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传承,向美而生— 2025年陈佳佳新书《向美而生》发布会演讲全文 ‍

向美而生,佳佳有约

<p class="ql-block">感恩大家龙年腊月 24 来看我,今天是南方小年,民俗上该祭灶神、扫房、剪窗花和贴春联,您们愿意把这么多事,暂且先放到一边,来跟我相聚,让我无比感恩;甚至还有好几位朋友,是专程坐着春运高铁来的,您们冒着可能买不到回程票的风险,让我更加感动;今天来的朋友,多是我的师长,我在此鞠躬,感恩所有人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的分享, 仅是抛砖引玉, 为了引出接下来 10 位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我的10位朋友即将为大家带来他们对美好的真知酌见,我衷心希望我的朋友们,彼此之间拥有美好的遇见。因为我相信在《向美而生》的第一场新书发布会上,美好会遇见美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 “万变不离其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 任何事物都在改变, 才是人间不变。然而, 中国有句古话叫 “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有人认为是宗教,而我愿意把它理解为“祖宗”。<b>佛法中讲过,四维是我们个人的生命, 是孤独的时间。 但是,当你提升到五维的时候, 你会发现生命中有另外一些人跟你链接在一起, 你的时间将不再是一个人度过的,你时间的生命轴线里面是有故事的有图案的,那些所有的故事,都是由“家族的源头-祖宗们”开始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要感谢宗族前辈们, 是他们在冥冥尘世经由血脉的融合, 成就了今天平凡的我。 我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 奶奶的二姑是合肥张氏四姐妹的妈妈陆英,扬州古城东关街 98 号的冬荣园,是我们的老房子,如今门口依然立着“沈从文岳母故居”的牌子。我们的宗族里,出现了很多启发我人生智慧的先辈们,让我觉得三生有幸。 我们的宗族,离开传统定义的 “世家名门”还很远,但是我们经由五代的传承,应该能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书香门第”的定义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是指这个家族的孩子们都要读过四书五经;</p><p class="ql-block">香:是指这个家族有宗庙和祠堂,时时刻刻在敬天,祭祖和上香;</p><p class="ql-block">门:是指家族门当的大小,古代的门当大小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势力和财力;</p><p class="ql-block">第:“状元次第”的意思,是指这个家族近 100 年出过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 很多人来了解我奶奶的故居扬州冬荣园, 更多是为了研究两淮盐官的家族史,因为众所周知,扬州出了很多盐商,但是盐官却稀少,著名作家韦明铧著书《风雨豪门》 ,同时也拓宽了合肥张家历史的脉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民国时期是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年代,涌现出了不少才子才女,她们大都出身不凡,凭借才华横溢的内在和风情万种的外在,成为民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00 年来,宋氏三姐妹的身世、才情、美貌与长寿以及她们对应的三位男人,一直为国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首先也从这几个方面看一看,张氏四姐妹能不能和她们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氏四姐妹的曾祖父张树声, 是淮军仅次于李鸿章的二号人物,曾任直隶两广总督。 父亲张武龄在苏州办学, 蔡元培是他的好朋友, 叶圣陶是他聘请的老师, 张闻天是他学校培养的学生,张氏四姐妹都继承了母亲,我奶奶的二姑陆英的美貌与才华, 自幼随名家尤彩云学习昆曲。