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行的美篇

吟啸行

<p class="ql-block">皖风徽韵</p><p class="ql-block">——两次润心养眼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2024年岁末,与几位朋友一起自驾,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皖南游,一个礼拜的时间,充分感受了一段粉墙与黛瓦的诗情,皖山与秀水的画意。那一幅幅风格鲜明,极富特色的文化景观就是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所谓“皖风徽韵”。</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泾县桃花潭景区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用“风韵”这样一个极具撩人的词来加以诠释。皖南几百公里的路程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它的丰富多彩,才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真的是“风韵犹存”。</p><p class="ql-block">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感叹,深沉而惊艳,作为对巨幅广告的点缀,它时而会岀现在皖南的山水与城市间。显然当地人是把这种感叹作为对徽州的极致赞美来看待的。但为什么不呢?即便后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但诗句字里行间氤氲的一缕婉约的情思,与徽州古韵,皖南风情极度的吻合。在皖南的大地上,当我们聆听着唱腔优美并孕育了京剧的徽剧,回眸蓝天白云下粉墙黛瓦,马头墙划出的美丽的天际线,或品尝着滋味独特的徽州美食时,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深厚、鲜活的历史文化早已遍布于皖南美丽的“黄岳”山谷间,也闪现在长江,新安江、义乌江蜿蜒奔腾的两岸边。你不觉得这浑然天成的图景,不正是人生的痴绝处吗?</p> 宁国落羽红杉林风光 <p class="ql-block"> 徽州人是深爱养育自己的这一片土地的,看看我们此番自驾途经的一些景点的名字,你就会发现,他们已把皖风徽韵化成诗情镌刻在了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皖南的喀纳斯/宁国晨曦中的落羽红杉林/光影斑驳/艳成了漫野的红色/青弋江上的桃花潭/踏歌送诗仙的故事/流传了千年/那一潭千尺深的碧水啊/却难抵汪伦的一往情深/池州碧山之巅的一座楼/又因与巍巍的九华山遥相对望/望华楼的名字/便从此穿越时空/成为了永恒/一条庐南的川藏线/九曲十八景的风光/是上天把一条串满了璀璨明珠的项链/抛在了皖南的青山绿水间/铜陵五松山下的天井湖/一口上通天,下通海的井/汩汩的泉水/涌出了一片镜般明的湖水/梨桥水镇的夜/八条临水错落的古街/亭台楼榭/光影摇曳中/和着一曲清婉动人的徽曲/便摆出了徽风皖韵的丰盛大餐/更难忘马鞍山的过去/一代巨星/陨落成恨/终于李白文化园的存在/让唐诗的光焰/照亮了皖南的山川/长江不夜城的霓虹/折射出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当简化成生活的斑斓与多彩时/马鞍山采石矶“绝壁临巨川”的峻美/“御敌于山河”的英雄壮举/却为我们留下一段日月可鉴的历史/一点家国兴亡的记忆/一声壮怀激烈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泾县桃花潭景区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望华楼景色</p> <p class="ql-block">马鞍山长江不夜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庐南川藏线公路</p> 梨桥水镇夜景 <p class="ql-block">铜陵天井湖公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马鞍山李白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  此次皖南自驾,我们是怀着对徽州及其文化的向往而去的。七天时间,我们从安徽宣城市进,马鞍山市出,其间游历了落羽红杉林、桃花潭、太白文化园,采石矶等多个景点。这些景点既有自然风光的秀丽,更有人文精神的传承。比如‌安徽桃花潭景区,它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是青弋江的一段。‌这个景区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一诗而闻名,诗中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桃花潭成为了著名的送别之地。再比如马鞍山的采石矶,历史上曾经因“采石之战”而光炳千秋。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并力挫南侵金军主力,打破了完颜亮渡江南侵、灭亡宋廷的计划,加速了完颜亮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崩溃,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伟人毛泽东在读史书时读到此事,也忍不住在书上批注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所以我们此番皖南行,可以说激情因景色的多彩多姿而高涨,古徽州文化的源远流长,润了我们的眼,更养了我们的心。徽州民俗,徽派建筑,徽州戏曲,徽州方言,徽商等等,徽州文化的泱泱大观,直至今日,尤让我们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 皖南行时隔不久,没想到紧接着的一次偶然的义乌行,又让我意外地感受到了曾经的皖风徽韵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鞍山采石矶风景</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2025年岁初、应夫人原单位老领导王书记的邀请,我们再次自驾,从浙北的嘉兴,来到了浙江中西部地界的义乌。</p><p class="ql-block"> 义乌名义上仅是浙江金华市代管的县级市,但实际上名头却不小,其“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桂冠,早已令全国乃至全世界其他的同等级地区望尘莫及。所以义乌地域不大看头却很大。光一个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似乎就可以让人直接领略到“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流经佛堂古镇的义乌江</p> <p class="ql-block">  义乌,王书记的职业生涯曾有八年时间在此履职。他的工作性质决定着他工作的范围可以涉及到义乌的每个区域,所以他不仅熟悉义乌的山山水水,更对这片土地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此次故地重游,不仅仅是流露了他对朋友的一份古道热肠之心,也许更是一份怀旧的感情兑现,所以此次行程显得弥足珍贵,整个过程也颇为真切感人。</p><p class="ql-block"> 此番义乌行,因为有王书记带领,所以我们算是有了一个比专业导游更富智慧和激情的好向导。三天的行程,在王书记的授意下,我们将依照购物——为春节的到来预购所需的商品;旅游——深度了解一下义乌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当然重头戏还是后者。