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内隐记忆具有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特征。当内隐记忆被恢复时,人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正在“回忆”某些东西,甚至不会意识到这种个人内在的体验其实源于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情。因此,情绪、行为、身体感觉、感性认知以及对某些特殊的无意识思考模式的心理偏向都有可能影响我们当下的体验(感觉和行为都受到过去的影响)我们的大脑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内隐记忆进行编码,这意味着,我们无须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将一些事物纳入内隐记忆中。一岁之后,随着大脑中“海马”的发育,一种新的记忆组织机制逐步建立,这就使第二种主要记忆形式——外显记忆的产生成为可能。外显记忆包含两种记忆,一种是语义记忆,又称事实记忆,幼儿在一岁半左右就有这种记忆了;另一种是自传记忆,又称情景记忆,幼儿在两岁之后才开始形成这种记忆。自传记忆形成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婴儿记忆缺失期”,是一种在无论哪种文化背景下都会出现的普遍发育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由创伤导致的,而只是因为大脑的某些特定组织还未开始发育。与内隐记忆相反,当外显记忆启动时,人们会意识到。无论是哪一种外显记忆的编码过程,意识都不可或缺。自传记忆的独特之处是它具有一种自我认知感和时间感。产生自传记忆的前提是某大脑组织发育完全。此大脑组织被称为“前额叶皮层”,因为它位于大脑最上层脑皮层的最前部。前额叶皮层对于包括自传记忆、自我意识、反应能力、直觉预警以及情感调节在内的多种大脑活动都非常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