她们虽然各个才情横溢、觅得佳婿,但都一生又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姐张元和,是专攻清唱的昆曲专家,嫁给了昆曲一代名小生顾传介,96 岁病逝于美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姐张允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嫁给了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婚前算命先生说他俩都活不过 35 岁,结果张允和活了 93 岁,周有光活了 112 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妹张兆和,毕业于中国公学,嫁给了多情才子沈从文,相信《边城》小说大家都该知道,1988 年沈从文进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遗憾的是终审没有结束,沈从文先生就去世了,这是中国作家继老舍之后, 第二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张兆和女士和二姐一样,也活到了 93 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妹张充和, 是耶鲁大学教授, 著名的书法家、 昆曲家和诗词家, 促成了中国昆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被誉为“民国最后才女”,也被大家尊称为“张充和先生”,享年 102 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 “忏悔型的彪悍贵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以上所有的分享,让大家看到了我们“斯文家风”的一面,但是“彪悍”其实才是我们基因的缘头。</b>我奶奶的二姑陆英嫁给张树声之孙张冀牖,张家也正是从张翼牖那代整个成功由武转文,摆脱旧家族的羁绊,成为有新思想与新视野的大家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冀牖的爷爷张树生,是名声仅次于李鸿章的淮军将领,曾历任两广直隶总督,是摧毁太平天国的淮军第二号人物。1863 年,苏州太平军守城的八个王向淮军投降,李鸿章手下悍将力主杀降,不但要杀掉八王,还要将太平军中有两广口音的老兵 3 万余人屠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树声作为李鸿章的嫡系,也参与了屠杀。 屠戮场地在苏州双塔定慧寺,当地老人传说80 年代,干将路拓宽时,工地上还有好多苍蝇泱泱满天飞。所以,合肥族人评论张冀牖去苏州办学,是去还债的。难能可贵的是,张冀牖没有纨绔之气,从不沾那些抽鸦片、逛窑子、玩纸牌等陋习,而是对报章杂志、诗词书画情有独钟,他最大的爱好是家传的雅兴昆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冀牖 17 岁那年,娶了我奶奶的二姑陆英,陆英比张冀牖大了四岁,这是一门典型的“门当户对” “女大三、抱金砖”的媒妁之婚。婚后,张冀牖和陆英在合肥过了几年安逸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眼看着“革命”就要革到我们这个“沾满着太平天国鲜血”的家族头上,张冀牖毅然决定举家出走,最终选择了苏州作为全家的落脚地,就定居在离苏州双塔定慧寺(太平军屠戮地)仅有一千多米的九如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姐妹的父亲张冀牖,受祖父办“洋务”的思想影响,但同时又为前辈受命于朝廷,镇压过起义军而心有不安,他发誓绝不做官,并倾其所有家产,致力于兴办教育,成了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忏悔型的贵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冀牖到了苏州,可不仅仅是来还债的,而来践行祖父“拥抱新思想新文化”的政治主张的。 张冀牖分别在苏州办了一所女子学校乐益中学和一所男子学校平林中学,这些学校都是他变卖自己家产兴办的。 他不但给学校建造了中式花园、 西式教学楼、 宽敞的风雨操场等良好的硬件设施,还购置了理化仪器、钢琴、图书、运动器械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白色恐怖时期, 张冀牖慵慷资助、 庇护、 营救热血青年,一方面凭着他祖父与北洋军阀深厚渊源的背景, 另一方面是他拥护新文化, 吸收新思想的政治倾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 曾经住在北京周有光家里,听允和奶奶曾说:“爸爸(张冀牖)家有万亩良田,每年有十万担的租子。”据苏州党史资料,张冀牖办学,十七年间(1921~1938) ,共花费大洋 28 万之巨,全是自掏腰包,拒绝一切捐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为一个工科女生的我,先来刨根问底,和大家算算这十万担的租子和 28 万大洋之间有什么有趣的联系吗?这关乎到我们应该对张冀牖的敬仰角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民国时期,淮河以南,两季稻和一季稻混种,丰年,一季稻亩产 3 担(438 斤) ,两季稻亩产4 担(584 斤),平均亩产 511 斤/亩(3.5 担) 。田地租给佃户,交租比例以 50%计算,每亩交租 1.7 担。张家每年收租十万担,可以算出拥有良田“五万八千亩”,真是富到亮眼。</i></p><p class="ql-block"><i>十万担谷子,每担 146 斤,一共 1460 万,出米率 60%,即 876 万斤大米。1920 年代,在米店里 1 块大洋买 20 斤大米,张家 876 万斤大米不可能零售,只能批发,以收购价 1:零售价 3 的比例,1 块大洋买张家 60 斤大米,876 万斤大米值 14.6 万袁大头。