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昵称:松月胡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1541674</b></p> <p class="ql-block"> 六月上旬,气温不断升高,空气湿度增大,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可大西北的夜里气温降得很快,与白天比温差较大,感觉还是挺凉。</p><p class="ql-block"> 站在豆家营村头的高崖上向北望去,下边是东西走向的陇海铁路,向西约一里地是铁路骆驼巷车站。紧挨着铁道边的河滩地再往北,是自东向西流淌的涴川河(俗称“倒流水”),这里河床宽阔,约有500米的样子,河道里的水流却显得很散很窄,到对面的炳家湾村可以直接走过去,与其说是河不如说是溪。</p><p class="ql-block"> 可到了暴雨季节,河道里汇成的洪流势不可挡,声色极为壮观。从炳家湾再往东不远就是金崖,那里是公社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顺着河岸两边是大片的河滩地,这里地势平坦,因为有水的保证,每年庄稼长势良好。到了每年七月份收获季节,上午拔麦子,下午栽水烟苗。收麦子为啥要用手拔,不用镰刀割呢?因为接着马上要栽烟苗,如果是割麦子,剩下的麦根留在地里,紧接着的栽烟不好操作。</p><p class="ql-block"> 说到水烟这可是当地有历史的特色名产,声名远扬,也是队里每年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p><p class="ql-block"> 水烟业是明清以来兰州的支柱产业,所产水烟驰名大江南北、白山黑水,远到东南亚。关于兰州种植烟草的最早记载,是清乾隆时兰州诗人王光晟的七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春日游五泉登三教洞千佛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清 王光晟</b></p><p class="ql-block"> 南山山麓碧云连,</p><p class="ql-block"> 迢递寻幽向五泉。</p><p class="ql-block"> 可惜楼台销劫火,</p><p class="ql-block"> 空馀山洞霭春烟。</p><p class="ql-block"> 登临万象收胸次,</p><p class="ql-block"> 凭眺千村列眼前。</p><p class="ql-block"> 虢虢溪声流泽远,</p><p class="ql-block"> 巴菰种遍水花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豆家营大队是个自然村,共分三个生产队,生产队是核算分配的基本单位。正常男劳力最高每天10分工,简称一个工;女劳力最高是7分。我们青年点八位男知青,其中有三人是7分工(包含我),几位女知青分别为5.5-5.8分工。每个人的工分,是队里按个人体力情况决定。</p><p class="ql-block"> 每年年底,队长、会计根据队里全年粮食、副业总收入,折算出一个工的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6年末,我们一队最后得出0.35元/工的决算结果,听说这在全县排名属中上水平,</span>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队长说北山里的村子,年底结算一个工才几分钱。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感到很知足,庆幸自己没有在北山插队。 </p><p class="ql-block"> 每日劳动休息中间,大家在自己的“工分登记簿”里填上当日劳动时间、地点和内容,请记工员在上面签名,年底时做为与队里结算个人总收入的核对依据。</p><p class="ql-block"> 那年河滩地里的麦子长势不错,进入夏收前给地里再浇一茬水显得尤为重要。 </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收工后,队长对我说:“今晚安排XXX带你去河滩地放夜水,你到老保管那里领一盏马灯,夜里冷要带上棉衣。”</p><p class="ql-block"> 放夜水是件新鲜事,我欣然接受,很愿意体验一把。这活儿平时都是派给有经验的人参与,队长能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也算是件有面子的事,说明我平时的努力得到了认可。</p> <p class="ql-block"> 吃罢晚饭,我做着下地的准备。天擦黑不久,我跟着那位中年社员一起,各自手提一盏灌满了煤油的马灯,一把铁锨,身披一件大棉衣,下到了河滩地里。 </p><p class="ql-block"> 河滩地浇水并非用的是河水,而是河边机井里打出来的地下水。豆家营大队三个生产队各队都有河滩地,浇地时间由大队负责轮流安排,根据用水量计费,各生产队按时派人到地里引水即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机井打水的时间、时长、水量分配由大队安排,按照公平合理和实际需要分配给各生产队。 </span></p><p class="ql-block"> 水顺着地边的沟渠流到本队地块时,放水人挖开田埂缺口,堵住水渠,水就会顺着缺口自然流进地里,那时浇地都是大水漫灌。