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0 年末,我步入军营,开启了一段热血沸腾的军旅生活。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军营里的文体生活虽谈不上绚丽多彩,却也称得上丰富有趣,为紧张的军事训练凭添许多活力与温馨。</p><p class="ql-block"> 连队的乒乓球室和营房后的篮球场,是我们业余的欢乐天地。我痴迷于这两项运动,虽球技欠佳,可热情很高,每日中午与晚饭后,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冲向球台或球场,尽情挥洒汗水。夏日骄阳似火,打一场球,衣衫湿透,奔到水房接盆冷水,当头浇下,瞬间驱散燥热,只觉通体畅快,舒爽劲儿至今不忘。</p> <p class="ql-block">连队歌咏活动格外活跃。拉歌成了各连队间的“较量”,大家扯着嗓子,歌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气势如虹。平时战士们到饭堂吃饭需整齐站队,在值班员指挥下高歌一曲,然后开饭。彰显军人气质与风范,充满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连队文体活动通常由副指导员操持,我担任文书期间,兼任军人委员会文体委员,被副指导员指挥得团团转。一次,他让我教战友一首新歌,“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祖国边防线上,无比荣光……”我对乐谱一知半解,才教几句便卡了壳,窘得满脸通红。幸好赵副连长及时救场,我才松了口气。</p><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拥军爱民,军队和地方文艺团体常来慰问演出,精彩节目一个接一个。团电影组也积极申请新片。夜幕降临,营房外空地上,大家整齐坐好,沉浸在电影世界。有一次,半夜军营响起了紧急集合号,我们背着背包到营房外露天地看朝鲜影片《看不见的战线》,还记得里面的一句台词:“听说大嫂的丈夫,在南边儿混得不错。”</p> <p class="ql-block">连队的联欢晚会是重头戏。各班绞尽脑汁出节目,一群男子汉,色调单一,除了引吭高歌、激昂朗诵,最受欢迎的当属“三句半”。四人一组,锣鼓镲齐响,“咚咚呛,咚咚呛,(甲)运修连里好事多,(乙)今天我们说一说,(丙)不说张三和李四,(丁)说谁?”简单诙谐,逗得战友们捧腹大笑。</p><p class="ql-block"> 如今,连队早已现代化。智能设备一应俱全,想开晚会,只需打开电视、插入 U 盘,瞬间灯光闪耀,音响轰鸣,一场视听盛宴便轻松开启。</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变化,老墨感慨祖国日新月异,国防建设飞速发展,那些往事,己成为我们这些老兵一笔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永藏心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