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名:树影茶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4168784</b></p> <p class="ql-block"><b>大寒方过,今天已到2025年1月23日。四九严冬虽有几分寒意,但成都的冬季却别有一番风味,无雪的冬日大多保持在十度左右,这种宜人的气候令人愉悦。</b></p> <p class="ql-block"><b>近日天色阴沉,不便远足,我漫步于九里堤锦江之畔,细细品味家门前公园的冬日景致。锦江与沙河的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波光粼粼,岸边的树木枝叶交错,投下婆娑的倒影;树上停歇着无数白鹭,往来纷飞,偶尔进入镜头;枯苇的白色花序与落叶的寒枝在朔风中摇曳生姿;而那些不畏严寒的棕榈松竹、冬青树依旧翠绿,公园城市的冬日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简约而不失韵味,令人沉醉。</b></p> <p class="ql-block"><b>更喜梅花傲霜雪,千姿百态迎春开。约一个月前去摄影公园赏梅,素黄疏影掩映在红叶之中,别有一番风味。当腊梅花的余香还氤氲在空气中,河对面邻水雅苑及沙河公园的红梅却已艳丽绽放,热烈似火的千层红点缀在绿叶间,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b></p> <p class="ql-block"><b>前几天,政府组织的年货销售活动在新桥公园举行,社区里热闹非凡。如今,过年所需的用品及室内花卉均已备齐,只待佳节来临。</b></p> <p class="ql-block"><b>喧嚣的公园刚刚安静下来,小区门口、苑区、公园便挂起了红灯笼。巧逢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今天也是中国的“小年”。从这一天开始,中华民俗中的“过年”正式拉开帷幕,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过年了!祭灶除尘挂红灯,纳福贴喜联,“总把新桃换旧符”,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b></p> <p class="ql-block"><b>风雨历程七十载,儿时对过年的热盼与欢喜,成年后对探亲、团聚的牵挂与奔波,苦乐交织,都已成为过往。退休后的都市安居生活,特别是亲眼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惠民工程带来的舒适享受,让我觉得每一天都如同过年一般。“年”在我们心目中的意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b></p> <p class="ql-block"><b>有人说,过年可能在我们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这两代人之后会逐渐消失,但过年是我国的民俗文化和根脉,家是国家凝聚力的根基。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我们这几代人的责任。欢乐喜庆的“中国红”,象征着年的色彩,应该永远扎根在我们心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