这是不计脱壳,买种子,农具,歉收年份,战乱年份的最高收入,所以打个 7 折,年收入 10.22 万大洋≈十万大洋。</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可见,十万担田租,不是张冀牖这一房的家庭收入,而是家族收入。也就是说,老张一大家族, 不吃不喝 3 年,才能供养一座学校十七年。 我们的敬仰角度是不是要大于 45 度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出版一个世纪的家庭杂志《水》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孟子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今天这个宗族传下来的就是我们对家风的理解:<b>真正的幸福,不过是懂得向内去寻找。家风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写作源头就起源于宗族里创办了近一个世纪的家庭杂志《水》刊,《水》刊被老出版人范用誉为“本世纪的一大奇迹”和“世界之最”。这份家庭杂志《水》,涉及了宗族七代人斯文的流动,它已经走过了96年(2025 年)的路,让我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如寻常浪花般绽放,无意中透出了历史的意蕴,也透出了温馨的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刊曾经在抗战期间停刊了,到了 1996 年,我的干奶奶张允和打算复刊《水》,她那时早已经年过八旬, 但还是撑起了复刊的旗, 在当年 2 月出版的复刊《水》 第一期上,允和奶奶的复刊词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66 年 前 , 我 们 姐 妹 兄 弟 , 组 织 了 家 庭 小 小 的 刊 物 叫 《 水 》 。 那 时 我 们 年 少 , 喜 欢 水 的 德 性 。正 如 沈 二 哥 ( 沈 从 文 ) 说 过 , 水 的 德 性 为 容 并 包 , 从 不 排 斥 拒 绝 侵 入 生 命 的 任 何 离 奇 不 经 事物 , 却 从 不 受 它 的 影 响 。 水 的 性 格 似 乎 特 别 脆 弱 , 极 容 易 就 范 。 其 实,则 柔 弱 中 有 强 韧 , 如集 中 一 点, 即 涓 涓 细 流 ,滴 水 穿 石 ,却 无 坚 不 摧 。</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如 今 , 我 们 的 “ 如 花 岁 月 ” 都 过 去 了 。 但 是 ,人 得 多 情 人 不 老 , 多 情 到 老 情 更 好。我 们 有下 一 代 、下 下 一 代 。我 们 像 细 水 长 流 的 水 一 样 ,由 小 溪 流 到 小 河 ,流 到 大 江 ,汇入汪洋大海 !水 是 生 命 的 源 泉 ,承 载 的 是 “ 真 ” 和 爱</i>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我们的《水》刊流向了全国各地,又流向了世界各地。《水》刊对于我们宗族来说, 是一个传奇, 是一段长长的斯文流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可能更是最小分子的历史亲历和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允和奶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女人不是花》 ,她既要做传统文化傍身的闺秀,亦要成为追求现代的新女性。 她的骨灰埋在北京门头沟观涧台一棵花树根下,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们爱她,不是因为她的特异,而是因为她的平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传承安排的智慧之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氏四姐妹父亲的好友叶圣陶先生, 曾说过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2012 年,扬州出版了一套《扬州美人》的纪念邮票,四姐妹的母亲陆英列在其中,而相比外貌之美,陆英对传承的智慧安排,让她更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1 年,年仅 36 岁的陆英身体日益消减,我们说大限将至人有所感。陆英拉着二女儿允和的手说:<i>“ 你 们 的 父 亲 虽 然 这 些 年 和 我 琴 瑟 和 谐 , 但 他 总 是 个 不 谙 世 事 的 书 生 ,必 会 在 我 死后 不 久 另 娶 新 欢 。我 最 担 心 新 夫 人 是 贪 图 张 家 财 富 而 嫁 进 张 家 的 ,要 是 她 对 你 们 不 好 怎 么办......”</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英用的保姆中,一些是合肥农村的寡妇,本来生活艰辛,是陆英慈悲之心,留下了她们。