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省挑松香的农民,到“流窜”异域的小贩;从小学“顶替”老师,到中学正式教师;从信息交通闭塞的小农村,到四通八达的新县城;从大学教授助手,到中专大学特约老师;从市作家协会会员,到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人持续升级跳的人生轨迹,于无声处彰显的,不但有他与时间赛跑的坚韧,更有他潜意识里勤奋努力,不息向上的正能量。<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研学无声文字有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小山村走出的文化名人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廖是添</div><br> 我与梁德新老师认识交往,屈指数来已有十几个年头了。2021年在他的穿针引线下,还与他和两位宝坑本地成长的黄姓镇长合作,编纂了长达65万字、图文并茂的《宝坑地方志》。志书编好后,宝刀不老的他得空不时会到我书室找些资料,聊聊他年轻时曲折坎坷跌宕起伏,却从不向命运低头,坚韧勤奋勇毅前行的励志轶事。我说梁老师您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都是财富啊,你若是写出来准能吸睛吸粉无数。<br> 架不住我的鼓动,许多墨色仍新的梁德新老师故事,于是洋洋洒洒穿越时空接连在网上曝光,而我心痒痒地亦忍不住写下这篇小文,权当为他醉心文学锲而不舍的精神鼓与呼。<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峥嵘岁月里的峥嵘手段</b></div><div><br></div> 梁德新出生在广东梅县松源镇圆岭村儒林第。他的生父姓王,是一间大学教务处主任。养父姓梁,家在梅县松口古镇仙口村(仙溪村)上村财储堂,是镇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br> 梁德新读初中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那时学校的教学秩序不正常,中学生兴起了安装“矿石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的热潮。梁德新也是个赶潮流的人,他去汕头市串连时,倾尽囊中所有买了一套“矿石收音机”零件回家安装,只是这种收音机只能像电话一样供一个人收听。学校罢课闹革命期间,梁德新又用卖柴、挑木炭攒下的40元钱买零件,试着安装半导体来复式四管收音机,这为他以后修电器、修钟表埋下了敢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种子”。 <br></div> 2001年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梁德新(左)丘菊贤(中)罗英祥(右) 1968年9月,学校复课,可惜到了10月,梁德新这些老三届的初中、高中生只能提前毕业。那时学校仅有13%的初中毕业生可升高中,读高中的条件既要根正苗红家庭成分好的人,还必须是当地生产大队干部推荐的人。梁德新因家庭社会关系复杂,而被拒之学校门外。<br> 梁德新从学校出来,为了谋求生存,有且只有在“社会大学”里学习谋生技能。他当过农民、村榨糖厂工人、生产队粮食加工厂的工人。更传奇的是他曾用1元钱,暗中从一个会刻印的人那里,买了张出省搞副业的“证明”,两次远离家乡到福建“做生意”,将汕头等地淘来的手表,贩到福建永定、龙岩,赚取中间差价。可这种“生意”当时被视作“投机倒把”,梁德新只好乖乖转回家中,干那每天记10分工资约3角钱的农活。<br> 毕竟曾出过门见过世面,年轻的梁德新怎么也安不下心来;呆在生产队干劳动报酬超低的强体力劳动时,他总是想出门“闯荡”,被安于现状的村民讥称为“尖咀瓶”;更因他外出做工后,其家中没按时向生产队交副业款而被视为“逃跑分子”。<br> 1973年端午节后,梁德新跟随姐夫到福建龙岩市白沙镇曾理坑收松香、挑松香。其时割松香是一门收入高的工种,每月可得100多元。而他们帮收松香、挑松香的,辗转一个月忙活下来,虽然住的是用树枝茅草搭的茅草房,可也有五六十元。此期间,梁德新利用闲暇时间,一边自学其生父寄来的《农村电工手册》,一边捣弄他那用6元钱向老乡买来的一块进口德国铜质闹钟。闹钟有自动弹琴的功能,他反反复复把闹钟装拆数次,终于弄懂了机械时钟的原理。 <br> 1975年梁德新揣上平时节俭下来的5元钱和10市斤全国流通粮票,离开家乡到福建做了2年“盲流”。这期间,他跟随朋友辗转于福建三明、宁化、永安、永定、龙岩、厦门、福州等地,从山区农民那里收购笋干、茶叶等山货,装在多层樟木箱里,运到厦门、福州等铁道上去卖;待山货出手销售后,进而买上手表等日用品,再贩卖给山民或换回山货。<br> 1976年,梁德新在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烧乌油”。所谓“烧乌油”,是指从山上采来松支,装在铁桶里,用柴火烧铁桶,松支受热后流出的松油。松油卖给当地部队工厂作为汽车轮胎的原料。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乌油厂旁边那间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包括《红楼梦研究》《反杜林论》这些难啃的大块论著,他都不肯放过而慢慢咀嚼消化,并因此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有时甚至帮着乡人代写书信。