</p><p class="ql-block"> 如果想在短时间之内把握义乌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那么走出现代化的义乌城,走进义乌佛堂古镇可能应是首选。</p> <p class="ql-block">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城</p> <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天到义乌已是午饭时间。吃了中饭,大家休息片刻,便就近造访了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大家各取所需,走马观花般地参观了一下这座声名远扬的小商品城。第二天,我们便轻装简行,开车穿过高楼林立的义乌城,走向了粉墙黛瓦,徽派建筑连绵的佛堂古镇。</p><p class="ql-block"> 佛堂古镇作为浙东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曾经是义乌最繁华、最富饶的地方,历史上这里曾经人烟密集,一条宽阔的义务江,玉带般的飘逸在它的身上。浮桥码头船来货往,是商品贸易重要的集散之处,也是徽商走出皖南,走向外界的商业重地。</p> <p class="ql-block">佛堂老街入口处牌楼</p> <p class="ql-block">  汽车停靠在佛堂水街的马路旁。佛堂水街不同于佛堂老街,这是一条经过改造,融入了诸多现代艺术的华丽水街。之所以叫水街,是因为一条由花岗岩砌成的水系,蜿蜒曲折地穿过了逐水而建的两岸民居。在优雅、气派的水街上行走,你极易感受到当地的经济繁荣,因为古镇改造的设计者不惜重金,把传统的徽派建筑与时尚的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水街既有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的明快色彩,又有浅灰色花岗岩铺装的街道与广场,造型美观的休闲石櫈与路边的艺雕,让水街呈现出各种几何图案的架构,使小镇有一种古朴与现代交织的艺术氛围。水街设计不可谓不匠心独运。但徜徉在整洁、宽敞的街道上,总让人隐隐然感到一些遗憾和不足。也许水街的设计过于时尚,所以它缺失了一个千年古镇应有的历史厚度。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红利,但现代感浓郁的街巷,却无法让人深切的体验到义乌历史文化的时空质感。好在佛堂古镇还有一条老街。</p><p class="ql-block"> 佛堂老街是一条与佛堂水街几乎平行的古老街道,一尊上书“佛堂老街”四个大字牌坊,就立在义乌江畔,老街的入口处。一条取之于义乌江滩的鹅卵石铺成的街道,蜿蜒于两排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中,参差错落的古建筑,光影斑驳,明暗分明的街巷,走进去让你会恍惚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的错觉和美感。</p><p class="ql-block"> 老街长约千米,目之所过,诸多中华老字号的店铺林立其间。其中金华火腿、烧饼,义乌红糖等地方特产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老街上还保存着一座新华剧院,白墙黑瓦,古朴气派,清晰可见的浮雕牌子似乎在诉说着古镇当年的繁荣与兴盛。至今它仍是佛堂最鲜明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在佛堂古镇行走,熟悉的马头墙身影,总会勾起早已刻在心底的徽州文化的记忆。我问王书记,为什么徽派建筑在浙江的中西部地区会如此受人青睐。为什么徽州文化对这里的影响如此深远。在此工作了八年的王书记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晰的。他认为义乌佛堂古镇的徽派建筑风格源于其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佛堂古镇位于新安江、富春江和义乌江的水网地带,自古以来古镇就是水上交通的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在此聚集。这些商人中,很多来自徽州(今安徽),</p><p class="ql-block"> 徽商,这个最负盛名的民族资本群体,对于现代人而言,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来此经商,既为当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徽派建筑的风格和技艺,于是白墙黛瓦、马头墙、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这些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徽州文化印记便留在了浙江中西部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当然,从地理位置看,浙江中西部地区,在明清时期与安徽省同属江南省的区域。所以徽州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其实也是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很欣喜,时隔月余,我能够又一次感受到了皖风徽韵的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佛堂古镇义乌江上的浮桥码头</p> 佛堂古镇水街风光 鹅卵石地面的佛堂老街 <p class="ql-block">佛堂老街的文化地标:新华剧院</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双林寺</p> <p class="ql-block"> 义乌佛堂古镇的名称来源也很有来头:传说在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年),达摩祖师云游至义乌江时,恰逢洪水泛滥,许多百姓被困水中。达摩祖师将手中的铜磬抛入江中,铜磬化为一只船,救出了被洪水围困的百姓。为了感谢达摩的恩德,当地百姓在投磬处建了一座寺庙,名为“渡磬寺”。寺庙的楹联中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的句子,后人便取“佛堂”二字作为地名。</p><p class="ql-block"> 佛堂古镇不仅因佛教文化而得名,更因佛教文化而闻名。古镇的郊外,有一座堪与杭州灵隐寺媲美的佛寺:双林寺。</p><p class="ql-block"> 双林寺始建于南梁,由高僧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余人,被誉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又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美称。可惜我们此次前来参观,正逢寺院扩建,寺庙山门紧闭,无法入内。好在我们从侧面小道进入,寺庙藏经阁开着,我们进去便看到了一个直径足有三米的巨大的转经筒。因为寺庙扩建,所以藏经阁几无游人,我们走进阁中,虔诚地扶着转经筒转了三圈,静穆的空间突然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了仓央嘉措的那首名为《那一世》的诗: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突然听到你诵经的真言,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感受你的温暖”。诗真是美到了让人窒息。</p><p class="ql-block"> 我发誓,等双林寺扩建好了之后,我一定还会再来,再来转三圈这尊巨大的转经筒,为自己,为家人,为亲朋好友,也为天下苍生转出幸福和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