于她们而言, 陆英不仅是自己的主子, 更是带自己脱离苦海的大善人。 陆英强撑着身体, 把保姆叫进屋中, 分给了她们每人 200 大洋, 那时普通公务员一个月的薪资也不过才 10 大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英说:<i>“我给你们这些钱,全是一个母亲对你们的恳请。等我走后,几个小哥我是不怎么担心,只是四个小姐妹, 我是真的放不下心。 无论如何, 你们一定要把她们好好养到 18 岁,生活能自理了。”</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夫人放心,我们一定照顾好几位小姐。”保姆们连连表明衷心。这些保姆们也都遵守了这个约定, 有的甚至带大了张家的第三代。 陆英不仅交代了几位保姆, 她还特意派人把她的巨额嫁妆都送回了扬州冬荣园的娘家。 张冀牖为人光明磊落, 自然也是不会打自己妻子巨额嫁妆的主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1 年 9 月,36 岁的陆英在孩子们的哭泣声中与世长辞。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她的眼角有一大颗泪珠滑落。<b>她临死前,镇定安排了孩子们的未来和剩余财产的去向,这项工作让张家孩子受益到成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英的离去, 对张冀牖来说无疑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陆英去世不过一年, 张冀牖就将韦均一娶进了家门,但不幸的是,正如陆英临终前预言的那样,韦均一和孩子们相处得并不融洽。 韦均一看来, 不但要与陆英留下的孩子们作战, 还要去与一个已经死去却似乎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前女主人争夺对这个家庭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英的一生短暂而匆忙,但她却用短暂的一生, 深深的影响着她的孩子们。她是传统的,是大家闺秀,但她又是前卫开明的;她是淑慧的,是贤妻良母,但她又是雷厉风行的,有心智手也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智慧温顺的女人,是家族传承中一条截然不同的通途。智慧温顺是力量的一种,而非无力;温顺者的轻声细语,比振聋发聩更清澈;斯文如水上善若水,水可以绕开山脉,不与争锋,却又能对巨大的岩石,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哪怕粉身碎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超越传承《向美而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传承, 不是我们可以去选择的路径,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唯一出口, 因为人生就是一张单程机票。中国古时,大家族有家宰、家谱、家规、堂号等,这实际上就是家族文化的内部管理体系; 欧美家族, 很多通过家族办公室实现了家族基业的百年传承。 我们从盖有玉玺大印的一纸黄绸,到纸质或电子版本的信托遗嘱,古今中外的人们从未停止寻找传承方法的脚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 年,伴随着《向美而生》这本书的出版,我还会打造一系列的课程。我不会和大家讲逻辑课,因为逻辑代表着推演,代表着概率,代表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我会尝试和大家分享人物轨迹和必然规律。<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生有太多无常,逻辑思维只可以解释一切正常,辩证思维才可以解释一切无常。</b>辩证思维,洞察的是人性,方法是思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实现四个转变:从“家长”到“族长”的转变,从“管财”到“管人”的转变,从企业治理到家族治理的转变,从点状思维到系统思维的转变。中国人崇尚“仁者以财发身”的齐家之道,从富到贵,就是让文化上你的身,让艺术进你的眼,让生活里有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相信,生命中最漂亮的决定,并非出于理性,而是因为深情。我之前出版了两本书《家族传承—佳佳说家文化》、 《别梦》 ,诚惶诚恐之余,的确也心生欢喜。这本《向美而生》 ,以美好作笔,要的是大爱。天地间大爱之珍贵,不在于大,而在于心存着万物,存下了一点一滴的美好。 自己种下的是善因, 于世界于他人, 授之的是善果, 也就是自己与整个世界的一份良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超越传承,向美而生。是从血脉浓情的安排,到对“仁义礼智信”的遵承,是从登高望远的大智,到向美而生向善而行的信念。再次感恩大家,希望大家可以为我的新书《向美而生》提出建议,期待再次与您重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