在“社会大学”的大熔炉里,不但塑就了梁德新的韧性,更让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跨越二十年完成二次跳跃</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1977年政府恢复高考的决策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青年沉睡的梦,因为这一年的高考政策规定,凡1966年至1977年的初、高中毕业生均可参加高考,没有毕业的学生也可按同等学历“肄业”报考。梁德新虽只有初中肄业,也因此报名加入了考大学的行列。<br> 可惜天不遂人愿,连续三年参加高考,梁德新都未能进入“象牙塔”。不过,也正因为要参加高考,他才得以在松口中学向社会青年开设的文化补习班,系统地补齐了以前未曾学过的高中理科知识,至今还能知道高中化学105个元素的分类。 <br></div> 1980年秋,教育部门盛行“顶替风”,凡符合条件退休的老师或因历次运动处理回乡的教师,可安排一个子女到本单位任职,文化条件合格的任老师,文化程度低的做职员或到工厂做工人。梁德新因他养父要退休,而他曾参加过高考而顺利顶替其养父的教职,于1981年春分配到桃尧镇诰上小学任教。俗话说“运气来了门都挡不住”,这年秋天他交了桃花运,与一位姓钟的教师,携手步进了婚姻殿堂。<br> 1982年春,梁德新因参加考大学时的数学、物理成绩较好,且不时会帮村民修理电器,被上调至桃尧镇大美小学附中班任数学、物理科任。不久,他考进梅县教师进修学校(中专),而“进校”的毕业文凭,亦成了他被社会真正认可的文凭。<br> 1985至1988年,梁德新与妻子在桃尧镇最大的一间学校桃源小学任教。在桃源任教期间,他妻子由民办教师经考试合格转为公职老师,而他亦于1985年5月,参加了梅州市教育学院中文专业专科函授学习。因读函授班的学员假日要到县城的梅州市教育学院参加面授和考试,学费自掏腰包,加上他儿子又适逢此时出生,经济拮据的他不得不放弃函授学习,转而利用业余时间为群众维修电器,并从中得到些许劳务费帮补家用。<br> 1988年秋,梅县教育局安排梁德新夫妇到松口镇任教,其妻子被安排在镇中心小学新民小学任教,而他先被安排在松口镇附近的小学,后来被安排到松南中学任教。<br> 1989年,梁德新为重拾大学梦,报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梅州班;当时教学点设在梅州市教育学院,授课时间是寒暑假、星期假日。为了挣足来回乘车和读书的经费,梁德新发挥自己维修专长,把维修照相机、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家用电器作为第二职业,而他妻子也做起家教,为学生补课。<br> 有心人天不负,2000年梁德新被安排到松南中学任教,这是他教学轨迹的二级跳。松南中学是一间与梅县第一职业中学联合办校的完全中学(第一职中学生高中一年级在松南中学学文化课,高中二年后在第一职业中学学习专业技术课),梁德新得于上调,一方面那时中学教师确实缺,向小学抽调部分教师到中学任教是教育部门的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主要还是梁德新有过三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梅州教学点学习的经历,当然,也有梁德新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的缘故。据其夫人回忆,此前梁德新先后撰写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探讨》《做与时俱进有“学力”的人》《模仿也是学习》《文章不厌百回改》等文章在《梅州教育》《海峡教育报》《梅州作家》等报刊发表。<br> 梁德新到松南中学任教后,先后撰写了《浅谈中学生的历史教育》《浅谈转化后进生的对策》《略谈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领导慧眼识才,安排他教历史学科兼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梁德新如鱼得水,有时甚至还被附近中学文学社请去讲课、传授写作知识。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梁德新在图书馆查资料。 梁德新与时俱进购置了电脑、打印机,把许多星级学校的教材复印给学生,还和妻子一道承包他人书稿的打字,工作虽紧凑辛苦,但却很快乐。<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级跳”的跨越扎实华丽</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引导梁德新进入客家文化研究学术殿堂的,最先是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陈干华教授;而后是黄钰钊、丘菊贤、黄火兴、丘青、胡希张、谢永昌等耳熟能详的梅州客研“大咖”,甚至因了“客研”这个大课题,连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的谭元亨教授、张华华副教授,也与梁德新有过“零距离”接触。<br> 1996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陈干华教授到松口镇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梁德新作为涉猎过松口史的本地人,学校准允其担任向导,陪同房、陈两位教授一行到松口各个村庄调查姓氏文化。