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奔放的林黛玉

<p class="ql-block">  最近翻看了一本比较冷门的书籍——《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p><p class="ql-block"> 老话儿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本书里收纳了隋唐时期236名女性(唐代227个,隋代9个)的死后遗言实录。这些女性按照地域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一是唐都长安地区,二是东都洛阳地区,三是唐代两京以外地区。她们多出自官宦人家,大多是皇室成员、朝廷命妇、官员之妻,也有一少部分身份、位次不算太高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  她们的遗言内容较为丰富,年老的女性留下的遗言大多是对于一生总结,对子女儿孙的谆谆教导,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年轻女子遗言大多是表达出对亲人的牵挂与不舍,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对身后事的安排。总体来说,她们的遗言,涉及到情感眷念、经济安排、丧葬要求、宗教关怀以及政治关怀等多方面。</p><p class="ql-block">​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书中大量的遗言实录可以清楚看到。唐代这些有身份的女性在感知到死亡来临之际,能够平和接受并坦然面对死亡。这种坦然淡定的生死观,与她们受到的教育、教养和思想意识有很大关系。首先,这些女性大多出身名门世家,受教育程度高;其次,这些女性大多有信仰,宗教对于女性的精神慰藉是巨大的,据统计,236名女性中,具有释道信仰的115人,达到一半人数,她们特别对佛教情有独钟,同时,中国人受儒家思想教育,儒家生死观往往教育人舍身取易杀身成仁,士可杀不可辱;道家生死观教人道法自然、安之若命,生死齐一、重生乐死;而佛家生死观认为死如蝉蜕、生死轮回,教人超越生死、寻求解脱。唐代奉行儒释道并行,儒家又为统治者提倡,因此女性看淡生死,很大程度受到三大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风靡厚葬的一个时代,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女性中有一部分人在遗言中郑重要求从简薄葬。例如,长孙皇后。而且北方女性遗言要求薄葬的人数远远多于南方,这也正说明在古代,北方政治文化文明进步程度远远超过南方。</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还是遗言中对于身后事的安排,夫妻合葬一直是中国人的习俗。特别是唐朝,夫妻合葬是主流思想。但是抽样中的女性们他们的遗言反映出,对于合葬,她们的愿望没那么强烈。据书中统计,唐朝长安以北这些女性的遗言中要求与丈夫分开葬或独葬的遗言在诸多遗言内容中数量排列第四;洛阳以东地区这些女性遗言要求独葬或分葬的遗言在遗言内容中已排到第一位。除了宗教信仰、经济等原因,猜想一下,可能还包括很多女性主观和客观上的意愿,我认为很可能就是,与丈夫感情没那么好,内心并不想生死相随。可能觉得生时无法摆脱命运,死后也要恢复自由之身......中国古代绝对是夫权制社会,从遗言不愿与丈夫合葬人数女性之多来看,女性并不都是思想和行为完全依赖男性,她们是向往自由的,并努力的改变,哪怕是死后或者来世也要争取自由。不管咋说,从这一点来看,唐朝都算得上是社会环境思想比较开放宽松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写的很务实,取证资料很扎实,我觉得算是学术类书籍,书中记载的236名女性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即便是这样,很多还是没有名字只是以某某人夫人张氏、李氏,王氏......这样的方式出现,她们都是千百年前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活生生的人,她们留下的遗言,虽只字片语,但是却让人深切感知到,她们存在过,呼吸过,生存过,一想到这里,我总是觉得生命的神奇和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