</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在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旁生产建设兵团的棉田里,我兴致勃勃近距离看了大面积推广的滴灌技术,据悉这种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法是以色列人的发明,这实在是对人类的一项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放水人的责任就是挖开田埂,在一旁观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要使地里的每一处庄稼都浇足水,防止跑水、漏水。</p><p class="ql-block"> 冬天农闲时的平田整地很重要,只有田地平整,种上庄稼后浇地,水在才能各处都流到,浇上了水的麦子才会籽粒饱满,粮食产量“过黄河,跨长江”指标才会有保障,这就是放水浇地的意义所在,也是检验平田整地效果最好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水浇地的庄稼收成好,在麦子生长过程中,按时令节气有几次浇水很重要,直接决定着收成的量。 </p><p class="ql-block"> 给河滩地浇水一般安排在夜里。浇水人大都选一些身体好,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p> <p class="ql-block"> 放水即将开始,同伴儿去上游机井房开闸引水,嘱咐我在浇地的水渠边等。我俩相距大约200米,他说:“当听到远处我'哦——'的吼叫声,就说明水要来了。这时,你也要朝我喊<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哦——<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说明你已做好了准备,直到最后每块地里的水都浇满了,你要主动朝我吼,我就会拉闸停水。”我领会了他的意图,按照嘱咐站在地头等水。</p><p class="ql-block"> 夜里没有了白天的喧嚣,一切都显得那么静,天上的星星看上去很清晰,好像离我很近,伸手就可以摘下来似的。夜里的声音传的也特别远,特别清晰,不一会儿,就听到了上游同伴的呼喊声:“哦——”水果然从沟渠那头呼啦啦地过来,流到了要浇水的地边,顺着我事先挖开的田埂缺口不断流进地里,在麦苗间向四周流淌散开。</p><p class="ql-block"> 看着干渴的土地浇上了水,心里觉得好舒服,有一种口渴喝到水的感觉。从小到大见过无数的流水,平时也没怎么注意,有今天这种感觉还是第一次。记得学校“农业基础知识课”上,粮食<span style="font-size:18px;">增产的《八字方针》</span>“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老师讲到水对农业的重要性,放夜水让我真实体会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最朴素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需要浇水的地有四五块儿,每块儿地的面积差不多,浇满一块地大约需一个多小时,每块地都浇完大概要到天明了。看着流进地里的水不断向周围散去,我估摸着浇地的时间,走到水渠边的树下,抓一把路边的野草,把铁锨背上的泥土擦净,扣在一棵树根下,披好棉衣转身坐在铁锨背上,把马灯的火苗拧到最小,就这样面朝麦地背靠树干,闭上了眼睛,耳朵里尽是哗哗水流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我身后的坡顶上,两条明晃晃的铁轨伸向东西两边的远方,不时有来往的火车经过,有货车也有客车,那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与眼前的流水声,合奏出一首悦耳的催眠曲,我慢慢的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久,我忽然醒来,看看地里的水浇的差不多了,接着再把水引到紧挨着的另一块地,然后坐下来背靠大树继续打盹,可责任心提醒我不敢踏实的睡过去,大家都知道这水是计费的,十分珍贵,更不能浪费。</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边浇地一边打盹,一块地接着一块地,看着最后一块地也要浇满了,我向着来水的方向“哦——”的吼了几声,告诉同伴浇地已完成,接着听到对方也回了几声“哦——”,意思是收到。不一会儿感觉水流逐渐减缓,慢慢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东方的天边也露出了鱼肚白,浇地的活儿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加放夜水,我体会到了与白天下地干活完全不同的感受。白天能见度好,天气炎热,劳动中可以与人交流,天亮下地干活,天黑吃饭睡觉。夜里干活不晒太阳,但要耐得住寂寞,重要的是增加了对土地和水的认识,深刻意识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同时加深了对农民的理解和感情。<b> </b></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在美国自驾时,沿途看到他们发达的自动喷灌系统,覆盖了大片农业土地,在广袤的大地上自动行走、喷水,我感到非常羡慕。自然联想起自己当年插队时,放夜水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智能灌溉技术水平和智能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国的农业智能喷灌技术,也会像新能源车那样后来居上,掌握核心技术,超过发达国家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谢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