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90后”百家讲坛主讲人何楚涵:把欧阳修一生写成波澜起伏的大故事

《华人文艺家》官方帐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90后”百家讲坛主讲人何楚涵:把欧阳修一生写成波澜起伏的大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方都市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方都市报官方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5-1-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08: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广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4年,《百家讲坛·一代文宗欧阳修》在央视播出,主讲人是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教师、全网粉丝超千万的短视频博主何楚涵。这是登上百家讲坛的又一位“90后”主讲人,清新典雅的外形和生动有趣的讲述,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4年10月,《百家讲坛·一代文宗欧阳修》的讲演内容经作者修订,结集为《人活起伏:欧阳修》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按照时间脉络和人物成长历程,以北宋近百年的历史为线索,讲述了欧阳修幼年失怙,心怀文学梦想,追随韩愈先生遗志,实行文体改革的过程。欧阳修在政治上参与变法,多次惨遭贬谪,仍不改初心。在遭遇诽谤打压时,积极从困顿的境遇中拯救自己。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可以看到丰富的历史事件和文人诗词;他与晏殊、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交往,则展现了文化精英的命运交织和人生纠葛;围绕欧阳修生成的社会关系,清晰生动地呈现了北宋文人圈的艺术生活,也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在文学、政治、人品上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欧阳修内核稳定,他大大咧咧,很勇敢有底线,有时候也会有一点鲁莽,也会出错,是一个非常率真的人。”何楚涵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对她而言,写作《人活起伏:欧阳修》,既是自己与欧阳修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也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出生自湖南的小县城。她最初的梦想是当话剧演员,可惜考试时因普通话不合格而落选。求学和工作一路磕磕绊绊,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何楚涵曾在南京创业开甜品店,她从知网下载论文研究酸奶菌种,几年时间发展到32家连锁。疫情袭来一切清零,她果断闭店,到中国传媒大学念了艺术学博士,毕业后成为河北大学的一名“青椒”。“我都没有想过这辈子会当老师,但是后来发现挺好的,当老师跟当话剧演员差不多,话剧演员是在舞台上演,老师的讲台会高一点,也是个小舞台。”何楚涵谈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两年前的寒假,在给“艺术导论”这门新课备课的过程中,何楚涵把部分内容录成短视频陆续发到网络上,没想到一脚踏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赛道。这些角度新奇、风趣活泼,“把正史当野史讲”的短视频一鸣惊人,此后短短三个月时间,便在全网吸引了80余万粉丝,何楚涵也因此获得了“最会讲故事的女博士”“宝藏语文教师”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其实还挺感谢这个时代的互联网科技,它让我的线上线下成为了一个大课堂。说实话,我就是一个素人、一个小老师,但是短视频让一个老师的课堂从有围墙的校园里面走出去了、走到了全国,甚至走到了海外。”何楚涵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专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最开始在抖音做短视频的初衷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最早的时候是因为我接了一门新课,这门新课叫《艺术导论》。这门课是什么人才会选?是选课的时候手速慢的那拨人。大家会去抢《电影赏析》《音乐赏析》《舞蹈赏析》《相声赏析》……所以我当时就在想,这个课我应该怎么上?那些学生既有来自工科理科的,也有来自文科的,我要找一个点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我知道有的理科学生不看电影的,音乐舞蹈就更生疏了,但大家都学过语文。我的《艺术导论》就以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的诗词切入,这样子保证大家都听得懂。开课之前,在寒假过年的时候,我在家里反正没事,就把我备课的东西录成一个个的小故事,自己传到了网上,就这么传播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为什么一下子就“出圈”了,你复盘过原因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视频是我寒假开始发上去的。等到开学我第一次开课的时候,我在抖音的粉丝大概有80个,我的课堂人数是120人,抖音粉丝还没有课堂人数多。我说大家都来关注,争取我们这一次课结课的时候,我们能有1万粉丝。后来那一门课到学期末结课的时候,我的账号上有了80万粉丝。其实还是很快的,三个多月真的很快。刚开始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莫名其妙就那么多人看。去年4、5月份的时候,被大家在网上贴了个标签,叫“最会讲故事的女博士”。我才发现原来我会讲故事,我自己并不知道,是网友们总结出来的。你的特点就是你会讲故事,你的每一条视频都是比较有趣的,好像在讲知识,但是又好像在讲八卦,就把正史讲得跟八卦一样。我想,如果很多人喜欢我的视频的话,也许他们会觉得原来课本上的知识也可以那么有趣。我们现在学的诗词是什么?诗词就是1000年前大家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想发朋友圈、想发一个微博,就写成了诗词。它代表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带着这样的一个角度去理解看诗词,你就会发现有趣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你在讲课之前会着意去找一些故事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我会有意去找切入点。比如我讲李白的时候,从《王者荣耀》开始讲,因为《王者荣耀》里有个英雄叫李白,李白有一个大招叫青莲剑歌。青莲剑歌是怎么来的?李白小时候是个剑客,他是剑圣,李白除了诗写得好,剑术也非常厉害。