰好选到了下湾里秦的土地上,下湾里秦不同意,我族先人们就在晚上强行埋到了这块长着青苗的地上。因此事两家秦结下了怨气,下湾里秦从九世开始乱讳起名,直到十二世双方才又统一了名讳。</p><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的事情也从侧面验证了和尚爷的存在。二零零四年我带着小孩到裴家营看望父母,小孩还不到四岁,在亲戚家玩耍时掉进了院子中二米多深的水窖,救起后安然无恙。我迷信,让尕女侄女带着小孩去算了一卦,卦象出来后神婆子解释说是祖上有个和尚把小孩双手托起救下了,直今我对和尚爷心存感激。</p><p class="ql-block">家谱《序》李凤鸣老先生特别提到了一件事“舍地渡宫世所稀”。在五世立身、立中时代,我族捐出土地为村上修建了庙宇,这些庙宇应为东庙洞洞上的菩萨阁和西庙洞洞上的魁星阁。过去的人家修庙和现在的人捐款建学校一样,都是在做善事,证明当时我族经济实力不一般,非常有钱。同时也证明族人不止梅、觀、翰、林、喜、文,应该还有三世其他支脉后裔。</p><p class="ql-block">根据《序》表述“因避乱有居于大鱼沟者,有居于大靖而后复回旧邑者,虽遭兵燹年荒而子孙皆获大半”证明,我族在永丰台当时人口众多,由于受回匪掠杀和天灾,外出逃难避灾的人,有的人又回到了老家,这老家含河州北塔寺秦魏庄、永丰台,一大半人存活了下来。</p><p class="ql-block">也可能下湾里秦是避难回归的三世其他万字辈后裔。听府上老人讲过下湾里秦是“认户当家子”,是从武威来的,这些没有立论依据。下湾秦家谱序中记载“祖籍河州北塔寺秦魏庄”,与我族一致,但毕竟两堂供祖了。</p> <p class="ql-block">二零一六年我族清明修谱祭祀合影。古浪县永丰台秦氏家族举行祭祀仪式,家人们身穿传统服装参加这个重要的家庭庆典。这一天,族人们聚集在一起,身着传统服饰,缅怀先辈,传承家族文化。祭祀仪式上,长辈们讲述着家族的历史,年轻一辈认真聆听,感受着家族的荣耀与责任。家谱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纽带,它记录着家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先辈们的期望与教诲。每一次修谱祭祀,都是一次家族精神的洗礼,让后人铭记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恭述</p><p class="ql-block"> 秦氏世德古风</p><p class="ql-block">昔游泮水列胶庠,舅舅家恩情莫可忘。舅舅家待我不寻常,尝存一片好心肠。兹因中表举贤良,上与先人增辉光。故此略述之非铺张。君不见,菩萨阁东魁阁西,舅舅家功德莫与齐。舍地渡宫世所稀。庄村在上池塘低,舅舅家德泽满前溪。秋水蒹葭白露凄,伊人宛在此中栖。</p><p class="ql-block">外祖培滋翁本卓然,宏才大略自天全。更兼霍祖太君贤,家道兴隆瓜瓞绵。和羹翁二祖治家好,教读课孙鸡鸣早,金祖相继赋偕老。笃邻睦族德非小, 宜尔螽斯满庭绕。余舅懿好重自修,宽洪简重孰堪俦。功崇惟志懋大猷,业广惟勤廓田畴。荣任铎约动邑侯,扶危济困尽人讴。况有贤配朱孺人,四德三从本性真,上事高堂娱双亲,其后尧妇克缵尘。继配孺人 张淑媛,温恭慈惠冰心渊。所天左右善周旋,重贤又得颜惠传。若我二舅自强翁,霭然和气更不同。公平处事动折衷,勤俭治家乐亨通。恭兄能绵先世泽,教子犹有古人风。相我舅者原配金,举案齐眉有同心。鹿车共挽鼓瑶琴,牛衣并眠奏好音。以故天相吉人家,四子承祧亦孔嘉,若师若圣皆堪夸。再若开商更不差,从可知豪杰挺生有自来。</p><p class="ql-block">端因世德培厚栽,筍龙薛凤个个才,燕桂郑兰面面开。今者宾兴幸有期,惠君齿德兼优之。正当九月三秋时,不揣固陋妄措词。</p><p class="ql-block">岁在庚寅,余在打板沟设学,有秦亲会客于马学东之家,诸兄弟勤俭忠厚,恢复先业俱有绛县老人之风焉。一日者聚首一室,席间闲叙酌酒言欢,因言曰:自同治四年,人歌黄鸟,劫遭红羊,室家抱离旷之忧,老少阅艰苦之会。即有木主谱牒,遂祝融以俱升。意欲增修家谱,以光先泽,以笃宗族,其意若何?余应之曰:善。遂乞余以文。余本雕虫小技,不能善属为文,奈忝在亲谊,亦难谢辞其责。故染翰操觚,篆成谱序,乃为有识者笑之。夫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国史所以载政事、志盛衰,家乘所以记祖宗之名讳、母氏之姓字也。且也有等,亲疏有别,远近有分也。后之人展卷而知孰尊孰卑、孰亲孰疏、孰远孰近,谅不至杞宋之无征,有人徃风微之,惜焉。是故上治祖祢尊尊,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以礼仪,人道尽矣。