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相逢】虎头山走来的平民宰相(下)

远方

<p class="ql-block"> 昵称: 远 方</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6730626</p> <p class="ql-block">  旅居途中的那些事儿(123)</p><p class="ql-block"> 陈永贵1948年入党,1952年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从那时开始,他在村上就成立了合作社,组织农民大干苦干,改造农田,把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变成了层层梯田,然后又改良土壤,挑土上山,修渠储水,引水浇地,粮食亩产由200多斤猛增到700多斤。一举改变了大寨农民靠天吃饭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但天有不测风云,真正让陈永贵一举成名的还是1963年的那场天灾,那年的夏季大寨的农田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丰收在望。但八月初,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来袭,狂泻了七天七夜,虎头山上七条山沟浊浪滔天,冲毁了十年间所付出的一切辛苦,梯田、堤坝、道路和房屋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 全村的800多亩土地的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余下620亩也几近乎绝收;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0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一时之间,大寨被天灾蹂躏的面目全非,大家欲哭泪,心如死灰。</p> <p class="ql-block">  这时陈永贵又站了出来鼓励大家,他豪迈的说:“在这世间,人是最宝贵的。遭了这么大的灾,我们村没有死人,是大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拿出大干苦干的精神,天塌下来也顶得住!”</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家重振旗鼓,又开始了大干苦干,重建家园的行动。就在受灾的这一年,大寨不但没有接受国家的救济,还通过生产自救,苦干加巧干,恢复了农田,重建了房屋,粮食亩产量达到了704斤,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还向国家上交了24万斤商品粮。</p> <p class="ql-block">  大寨人战胜天灾的事迹迅速引起了相关方面和领导的注意,山西省掀起了学习大寨的热潮,陈永贵还在省劳模大会上介绍了大赛的经验,他的讲话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赵树理在听了陈永贵的报告后,迅速向时任山西省书记陶鲁笳做了汇报,说他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才,并对这个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陈永贵讲话虽然没有一处讲到老人家,却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没有一处提到哲学,却处处都是辩证法。后来陶鲁笳又把陈永贵和大寨汇报给了南巡途中的毛主席,随后周总理又在政府报告中用大篇幅介绍了大寨事迹,并将其精神概括为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至此以后,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  1968年陈永贵当选为昔阳县委书记,不久后又当选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73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两年后被任命为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 </p><p class="ql-block"> 让人钦佩的是,陈永贵自始至终保持着农民的身份,即使当上了国务院的副总理,也挣着大寨的工分,工作期间还向毛主席提出了三三工作制的意见,即工作时间三分之一在北京,三分之一在基层,三分之一在大寨参加劳动。老人家高兴的批准了这份报告,并说钓鱼台无鱼可钓。</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寨已经变成了一个风景区,由过去依靠农业种地打粮,变成了今天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支柱产业,大片的农田已经退耕还林,放眼望去,那种层层梯田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连片的绿地和茂密的树木,虎头山也是如此,原来光秃秃的山头,已被林木完全覆盖,山上山下郁郁葱葱,鸟语花香。</p> <p class="ql-block">  明知虎头山景区因疫情原因已经关闭,但来到了这里,怎么也得去一趟,然后就沿着村旁那条沥青铺成的游路,一直上行,走到半山腰,看见了建在这里的大寨小学,校门正好对着路口,洁白的墙面上写着陈永贵的两句话;“要想红旗飘万代 重在教育下一代”,这时有清脆嘹亮的歌声从教室里传出,这种景象让人心里感到一阵温暖。</p><p class="ql-block"> 果然不出所料,来到景区入口,大门紧锁,已无人值守。我又回到山下,从出口进入,逆行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  虎头山是大寨的标志性游览地,那个时期有很多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来宾,都曾到此检查指导和参观游览,园内有很多他们的活动足迹和纪念标记,尤其有两位国家副总理去逝后安葬在了这里,一个是郭沫若1978年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把骨灰埋在了虎头山,另一个便是陈永贵,直到1986年去世后才魂归故里,大寨人把墓地修在了这座山上,让老书记居高临下,俯视着大寨的全貌,看着这里的发展变化。</p> <p class="ql-block">  墓地的前面是陈永贵高大的用青石砌成的半身塑像,头上扎着那条人们早已熟知的白毛巾,脸上挂着憨厚而慈祥的微笑,后面是笔直的有几百米长的上山踏步,穿过茂密的林木,直通主峰的山腰,陈永贵的骨灰便安葬在这里,圆形的墓地,用青石砌成,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他的名字,前面立着一块白色的玉石墓碑,上面有“永垂不朽”五个大字,庄严肃穆而沉重,我恭恭敬敬的弯下了腰,真诚而由衷的向这位老英雄鞠了三个躬才转身下山。</p> <p class="ql-block">  陈永贵还有一个令人敬佩的地方,就是他培养了一位郭凤莲这样年轻的接班人,虽然经历了之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起起落落,但她继承了大寨的精神,承载了大寨的希望,始终初心不悔,再次回到大寨后,团结人们,重提信心,让这里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让大寨又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大寨停留了两天一宿,在第二天傍晚的夕阳里离开了,前往十公里以外的昔阳县城,开车经过广场上一处向日葵造形的纪念碑时,看到金色而柔和的霞光映照在上面,两行红色的字体格外醒目,写着:“献给以陈永贵和郭凤莲为代表的大寨两代英雄们”,其实那也代表了我们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