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湖北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出外旅游,如到达一有悠久历史文明、文物古迹众多的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我一般都会去参观一下当地的省级或市级博物馆。通过参观馆藏的各类文物、艺术品、历史文化资料及图片等,可以增加对所游览省市历史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观察、聆听和记忆,充实历史文化及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扩大文明视野。</p><p class="ql-block"> 到达武汉市后,我就想起几十年来发生在湖北的曾侯乙墓编钟、越王勾践剑等考古传闻,就像几年前中原行参观同属湖北省的荆州市博物馆一样,到达武汉打卡省博物馆自然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是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馆内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42757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6987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套)。各类文物体系完整、数量丰富、质量精湛、地域特色鲜明。在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中,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更被视为国宝中的超级国宝,享誉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楚国八百年”展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商末,楚人祖先鬻( yu )熊辅佐周文王成就大业。西周初年,周成王(约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分封熊绎于荆山,楚成为周王室经营江汉地区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立国之初,楚疆域不足百里,但楚人锐意进取、融合夷夏,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号为霸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楚国实力达到鼎盛,位列七雄,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楚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为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和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越王勾践剑》展厅掠影:</b></p><p class="ql-block"> 我看过不少博物馆的展厅,但令我震惊的是,作为展示荆楚文化的湖北博物馆,居然豪横地专设一个300平方米展厅,只为展示一件来自吴越文化的文物——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这把剑的霸气,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展厅墙面</p> <p class="ql-block">越王剑存放在中间玻璃房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镇馆之宝</b>: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宝剑</p><p class="ql-block"> 入楚之谜:越王勾践剑并未出于越国故土,却随葬在楚国贵族的墓中,应是越国赠给楚国的礼物。馈赠的原因,可能是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越王以此剑作为陪嫁品而流入楚国;也可能是勾践为了连楚抗吴,而将宝剑作为礼品送给楚王的。</p><p class="ql-block"> 剑身铭文的字体被称为"鸟虫书"。参与发掘的方壮猷先生,初步解读出"越王"和"自作用剑"六字,推断这是某位越王的佩剑。之后他写信给郭沫若、夏鼐、唐兰、陈梦家、于省吾、容庚、商承祚、徐中舒、苏秉琦等专家学者,征求对剑铭的释读意见。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研讨,终于确定这柄剑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践。</p> <p class="ql-block"> 宝剑不锈之谜: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保存仍然比较完好,主要有以下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选材用料好,剑身铜质好,杂质少,制作工艺精良;</p><p class="ql-block"> 二、墓葬环境好,墓坑填青灰泥与白膏泥密封性好,棺坚固而严</p><p class="ql-block">密,墓内环境稳定;</p><p class="ql-block"> 三、出土时带剑鞘。</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的青铜冶铸加工工艺,主要体现在剑体的铸造、磨削,铭文的制作,剑同心圆成型,剑格的绿松石与玻璃加工和镶嵌方法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曾侯乙展厅掠影:</b></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是周代诸侯国曾国的国君。他的墓葬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城区)被发现,发掘出土的一万五千余件工艺精湛、无与伦比的文物,呈现了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体现了古人敬畏天地、神明和祖先的丰富精神世界,揭示了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极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所处的时代,群雄并立,百家争鸣,世界主要古文明都达到了巅峰,被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是当时人类智慧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b></p><p class="ql-block">长钟架长748、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高273厘米。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约5000公斤。全套编钟由制式不同的多套编钟组成,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体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技术和工艺,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 xiu )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具备"一钟双音"的声学特征。全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律齐备。</p><p class="ql-block">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p><p class="ql-block"><b>何谓金声玉振:</b>曾侯乙拥有规模宏伟的乐器组合,在祭祀、宴飨场合与其他礼器配合使用,彰显他的等级、权力。金声玉振指钟、磬和谐悦耳的声音,也形容人最高的德行。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周代贵族必备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p><p class="ql-block"> 出土时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编钟,音律齐全,气势磅礴,其出土改变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编钟 战国</p><p class="ql-block">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本纪编钟有甬钟、钮钟两种,分两层三组,共34件。编钟的数量规模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有一定关系,一般与编磬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磬</p><p class="ql-block"> 磬( qing )块为复制品。出土时,磬块多数已断裂侵蚀。复原研究显示,磐块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磬架由青铜制的龙首、鹤身怪兽等构成。兽舌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钟、磬合奏称为"金石之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镇馆之宝</b>: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虎座鸟架鼓一般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中,是文献所记的悬鼓之一种,目前仅见于战国时期楚墓。鼓座有漆木和陶质两种,鼓面应为皮质,多已腐朽不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镇馆之宝</b>:曾侯乙铜尊盘</p><p class="ql-block">盘上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p class="ql-block">彩绘凤纹石编磬 战国</p><p class="ql-block">1970年纪南城南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套编磬制作精良,大小厚薄有序,越大越薄音越低,越小越厚音越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曾侯乙墓棺椁(图片源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介绍,此棺椁重九吨,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棺椁用青铜做框架,历经两千多年未腐烂,堪称国宝中的超级国宝。只是此次参观事先不知馆内有此宝,参观时亦未曾见到,不知存放在展厅或馆内何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钟鸣鼎食</b></p><p class="ql-block">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于仪式和战争的青铜器是礼制的体现和国力的象征。先秦时期,贵族在仪式中按照身份高低使用钟、鼎等礼器,以钟奏乐,以鼎烹食。通过礼器的形制、大小、组合关系体现等级,用以"明尊卑,别上下"。</p> <p class="ql-block"> 战国彩绘漆木棺</p><p class="ql-block">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棺内外施黑漆,棺外除底外,其他五面黑漆底上均施满彩绘。棺盖及两侧壁板绘六单元龙凤纹图案。每单元四龙四凤,凤压于龙纹之上,龙凤纹间填红彩,整体为四方连续结构。棺盖及其他四面均安装铜铺首衔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