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的年怎么变,都藏着中国人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承载着国人的幸福和喜悦。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年代的春节记忆,融化在血液中,铭记在心中。年,是一种融入了文化的意境,是文化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0年代80年代初,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许多东西还需凭票供应,买肉要有肉票直到,买布要有布票,当时居民即使有钱,没有布票也买不到布。如果家里孩子多,只能老大穿完后给老二,以此类推,因此能够穿一件新衣服是让孩子们兴奋的一件事情,一套新衣服会让孩子们期盼一整年。如果买不到现成的衣服,母亲就不得不买布,自己动手为孩子们缝制新衣,觉得那个时代的母亲多数心灵手巧。衣服买来或做完后,还不能立刻穿,一定要等到大年初一早上才可以穿,很具有仪式感。孩子们兜里揣着糖果,穿着新衣服,出门给长辈拜年,祝福新春。直到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放鞭炮是过年时孩子们不可缺少的内容,代表着一种仪式感,不管生活如何,过年总要买鞭炮的。当时卖的小鞭炮都是一百响一包的,每家也就能买五六百响的小鞭炮,每个孩子能分到一包鞭炮就已欢天喜地了。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一般,相差无几,孩子们很知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一百响鞭炮是每个孩子最重要的“财产”,他可不会一次都放完。他会耐心地将鞭炮拆开,然后小心地一个个放,一个都不浪费。听到外面响起的鞭炮声,他会抓起一把小鞭,小心地揣在兜里,向父亲要一根烟或一根香,点燃后,赶紧飞快地跑到外面。此时,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比赛着放鞭,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比较着谁的最响,谁就最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孩子们眼中,放鞭炮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比吃饺子、穿新衣服更具有诱惑力。通常都是男孩子们放鞭炮,大多数女孩子们胆小不敢放,只好双手捂住耳朵,远远地看着,随着鞭炮声会不时发出欢呼雀跃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春节前购买年货是过年的头等大事,城市居民通常到商场、市场购买;乡村居民往往要去集市或庙会上购买,那时称为赶集、赶会或逛庙会,有时候集市或庙会还会唱戏或各种表演,例如,踩高跷、扭秧歌等。购买年货时常常是全家人员一起出动,争取一次买足,积攒了一年的购买力在此时完全激发出来了。需要买的年货包括吃穿玩,从高档的电视机到便宜的针头线脑等一应俱全。此时,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他们利用这难得机会向父母等长辈央求买一些平时喜欢却得不到的食品、玩具等,例如,面人、糖人等。通常都会得到满足,孩子们小小心愿满足后,无不欢欣鼓舞,回去后也有了向其他孩子炫耀的资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绝对不可马虎。进入腊月后购买的年货终于派上了用场。家里的大人们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几乎是把家里所有好吃的都做出来。鸡、鱼、肉是少不了的,炸丸子、炸春卷、红烧肉等等,至少要凑十个菜,双数为吉祥。其中一定要有一道鱼做的菜,取年年有余之意。团圆饭的饭,北方人一定是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0年代初,物资供应不充足,实行配给制,肉、鱼、油等是凭票供应的,普通人家平时舍不得吃,都留着过年用。平常人家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饺子。那时的饺子馅,非常简单,无非是一猪肉或油渣,拌上大白菜、萝卜或或韭菜什么的,如果能够加点平时少见的虾仁,更是难得的美味,但是那时的饺子在人们心里的味道却格外地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一大锅饺子里面,通常有几个饺子里面各包上一枚硬币,后来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以糖果代替,谁能吃到这个饺子,就预示着来年谁的福多,这样的饺子被称为福饺。往往家里有几个孩子就包几个福饺,神奇的是,母亲每年都能让每个孩子吃到一个这样的饺子,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朴素祝福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0年代春节最大变化一定是——看春节晚会。80年代,随着黑白电视机的出现,春节晚会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看着春节晚会,好不热闹。从这一年起,中国人多少关于春节的记忆,都和春节晚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还是正值壮年意气风发,那个时候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的父亲马季才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李谷一的一首《乡恋》唱红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4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台湾流行音乐带到了国内,一夜间,全国上下都认识了张明敏这位台湾歌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7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80年代春节的年味是简单、质朴又珍贵,也给60、70、80年代出生的人留下了深刻记忆。虽然有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只是年味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春节的年味是什么?是亿万颗盼着回家团圆的心,是千里返乡的匆匆脚步,是迈进家门时喊出一声“妈,我回来了”,是除夕夜和和美美的的年夜饭,是除夕夜零点前后的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满天的焰火,是对新一年深深的期冀和祝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