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眉山三苏祠游记</p><p class="ql-block"> 对于苏试,在我的记忆中是第一次读他的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尊还酹江月,”至今记忆犹新。于是2025年元月20日,我怀着对古人的崇敬心情来眉山拜访这位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眉山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这里不仅是他们的故居,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来到三苏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朴典雅的大门,红墙灰瓦,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镌刻着“三苏祠”三个大字,笔力雄浑,透露出一种庄重与肃穆。跨过门槛,一股淡淡的书香与古木的气息交织在一起,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右侧的墙边,有一棵千年古树,盘根错节地生长在那里,即使在冬天也依然枝繁叶茂,被称为“眉州第一树”,也象征着苏轼的父亲苏洵。这棵古树历经千年,见证了苏轼的青少年时代,也目睹了后世对苏轼一家的敬仰和崇拜。它默然不语,是苏祠忠实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清朝重建的中式庭院,已截截枯槁,苏宅古井,绿苔丛生,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前厅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三楹四柱二室。前厅之后是一四合小庭院,穿庭院正中石权路,上三级垂带式台阶进入正殿。正殿又名飨殿,大殿内塑有三苏父子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正殿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钟一口,大鼓一架;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p><p class="ql-block">饶正殿后房廊,下三级踏道,顺石板路前行十余步即到启贤堂,启贤堂原是苏家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堂前有正殿,东厢房和快雨亭三间构成不规则的四合庭院。启贤堂后为木假山堂,据说,苏询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叹其:“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拖泥沙而远斧斤”之幸者。赞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着,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中峰,而岿然决无阿附意。”木假山峰昭示着不朽的道德精神和高风亮节。</p><p class="ql-block">看过木假山堂、来凤轩,转向披风榭,此处有东坡石像。只见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戴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p><p class="ql-block">整个祠堂并不大,而建筑颇不少,如抱月亭、木假山房、百坡亭、启贤堂等,但给人的感觉并无壅塞。因为已被古木竹石间隔包围,反倒显得古意盎然。</p><p class="ql-block">我想苏轼之所以成为让人景仰的苏轼,一方面跟他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分不开,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仕途不顺,多次被贬,他迎难而上,从未放弃,虽苦闷难耐,但他设法排解,自寻乐趣;另一方面,苏轼生活在一个和谐友爱、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中,家风纯良,祖辈乐善好施,父母慈爱,饱读诗书,教子有方,兄友弟恭,夫妇和睦。正因如此,当苏轼在面对人生挫折和身处绝望的处境时,他仍能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p><p class="ql-block"> 三苏祠不仅是三苏父子的故居,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象征。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学成就和影响力深远。三苏祠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成就,还通过其建筑和景观,传递了苏轼的精神和哲学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