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即农历新年,乃一年之始、传统意义上的盛大节日。它有着诸多别称,如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人们在口语中也亲切地称其为过年、过大年。春节对于汉族而言,是极为重要且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好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人生最欢乐的时光莫过于童年。而故乡,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其间的年味,恰似我们童年快乐的源泉,流淌着无尽的温馨与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坐落于江西贵溪的乡村,儿时那浓郁的年味,蕴含在“盼过年”“杀年猪”“办年货”“灶公公上天”“磨豆腐”“熬米糖”“打粿哩”“团年饭”“放鞭炮”“拜年”“老鼠嫁姩”“跳龙灯”等一系列年俗之中。那缕缕乡情萦绕心间,乡下那充满喜庆、淳朴且浓厚的年味,更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春节无疑是全年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团圆、关爱、希望与幸福。春节不仅是一个有温度、有文化、有内涵的节日,更需要我们去亲身体验与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或二月二龙抬头才告一段落,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过年的习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有些习俗仍在传承,有的在某些地方独守,有些则渐渐消失。但总体而言,过年习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凝聚着人们对人生的感悟。</p> 祭灶王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日子,标志着农历新年庆祝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p><p class="ql-block">小年的由来:小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对灶神的祭祀活动。传说中,灶王爷(或称灶君、灶神)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神灵,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他会上天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行为。因此,人们为了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便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供奉糖瓜、糕点等甜食,希望灶王爷吃了甜食后嘴巴变甜,多说好话,保佑家人来年平安吉祥。同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小年是灶王爷返回天庭的日子,人们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灶王爷的感激与敬意,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宅平安。</p> 掸尘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扫尘日,是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人的民俗节日,一般指腊月二十四,人们进行年终大扫除,干净迎新春。北方称“扫尘”,南方叫“掸尘”。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以表达除陈、辞旧的意愿。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p> 磨豆腐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习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p> 杀猪搭肉 <p class="ql-block">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p> 赶集备年货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p> 帖春联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人们会在这一天贴上红红的春联,为新年增添喜庆的氛围。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从东向西贴,从屋外向屋内贴。门扇上、墙垛上也要贴上大大的“福”字。全部对联贴完,家家焕然一新,在阳光的映照下,对联分外红艳,分外耀眼,充满一派祥和的气氛!真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上坟祭祖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与怀念,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老家桐源在除夕前一天(小除夕)过“小年”。</p> 大年三十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会提前给孩子教导一些讲究的知识和禁忌,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或者打碎东西等,以确保新年顺利。到了三十下午,人们会将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半下午去请祖先,摆上贡品,随后便是阖家团圆的年夜饭。吃完饭后,洗完锅,还要把初一早上和中午的饭菜都准备好,因为初一不准动刀切菜,不准扫地,还有特别讲究的人,除夕睡觉之前,会把剪刀口用红绳子扎上。夜子时前必须“封门”,祭门神。先在大门口插两支“大门香”,用猪爪作祭品,然后点烛鸣炮,在门上贴写有“封门大吉”字样的红纸,并关上大门,并随以红皮甘蔗两支倚门,称为“戤门甘蔗”,取甜福倚门的意思。封门后家人不外出,任何人叫门也不得开,据说这样可以躲避讨债。同时,这一习俗也象征着对过去一年的告别,贴上“封门大吉”的红纸,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福气满满,希望能把好运和福气都封存在家里。此外,甘蔗倚门也有生活甜蜜、幸福长久的美好期盼。除夕夜,家里的灯也要长明一晚,寓意着新的一年光明灿烂。</p> 正月初一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金鸡报晓,燃鞭炮“开门”迎神。大年初一,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会特别讲究,择子时、寅时、辰时等吉时举行隆重的“开财门”仪式,将大门打开,燃放鞭炮。过去还讲究提前准备一捆柴放到门外,初一开门时把柴抱进院子,因为在汉字文化中,柴象征着“财”,意为“进财”。之后人们会说一些吉祥话,如“我家财门大打开,天官赐福送财来。送来一棵摇钱树,再送宝盆聚宝财。三送平安吉祥福,大吉大利把门开”等,以祝福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洗漱完毕,全家大小邀集紧邻去“出行”,其实是到“社寺”去请神敬神。敬神之前先点燃蜡烛,再点三柱香,三柱香代表的是天、地、人。一柱香敬天,代表世间万物,国泰民安。二柱香敬地,代表五谷丰登,年年有余。三柱香敬老祖宗,感恩留下美好传统和优良美德。上完香后请神,先请灶神一家主,再请财神四方来财,再请土地神保五谷丰登,最后请门神好事往回叫,坏事往外赶,念完这个经,表示各神请到家了。社寺前放鞭炮,燃香纸,向四方作揖礼拜,预祝一年中去四方均大吉大利。