连续一段时间的奔忙,房、陈两位教授白天调查,晚上整理资料,严谨治学的精神令梁德新钦佩不已;房、陈两位教授亦鼓励他参与研究客家文化。在此期间,梁德新在房、陈俩教授的帮助下,不但增长了许多客家人文知识,还撰写了《松口镇仙口村客家田野调查》和《松口地区人文礼仪》约5万字的客家田野调查资料。此后,梁德新与房、陈俩教授互有往来,1999年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召开前夕,梁德新撰写了《客家民俗扛公王》的学术论文,并因此被邀请出席了“19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br></div> 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是客家文化跨区域的盛会,大咖云集是其一个硬实力的标志。梁德新不但在这次会议上结识了松口老乡——市方志办主任黄玉钊,还通过黄玉钊认识了从河南大学退休回家乡居住的丘菊贤教授。<br> 丘菊贤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历史学专家,论著丰硕,主要有《中华都城要览》《国史自学备要》《汉魏洛阳史话》《客家纵论》《梅州客家研究大观》《梅州客家研究百年纪要》《史志文存》《韩素音研究文集》等15部书,以他的资历完全足于带博士研究生,可他爱乡情切,退休后竟然带着夫人与孩子,千里迢迢回到家乡梅州,参加编写地方文史书刊。1999年,梁德新发表在市客联会主办的刊物《客家大观园》上的文章——《把松口世德堂开发为客家民俗村》,引起了丘菊贤教授的关注,遂问询同在一起编写地方文史志书的黄玉钊,是否认识梁德新。这年冬天,梅州傲骨的红梅就此见证了他们三双手,紧紧攥到一起的温馨画面。<br> 2000年梁德新依托“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为基础,为其家乡编写了一本约10万字的《仙口风情录》;10月,梁德新趁“林风眠李金发百年诞辰纪念会”缝隙,采访了林风眠的学友林文铮教授的女儿林征明,整理发表了《美术理论家林文铮教授》。因林文铮是名人,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女婿,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经常指导梁德新写作的黄火兴作家和梅县高级中学丘青老师,特此推荐介绍他加入了梅州市作家协会。2001年3月,“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梁德新与导师丘菊贤参加了会议,他的论文《发展客家文化优势,挖掘发展梅州旅游业——试论将粤东古镇松口开发为“综合旅游区”》入选会议论文集。回梅后不久,黄钰钊主编《松口古镇风情》,梁德新任副主编参与了该书编写。同年秋,丘菊贤教授介绍梁德新加入了“梅州市客家研究会”。<br> 2005年是梁德新写作的丰产年。他在报刊发表文章40篇约5万字,还协助丘菊贤教授编辑《韩素音研究文集》《世界客家名人谱•第2卷》;3月,梁德新应邀出席了在嘉应学院召开的“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紧接着又与厦门集美大学王予霞教授合写《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客家人的宗族文化和公尝文化》,并参加了10月在成都召开的“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br> 2006年9月,梁德新受谭元亨教授邀请,参加了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他以20世纪30年代梅州籍作家张资平的资料为题材,撰写文学评论《论张资平与他的作品》为会议论文;在此之前梁德新通过客家研究这个媒介,认识了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的谭元亨教授,并先后3次参加了由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主办的会议,其《梅县梁氏渊源与现状》入录谭元亨教授编写的《守护客家文化的尊严》一书。<br> 2009年7月,梁德新从梅县松南中学退休;他在教育部门工作了30年,编著了8本书,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约500篇。8月中旬,梁德新编著的《松口民俗文化风情》出版;10月,梁德新参加编辑的《闽粤梁氏宗祠通览》发行;12月,在原梅州市宣传部副部长胡希张、客家学专家谢永昌作家推荐下,梁德新顺利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所有亮点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b></div><div><br></div> 梁德新是个没有硕士、博士文凭的中学历史教师,他与丘菊贤教授的无缝合作,就像导师与助手的默契,既成就了自己,也帮助了导师。<br> 丘菊贤教授退休回梅落居期间,还不会用电脑写作,梁德新遂成了丘菊贤教授的助手。他先后帮助丘菊贤教授整理《梅州客家研究大观》《梅州客家研究百年纪要》《史志文存》《韩素音研究文集》《梅州客家研究述略》《为客家研究鼓与呼》6部书,这些书稿均由梁德新的妻子用电脑打字,书中注明他是编辑。<br> 丘菊贤教授编书著书时,梁德新帮助导师整理资料和编辑书稿,有时还要帮助丘菊贤教授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从高校的角度来说,这些工作都是研究生做的,梁德新事实成了丘菊贤教授不贴标签的助手。