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昵称:若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711285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退休赋闲后,流年岁月的最大馈赠,就是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和无拘无束的行动自由。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变故,就是对政治经济时事的冷漠与淡化。细寻思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信息过载。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各种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不断推送各类消息,从特朗普胜选总统到普大帝拍桌暴怒,从军政内部消息泄露到娱乐圈绯闻八卦炒作,铺天盖地,排山倒海,让人难以招架,逐渐产生反感情绪。二是媒体导向异化,商业味过浓。自媒体的野蛮生长,加之管控不力,为博眼球,为赚流量,为几两碎银,不惜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一惊一乍,有的对负面消息无节制夸大,甚至无中生有,借题发挥,导致对事件真实性产生质疑。再者就是充斥商业性广告,打开电视全部是收费的娱乐游戏节目,想看个官方新闻难上难,老年人更是难于操作,故望而生畏,丧失了原有的激情和耐心,自然关注度下降。三是告别职场,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参与度本能骤降。退休赋闲后,没了职场的工作压力,没了自我提升的动力,更没了宦海沉浮的忧虑,对时事政治经济形势的关注度淡漠,只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管中东俄乌叙利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是,前段刷手机,一段短视频却深深吸引了我,并为之感动与震撼。反复观看,犹如一个硕大的鼓锤,敲击我这颗行将沉睡的心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去年9月21日晚,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南开大学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将现任校长陈雨露与南大系列学府创史人、原校长张伯苓同框,两位校长百年后并肩行走在今非昔比的南大校园,陈校长边走边向张校长介绍汇报学校的发展与巨变,张校长一边体验着踢足球,一边在校园标志性建筑打卡,当问到南大在校学生达一万多时,老校长感到无比欣慰。这些画面,令人感慨万端。当陈雨露校长再次重温重答老校长当年创立的、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时,师生起立,激情澎湃,全场爆燃!简单、直白、明了而深刻的三问三答,使整个会场犹如东方雄狮怒吼,更似奔腾黄河咆哮,瞬间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回荡在华夏万里疆域上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你是中国人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答:“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你爱中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答:“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你愿意中国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答:“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span></p> <p class="ql-block">张伯苓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作为北洋水师的一员,亲身经历了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目睹这民族的屈辱和国家的衰败,张伯苓痛心疾首,心急如焚。深感国家的积贫积弱源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和全民教育的缺失。因此,他毅然决然弃戎从教,以拯救民族,实现自强。1904年张伯苓创办了南开中学,尔后逐步扩展为南开系列学校。并于1919年担任南开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918”事变东北沦陷后,华北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再次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险。面对动荡混乱的时局,破败沦丧的国土,张伯苓忧心忡忡。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历史关头,为了唤醒“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的不屈民族意志,万众一心投身抗战,保家卫国,张伯苓校长于1935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迅速点燃了抗战时期热血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也吹响了全民抗战救亡的号角。一大批青年学生奔赴抗日救亡战场,南大爱国三问也成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祖国崛起,民族复兴,国富民强,科技迅猛发展的新的伟大时代,爱国三问不仅是历史之问,更应成为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希望之问。更具有了紧迫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你是中国人吗?”这一问,是对民族身份的确认,更是对民族自豪感的唤醒。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血脉中流淌着黄河的波涛,心中砌筑着长城的巍峨,骨髓里深埋着五千年文化的烙印。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铭记自己的民族血脉,更要坚定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荣耀。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民族身份自信。永永远远不可忘却了我是中国人这个根本。</p><p class="ql-block">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面对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对我全方位的文化渗透,面对敌对国家利益诱惑,千方百计培植间谍及“公知”阶层,个别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淡化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质疑中华文化的灿烂和辉煌历史,丧失了民族礼仪之邦的气节,文化自信严重缺失,不断鼓吹月亮是西方的圆的谬论。出国留学几年有个绿卡就飘飘然,自觉高人一等,回国后横行霸道,丧失伦理,狂妄拔扈,甚至飞机上抢占座位,拒绝安检等丑行频发,玷污了华夏文明,践踏了国格人格,致民族蒙羞,令国人不齿!</p> <p class="ql-block">“你爱中国吗?”这一问,是对家国情怀的激发。爱国,不仅是对祖国山川江河、田野沃土的热爱,边陲岛屿的值守;也不仅是对唐诗宋词、元曲明诗的衷情,而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对祖国崛起的企盼与奉献。在新时代,我们应将这份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或科学研究,或平凡岗位;或飞越太空,或外卖骑手,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应奉献社会,报孝国家,有益人民,做到问心无愧。而且我们还应以遵守法纪、关心国家大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救助等等来表达真切的爱国之心。</p><p class="ql-block">当今时代,有两个倾向不可忽视。一是爱国情感与实际行动的脱节。许多青年人在情感上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行动上却缺乏实际表现。情感与行动不能同频,理想与具体行为不能同步。其二是非理性情绪的侵蚀。部分人在面对国家利益受到挑战时,容易被非理性情绪驱使,采取过激言论与行动。有的受国外反华势力的煽动,行为失控。当下,西方国家千方百计阻碍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极尽打压、抹黑、制裁之能事,对某些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利用各种媒介,煽动渗透,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惟恐天下不乱。诸如打砸日货,焚烧车辆等等极端行为,这些行为虽出于爱国情感的本能释放,却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最终损害了国家利益,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局。</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任由列强宰割、蹂躏的悲惨屈辱史,到现代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巴勒斯坦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现实史,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国就没有安宁的家是铁的定律。</p> <p class="ql-block">“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一问,是对国人责任担当的督促,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启迪,是国家复兴,民族崛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冲锋号角。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要肩负起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责任与担当。总书记寄语南大青年学子: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这是对青年一代勇担责任,为实现民族复兴,放飞青春梦想,圆梦家国情怀,实现祖国繁荣的最好激励。</p><p class="ql-block">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伟大的民族复兴、国阜民丰的大我之中;汇入到时代滚滚前进的大潮之中,个人的成长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要做到小我融入大我,就必须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到具体的工作中。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希望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练过硬本领,突破尖端技术,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在时代的号角声中演绎精彩人生!</p> <p class="ql-block">“爱国三问”不仅是南开大学的校训和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每一位中国人必须深思和回答的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记忆,将爱国情感深植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精神,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祖国的明天添砖加瓦,共同书写新时代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振臂为爱国三问礼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1-22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