等吃完中午饭,到半下午一般人就不太讲究了,就可以把早上放鞭炮的垃圾扫一扫,玩的玩,逛的逛。总之,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所以,人们特别讲究这一年的开始。</p> 迎婿日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二:金吠报春。又称迎婿日,回娘家,走娘家,客家传统叫法又叫“转妹家”。在旧时代,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除夕和初一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和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这一天,贵溪还有新姐夫给岳丈亲眷拜年,一大家族,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大家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占书》中说,正月初二是“狗日”。</p> 老鼠嫁姩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肥猪拱门。依据地区风俗不同又被叫做“猪日”、“老鼠娶亲日”。据传在大年初三这一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晚辈开始给长辈及娘舅等亲戚拜年。</p> 迎灶神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传统的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而年前腊月二十三是送神的日子。俗谚说:“送神早,接神迟”。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正月初四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留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果品,点燃香烛并燃放鞭炮,以迎接灶王爷的归来。因为“小年”那天,灶王爷已经上天庭做汇报,正月初四则是灶王爷返回人间的日子。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迎接灶王爷的归来,同时也祈求家庭平安、幸福。这个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灶王爷的敬畏和感恩,也表达了对家庭和生活的美好愿景。</p> 破五节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根据古人的“主示日”概念,初五这天被称为“牛日”。又因民间信仰,春节期间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破五节”。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是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祈求来年财运亨通,财源广进。</p> 送穷 正月初六,又称“送穷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春节的一部分,是农历正月第六天。传说女娲在正月初六这一天创造了马,所以也叫“马日”。这一天”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中国各地有送穷、开市、出行、抢财神等习俗,祈求来年远离贫穷,迎接财富与好运。 人日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又称“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拥有至少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关于正月初七作为“人日”的定义,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有明确记载:“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此描述揭示了正月初七作为“人日”的核心思想,即祈愿人民安康、社会和谐。</p> 谷日 <p class="ql-block">农历正月初八为谷神节,是谷子的生日,又称“谷日”。传说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欠。有占谷、开业、接星、观谷食谷、养谷等习俗。</p><p class="ql-block">谷神节,中国民间还习惯祭祀五谷神,或是到后土庙祭祖拜神。是日太阳出山时,取五谷杂粮各一份,在田间地头,迎日扬洒,意喻五谷丰收。</p><p class="ql-block">"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但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是最接地气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农耕文化的教育。</p> 天曰 <p class="ql-block">农历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玉皇会”,道教称此日为玉皇大帝诞辰。玉皇大帝主宰宇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天神,传言各路神仙会在这天为其隆重庆贺,其于诞辰日下午返回天宫。正月初九,民间还流传着“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一大堆”“安太岁”“三六九、往外走”等诸多习俗。这一天,各地节日活动精彩纷呈,有热闹的社火表演、五彩斑斓的闹花灯、人潮涌动的逛庙会等。宋代诗人苏泂所云“大似新年逢好事,春风吹宝入贫家”,生动描绘出正月初九的喜庆与美好。</p> 石头节 <p class="ql-block">农历正月初十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p> 子婿日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一,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中国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p> 搭建灯栅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搭灯棚等。</p> 点灶灯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该日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民间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p> 顺天圣母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p> 闹元宵 <p class="ql-block">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习俗多多,但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在渐渐消失,人们对过年的渴望也越来越淡,简简单单的生活习俗逐渐代替传统习俗。以前过年的感觉也越来越远!</p> <p class="ql-block">童年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承载着儿时无数的快乐。虽然如今的年味儿和过去相比,淡了许多,但那份深藏在记忆中的温暖与快乐,却永远不会消逝。它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最珍贵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申明: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