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地大物博,风土人情千差万别,地方习俗更是数不胜数。前年春节,我和妻子去她大姨家作客,有幸体验了一种独特的“压饭”习俗。</p><p class="ql-block">大姨家住在云南宾川县的深山里,碧绿的渔泡江从下方的山谷中流淌而过,对面是大姚县铁锁乡。这里的人们以种玉米、花椒、核桃、咖啡为生,没有稻田。</p><p class="ql-block">下午1点,我们抵达了目的地。村子坐落在雄伟的群山之中,宛如一只小鸟栖息在大树的肩头。几座残存的徽派建筑风格的院落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周围的大山相得益彰,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表哥表嫂们正在杀鸡宰羊,准备丰盛的饭菜。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的山峦交织在一起,为这宁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庭院里,牲畜棚下,猪在拱圈,骡马悠闲地吃着草,尾巴不停甩动,驱赶着飞舞的牛虻。几棵绿树点缀在空地上,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菜畦上,金色的光辉与绿色的生机交织,仿佛每一颗菜都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墙脚边,整齐地码放着劈好的柴火。屋檐下,挂满了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棒子,充满了乡村的宁静与质朴。</p><p class="ql-block">这里还延续着每天两餐的习俗,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左右进食。我们没有吃中午饭,经过长途跋涉,早已饥肠辘辘。</p><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多,清炖羊肉、香菇炖鸡、粉蒸羊肉、凉拌树花……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充满乡土气息的菜肴摆满了方桌,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召唤着每一位饥肠辘辘的客人。</p><p class="ql-block">亲戚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笑语盈盈,共享这难得的温馨时光。美食与亲情交织,构成了一幅温暖而质朴的画卷。在这宁静的乡村午后,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所有的疲惫和饥饿都在这一刻被融化,剩下的只有满满的幸福和满足。</p><p class="ql-block">作为第一次来访的客人,我与老表们还不熟悉,只顾埋头吃菜。突然,我瞥见身后飞来一只饭勺,还没反应过来,碗里已经堆满了米饭。回头看去,只见表嫂左手端着饭盆,右手拿着饭勺,笑咪咪地在饭桌之间穿梭往来,趁人不注意就添一勺饭,动作快、准、狠,仿佛“十步添一勺,千里不留行”。</p><p class="ql-block">见识到表嫂的“威力”后,我只好一边吃一边提防着。当她开始第二轮添饭时,我实在吃不下了,好说歹说,她才放下饭盆和勺子。</p><p class="ql-block">这个年代不缺吃喝,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让人措不及防。我猜测这可能是当地的风俗,但不知它从何而来,因何而生,它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后来,我问了岳母,她告诉我,这叫“压饭”,源于过去那个普遍饥饿、缺乏粮食的年代。一些好客的人家,哪怕自己不够吃,也要尽可能让客人吃饱喝足。在请客吃饭时,为了怕客人不好意思加饭,主人家就会主动为客人添饭。这种习俗,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更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吃饭了吗?”是很多地方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农业社会,吃饭是头等大事,关心他人是否吃饱,就成了表达关切和友好的重要方式。同样,“压饭”和吃多吃少其实并没有太大关联,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代表的是一种心意。</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爱,叫做“我担心你没吃饱”。在中国,民以食为天,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朴素、更笨拙,却更真挚的惦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