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纳福年味浓

粗茶淡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小年纳福年味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意味着大年将至,各家各户大扫除、走亲访友、置办年货,走在楼道里肉香扑鼻。很有过年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尽管物质贫乏,但一进腊月大人们都忙碌起来。蒸黏包储存起来,一直吃到出正月。小孩子们兴高采烈的盼着穿新衣、新鞋子;五毛、一块的压岁钱;三五一群放鞭炮……放假时间也就几天,可人们走亲访友、吃饭小酌或住上一两天,增进感情,活跃气氛。那才是真正的欢欢喜喜过大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如今,物质丰富了,交通发达了,仿佛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忙碌,走亲访友成了形式、走过场,一天串几家,放下东西就走,也好不给彼此添麻烦。过了年再聚吧,又各奔东西,开始新的一年忙碌……尽管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没有丢,可能是形式的改变与升级吧。传统的拜年、聊天,升级为手机网络、微信视频语音问候。从这个角度看,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陈规守旧,要善于或敢于接受新生事物,给彼此一点空间。有人慨叹,如今的年轻人不愿意跟长辈待着聊天。试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拜年串门都是祝福的话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呢?前三句尚可,紧接着就是在哪工作、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结婚了吗;小一点的:上几年级,学习咋样、期末考试成绩如何……问的都是人家敏感的话题。要么就是,以教育的口吻 、以爱的名义: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才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早点结婚生子……或是三伏天热得汗流浃背,也不让开空调等等。老年人见面也是:退休了吗,啥时退的,退休金多少。诸如此类的话,基本对方不愿意听。大过年的,何不聊点吉祥话题,珍惜这短暂的见面机会,彼此都愉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切顺应自然,过年过节走走串串,问候问候。不管那种方式,时间长短都是最好的、最合时宜的,都值得点赞和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祝小伙伴们:小年纳福,平安吉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