<br> 丘菊贤教授担任《梅州市志》副主编和梅州市《客家人》杂志副主编期间,不但指导梁德新撰写学术论文,使他能多次出席大专院校举办的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还与梁德新合写过几篇文章在报刊发表。2009年梁德新退休后,丘菊贤教授还介绍他担任《客家人》杂志社特约编辑,推荐其成功入选梅县政协委员。<br></div> 2010年春,梁德新曾受聘梅州市华南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机械技工学校任教,学科是《实用写作》和出版学校黑板报文字资料。他是外聘教师,每周授课5节课无需住校,余下时间做自己的事。同年秋,文友黄水泉推荐他到梅江区人民政府党史研究室参与申报中央苏区县的考察论证工作,此后还被梅江区地方志办公室聘请2次,参与“客家民居”调查工作。在工作期间,他与黄水泉编著了《老梅城轶事》,约15万字100幅照片,印刷出版后被文友们“哄抢一空”。<br> 2011年至2019年,梁德新被梅州市旅游局主办的《客都旅游》杂志聘为执行主编,负责刊物客家专栏的组稿、改稿、寄发刊物、分发稿酬等工作。他是外聘人员,需要写稿、修改稿件、召开编辑会议时才去单位。2012至2014年,梁德新参加了《松口镇志》编纂工作,他是该书副主编,在编写期间每星期在松口政府住一个晚上,参与编写人员约一个月集中开会汇报交流志书编写工作,他的大媳妇负责志书打字工作。<br> 2013年,梁德新参与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梅州姓氏文化》的组稿和编辑工作,至2018年会刊出版6期,发至梅州各姓宗亲。<br> 2014年,梁德新参加了《梅县民间故事》(第一集、第二集),以及《梅江区民间故事》的编辑工作,这3本书均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br> 也许是因为梁德新不断有文章在大专院校刊物发表,并连续25次出席由大专院校(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龙岩学院、贺州学院、赣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和华侨文化研讨会(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西安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会),有18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也许是梁德新曾先后接受中央电视4台、中央电视7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台湾客家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梅州电视台、梅县电视台等记者的釆访,与梅州人民广播台电台主持人温丽丽合作录制客家民俗风情节目30多个;又或许是梁德新默默地努力得到了同行们的点赞,这一年的三月,梁德新被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br> 2015年,梁德新参加编写的《梅县松源王氏人文》(圆岭村儒林第家史)出版发行,该书约6万字、照片约100幅。2016年,梁德新参加了梅县区党史撰写工作,他负责“文化大革命10年”的编写工作。<br> 2017年,梁德新以梅县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身份参与编写《桃源村志》,为该书补充资料和修改文稿。还参与梅州市政协梅州文史第21辑《梅州民俗活动精粹选编》的编辑。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4月,梁德新还为嘉应学院图书馆师生讲授了“松口民俗文化”。<br> 2018年,梁德新为华南理工大学退休的兴宁籍张华华副教授,提供松口客家民居民俗文化资料及陪同她实地考察,汇编为《客家文化拾零》,现在书已出版由新华书店发行。2019年6月,梁德新与嘉应学院中文系退休的曾宪柱教授到梅县各间学校传授写作知识,还参与梅县教育局编写的《中小学作文汇编》。2021年3月,梁德新参与松源镇《宝坑地方志》编纂工作。11月,其论文《疫情期间山区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探索》入选广东省第五届论文集,并获二等奖。<br> 2023年3月,梁德新参与撰写《桃尧镇澄坑村志》;7月,梁德新参与撰写由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广东卷、客家分卷》。2024年梁德新又加入了《畲江镇志》的编纂工作。<br> 老三届初中生梁德新,就这样四十多年如一日,默默走在客家人文研究的漫漫征途上,他的每一次跳跃,每一次蝶变后的华丽转身,都道尽了客家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自强精神。正如已故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所说:“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只能决定于自己。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br><br>2024.4.23.梅州.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