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是一年“小年”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到了阴历腊月二十三日,距离农历新年便只有七天了,今年没有年“三十”,距离过年也就六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年”,是举家团圆、祈福平安的日子。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全家人还要吃祭灶糖、祭灶饼,并从这一天开始,大人们便开始祭灶,剪窗花,拜灶神,忙碌着扫家里的灰尘,置办过年的东西,也见邻居们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小年夜放过鞭炮后,街坊四邻家的小孩儿每天便会放点鞭炮,借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便闻到了“年味”,而且从这一天开始越来越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记事起开始,每年过了“腊八”,我便在心里默默盼望着“小年”的到来,因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沾上年味了,既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更重要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吃祭灶糖和奶奶烙的那松软喷香的祭灶饼的情景,是那样的其乐融融,生活气氛是那样的舒心。后来我参加工作后,这一天便不能按时回家了。清楚记得第一次不能在家吃奶奶烙的祭灶饼,是在34年前的那个“小年”,那天下午下班后,我独自在街上转悠着,试图去寻找如我奶奶烙的一样的祭灶饼,但在广州市场小吃街上转完了所有的摊位,只能无奈的买个烧饼边啃边往单身宿舍,独自在路上听着各家各户热闹的鞭炮声,心里却黯然神伤,第一次不能在家和亲人们一起开心的吃祭灶糖和祭灶饼,那份失落之感,至今回想起来也不知该怎么用文字形容,只知道当时是很想、很想家里的亲人,但在没有电话的时代,那些思念亲人的话只能如鲠在喉,心里涩涩的痛感无法表达,到宿舍后只能回想着往年家里那甜甜的祭灶糖、香喷喷的祭灶饼和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倒头睡觉,那一年的小年夜过的最不开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以为那年的祭灶糖和祭灶饼吃不上了,万没想到那年腊月二十六日放假回家后,奶奶还给我留了一根祭灶糖和一个祭灶饼,她把放的稍微有点硬的祭灶饼在笼上蒸了一下,就还原了松软喷香的饼的味道,我吃着爽口的饼,泪却不争气的流了下来,家里人都问我怎么了,我说是回到家高兴,其实,那时我心里真实的想法是觉得离开家人出去工作,不能每天见到亲人,那种飘泊的感觉有点委屈……细数在外奔波的岁月,34年了,没有再在家经历那“小年夜”开心的一切,没结婚前放假回家依然能吃到奶奶给自己留的祭灶饼,结婚后,奶奶说“出了门的闺女儿成了人家的人,咱家的祭灶饼没你的份了,不给你留了。”这个“老封建”的奶奶毫不客气断了我吃她在小年那天烙的祭灶饼的后路,为了成全她封建思想的心愿,我没有任何怨言,但每当回家看望家人,想吃奶奶烙的祭灶饼时,虽不是“小年”,我也会磨缠着奶奶给我烙,奶奶总是开心的给我做,但奶奶过了八十岁后由于患上了偏瘫,便再也没吃过奶奶的烙饼,幸好之前让奶奶教我如何烙此饼了,在我成家后的多年里,每年到这个日子,我也给家人烙祭灶饼,虽然不如奶奶的手艺,但这么多年的“小年夜”,我们的小家也是享受着其乐融融的团聚之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孩子远走他乡后,已有七个春节没能阖家团聚,这几年只能视频和孩子笑谈风生,互解思念之情。 但今年的“小年夜”过的很开心,因为她吃到了我烙的“祭灶饼”,没有了思念之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代的变迁,让每代人享受的各方面待遇也不同,虽然自己曾经历了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灵折磨,但此刻回想起来并不是很悲伤,因为如此经历将成为我终生的精神财富。孩子远在他乡也思念亲人,但她的幸福是借着发达的交通工具,随时可以和我们视频,宣泄她对我们的思念之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味,不仅包含着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亲人们以不同方式的相聚互乐之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