他还有个号叫青莲居士。所以我先讲《王者荣耀》,问大家,李白是个剑客吗?不,李白是个法师。李白是个诗人吗?不,他是个剑客。他们一听觉得好有意思,一下子就被拉过来了。然后作为老师,你再开始铺你的知识点、你的东西。我会带一个小本本,我平时刷视频或者说跟大家聊天的时候,聊到一个点会聊到一句话,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或者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就记录下来。录短视频找选题的时候,我就会去翻我那个小本本,就是在生活当中找到的一些零碎的灵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把欧阳修的一生写得波澜起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百家讲坛》找你去讲欧阳修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挺意外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惟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才能站到百家讲坛的讲坛上。我从小看着那个节目长大的。所以当时找到我,我觉得不可思议。当时《百家讲坛》的制片人曲新志老师找到我,他就跟我说你按照你的感觉来写,之前可能百家讲坛找过很多学术型的教授,他最害怕我把欧阳修的生平写成一篇学术论文,他觉得电视节目还是需要喜闻乐见、老少皆宜。他跟我说,作家会比学者讲故事讲得更生动,你仔细回去琢磨琢磨。后来我就发现确实是这样子的,因为我自己平时也做图书直播,我会推荐很多书,不难发现作家跟学者之间的风格有很大的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人活起伏:欧阳修》这本书的风格也是一开始就奠定下来的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现在我自己都看不懂,我惊叹:这是我写的吗?我觉得这种文章在学术上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但是作为一本传统文化的普及之书,以及一档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还是需要更接地气一点,让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入门、能够了解。我想写得活泛一些。当时写的时候,说真的,我把市面上能够找到的写欧阳修这个人物的书籍,以及北宋史里面写欧阳修的部分,全部买回来看了一遍。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关于欧阳修的很通俗的书几乎没有,都写得有一点点生涩或者是作为史学研究来写的。所以我明白了,难怪欧阳修对我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市面上写苏轼、写李白的通俗书籍非常多,甚至还有童书,没有谁写过欧阳修的童书。我写的时候就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把它写成一本史学研究的学术之书,一定要像写小说一样、写故事一样,把欧阳修的一生写成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写作之外其实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是的,我一直觉得读书写作,写到高阶的一个境界就是深入浅出,人家看你在说大白话,但是你每一句话都可以直指人心。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说听不懂的话,让别人觉得你好厉害,而是你说大家都听得懂的话,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把正史写得跟野史一样有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短视频放大了一个老师的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短视频的成功是否给你带来成就感,让你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我其实还挺感谢这个时代的互联网科技,它让我的线上线下成为了一个大课堂。说实话,我就是一个素人、一个小老师,但是短视频让一个老师的课堂从有围墙的校园里面走出去了、走到了全国,甚至走到了海外。会发现它大大地放大了作为一个普通老师的能量,也会得到很多的鼓励,同时还有很多人来纠正错误,这种错误是自己发现不了的、非常细的那种小错误,如果不放到网上,你的同事、你的学生真的不一定能及时纠正过来的。所以我觉得这种感觉就是很奇妙的。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你觉得年轻人或者普通网友看了欧阳修这本书,或者你的其他视频节目之后,是否还会对传统文化做更深一步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我觉得非常有可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什么一定要去深入它背后的这些宋史的、古文的研究?我觉得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研究的,可能你是学历史的、古汉语的、中文的,你需要去研究,我可能就是学土木工程的、学医的,我只需要对欧阳修的生活、诗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可以了。很专业的事情就留给专业的人。无论我写的书还是做的短视频,我是希望首先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起码你知道何为中国,因为欧阳修也好、这本书也好,它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书本,是这些汉字。北宋文人的气息是什么?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再细一点就是欧阳修的勇、义、仁,就是这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都:未来还会更新短视频的内容和形式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楚涵:2025年我觉得会多做一些别的场景。因为我感觉两年的课堂,大家也看疲了,应该再丰富一点了,可以走出去,把整个人塑造得立体一些。现在我在大家眼中的标签就是一个老师、一个在讲台上讲课有趣的老师。我其实很想告诉大家,我们读书学知识读古诗词,所有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读书,也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识的人,学知识的目的还是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希望更多地把诗词或者文化的东西带到生活场景里去,更立体地加以呈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好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朋友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