所以: 圣天子至谕垂训,首重人伦,端本风化,特言孝弟。则家谱之所系岂浅显哉?</p><p class="ql-block">如我秦氏者,原籍河州北塔寺川秦魏庄人也。迁永丰台世世相沿,耕读传家第。念我始祖其初远而难稽,即有一二老成不能清白相传。今以梅翁为始祖,春露秋霜,禴祀蒸尝,以尽人子追远报本之忱。将见读书者胸满经济,不难青云得志;耕田者志力陇亩,亦曾红粟盈仓。</p><p class="ql-block">故祖宗传为家法,子孙守以宗祧,继继绳绳相承以数世矣。孰意天道无常,人事变更,因避乱有居于大鱼沟者,有居于大靖而后复回旧邑者,虽遭兵燹年荒而子孙皆获大半,此非人力之所及。</p><p class="ql-block">殆亦上天福荫于善人欤?亦秦氏祖宗默祐其后人也。知此则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盖物非天不成,人非祖不生,人之有祖则子孙繁衍,是以君子返本修古,不忘其所由生也。于是春祀秋尝,子孙永敬追远之祭,锡类降祥,祖宗多有介福之征。螽斯献瑞,子孙咏以绳绳;麟趾呈祥,公族歌以振振,迄今家道渐隆盛,子孙多有贤哲。岂非 祖宗德泽之所及也哉?庶望后之人永守先人耕读之业,孝弟之本,而勿忘焉可也。余故为之祝曰: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尔世世子孙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余不揣固陋,是为之序。</p><p class="ql-block"> 三世孙:</p><p class="ql-block"> 秦</p><p class="ql-block"> 大</p><p class="ql-block"> 位和相全節选</p><p class="ql-block"> 敬修</p><p class="ql-block"> 六十有七老叟李凤鸣敬撰书</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六年岁在上章摄提格无射月下浣榖旦立</p> <p class="ql-block">二零一七年中秋我族十世聚会合影。十世女士们身穿唐装、脖系黄色围巾,男士们肩披蓝色绸巾,子孙们围在身边,共同欢庆十世聚会。</p> <p class="ql-block"> 序言译文</p><p class="ql-block">从前能在学校读书,能加入到上学的队列中,都是舅舅家的恩情,始终不能忘记的。舅舅家家对待我不同于寻常,经常对外甥我存着一片好的心肠。兹因我中秀才表明贤良,对上是与先人增了辉光,所以在此大概地叙述之并不是夸张的话。 您难道看不到 ? 菩萨阁在东魁阁在西,舅舅家的功德是没有能比得 上的。施舍自己的土地建立庙宇帮助大家渡宫世上少有。就像村庄一般建在地势高的地方而池塘修在地势低的地方, 舅舅家的德泽就象前面的溪水一样满满地恩泽着我们。秋天水中的芦苇已布满了白露,景色很是凄凉,仿佛我心中尊敬的过世舅舅家家人长辈在此中栖息。 </p><p class="ql-block">外祖培滋翁 ( 梅父 ) 本来才能卓越,宏才大略是他自身就有的,更加之霍氏祖太君贤亮,使得家道兴隆家族瓞绵不断。和羹翁秦梅二世祖治理家很好,给孙子教书督促学习鸡鸣早起。金祖太相继与君相偕老。诚待邻舍和睦家族德行不小,子孙多多满庭绕。 </p><p class="ql-block">我大舅舅秦立身德行好又重视自己的修养,宽洪简重具有人君之范,同辈中谁能比。取得伟大功业,是由于有伟 大的志向,勤奋努力学习治国的大道。事业大由于勤奋而至广阔的田地。光荣地就任过学校的教师,能约动县令 “ 邑侯 ” 。扶危济困尽人夸,加之有贤配夫人朱孺人,四德三从本性纯真,上事高堂使双亲高兴,其以后的贤慧妇人可以继承。后来继配孺人张淑媛出身高贵人家的官宦淑女。温恭慈惠冰心玉洁渊,善于帮助她依靠的丈夫,重视贤亮又生了秦则颜和秦则惠传宗接代。</p><p class="ql-block">像我二舅自强翁秦立中,霭然和气更不同一般。公平处事又能使用折衷的方法,勤俭治家乐意通畅顺达,恭敬兄长能 延绵先世的福泽,教子犹有淳朴敦厚而又深具长者风度的作风,像我二舅的原配金孺人,夫妻相敬恩爱举案齐眉有共同心,夫妻同心安贫乐道弹奏着和谐之音,夫妻相敬恩爱弹奏美好音节。所以上天将福份给于吉人之家。四个儿子承继先代是很美好的,像秦则师秦则圣都是堪称夸奖的,再像秦则开秦则商更不差,从而可知豪杰杰出自有来由。</p><p class="ql-block">从开端就因世德培育厚载,秦氏一门筍龙薛凤个个全才,燕桂郑兰面面开放。今天我中秀才行宾兴礼,幸好有机会恩惠 谢君,祝君(舅舅家)年龄和德行兼有 “ 齿德兼优 ” 。时间正当九月三秋时,我不自量力固妄鄙陋见识浅薄地措词。 </p><p class="ql-block">公元 1890 年光绪庚寅,李凤鸣老先生在大板沟设学,有秦家亲戚会客于马学东之家,秦家诸兄弟勤俭忠厚,恢复先业俱有长寿的绛县老人之风啊。有一日聚首一室,席间闲谈酌酒说 到高兴时,说 “ 同治四年公元 1865 年,我舅舅家遭遇了回匪劫杀天大的横灾,家室抱有妻离子散之忧,老的少的经历艰和苦之集合。原来有木主谱牒,随着火的焚烧都升上了天。”现在的意思要增修家谱,以光大先人恩泽,要使全宗族诚信一心一意。你的意思如何?我应之曰:好! 随乞求我以文修谱。 我本雕虫小技,不能很好地撰写文章,无奈愧疚在亲谊份上,也难谢辞其责。 所以提笔作文,撰写成谱序,为有见识者笑话之。</p><p class="ql-block">家之有谱,就像国之有史也,国史所以载政事、志盛衰,家谱所以记祖宗之名讳、母氏之姓字也。 并且也有等级,亲疏有别,远近有分也。 后之人展卷而知谁尊谁卑、谁亲谁疏、谁远谁近,谅不至于像春秋战国时杞国和宋国之无国史,已有的人和事往风而去,可惜啊。所以排列好上代祖称的顺序,是为了尊其所当尊;排列好下代子孙的顺序,是为了亲其所当亲;排列好兄弟等旁系亲属的关系,集合同族的人在祖庙中聚餐,以父昭子穆的次序排列座次;以礼义区别男女。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这么多了。 所以:圣天子皇帝正确的指示和垂训, 首先重视的是人伦,正本清源风俗教育,特别说的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家谱的重要性难道是很容易 理解的吗? </p><p class="ql-block">像我秦氏者,原籍河州北塔寺川秦魏庄人也。迁永丰台世世相沿,耕读传弟第。想我始祖其初从遥远的原籍河州北塔寺迁来时远而难,时间上也很久远,现在即有的一二个老者也不能清楚明白地相传说清楚。 今天就以秦梅翁为始祖,春露秋霜时,子孙禴祀蒸尝纪念,以尽到后人子孙追远报本之诚心。以后将见读书者胸满经世济民,不难青云得志;耕田者志力陇亩,亦许粮食满仓。</p><p class="ql-block">所以祖宗传为家法,子孙守以宗庙,继承延续以数世矣。谁能料到天道无常?人事变更?因避乱有居住于大鱼沟者,有居住于大靖而以后复回原来的老家旧邑者,虽遭兵灾年荒而子孙都获得存活大多数,这并不是人力之所能达到的。</p><p class="ql-block">也许这是上天福荫于好人啊?也是秦氏祖宗默默保祐其后人的原故吧。知道这个原故那么就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心,子孙虽愚钝,经书不可不读。世上事物都是没有上天的护佑都是不成的,没有祖先就没有后人。人之有祖则子孙繁衍,这也是君子人返本遵行古道,不忘其所由生的原因吧。于是春祀秋尝,子孙永敬追远之祭,赐福降祥,祖宗多有赐大福之征象。子孙多多献瑞气,子孙永远接连不断;麟趾呈祥,公族歌以振振,到今为止家道逐渐隆盛,子孙多有才德有智慧之人。难道这不是祖宗德泽之所达到的吗?犹希望后之人永守先人耕读之业,孝弟之本,而不要忘记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我因这个原故为之祝词曰:使你昌盛而炽烈,使你高寿而富贵。 使你昌盛而强大,使 你耆寿而艾寿。你世世子孙万岁有千岁,高寿无有伤害。我不自量力固妄鄙陋地为之序。 </p> <p class="ql-block">永丰台老庄子全貌</p> <p class="ql-block">慢慢合上《序》,像是青年轻轻关上将要别离的老屋庄门,难舍难掩之绪顿然胸中生腾,沉静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一个悠长而宏厚的老者声音在耳边响起:“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尔世世子孙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生活一个和平、稳定、幸福的时代,沐浴着前十几代人没有的光泽,应该更加珍惜、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精诚团结,互助一心,继承优良品德,传承优秀家风,办好自家的事,管好自家的人,做好家族的事,不给国家添乱,共同分享家族欢乐和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口述资料:秦伦魁 秦正魁 秦东魁 秦应魁 秦有祯</p><p class="ql-block">资料收集:秦勇魁 秦有堂</p><p class="ql-block">序言译文:秦有堂</p><p class="ql-block">文字撰写:秦勇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