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真的是蒼天对我的厚爱,命运对我的眷顾,在双鬓斑白的古稀之年,竟有三本书的编辑录用了我在最近五、六年间所写的知青岁月文章,幸哉!幸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土掠影》一书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在二零二四年出版,收录我的二篇文章,分别是《一张旧照片与农民工经历》和《难忘的12月21日》。</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江知青》一书由政协九江市委员会编印,收录了我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我的知青务农岁月》。这本书在二零二四年四月份出版,也是平生第一次有我的文章收录在书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知青在都昌》由政协都昌县委员会编印,收录了我的一篇文章,标题为《知青岁月像条河》。虽说仅仅是一篇文章,但字数约有二万之多,远远超过了征稿时三千五百的字数限制,长达三十五页。文章的内容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号开始,那天晚上老人家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一直持续到二零二四年三月我与知青同伴重返插队故乡的旅程为止,时间跨度超过了五十五个年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都昌县政协在二零二四年三月召开了《上海知青在都昌》的座谈会,地点设上海市金桥中心的骏莱渔港厅,出席上海知青代表约有二十九人,还有一些特邀参会人员。恰逢当时我回上海探亲,有幸受邀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认识了二位特邀嘉宾,一位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楼曙光主编,另一位是葛天琳编委,他们也在会上为《红土掠影》一书征稿,因此我的二篇文章有幸被他们的新书录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是江西都昌县政协召开《上海知青在都昌》一书征稿的会场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里征稿后,我先后投送了十几篇回忆知青务农时的文章,讲诉了蹉跎岁月里的酸甜苦辣、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美丽广阔的田野风光、童心未泯的青少年往事,人世间的真挚友谊、表达了对当地老乡和干部的感激之情。也许是我的投稿热情感动了编委们,使他们对我青睐有加,在我的稿件中挑选出十多篇文章,如《三次相逢县太爷》、《鸭子大餐的风波》、《故乡的门口塘》、《知青林场的往事》、《我的上学之路》、《火烧湾村的记忆》、《蹉跎岁月有真情》等。经过他们匠心独巨的设计组合后,将这些文章编辑成为一篇名为《知青岁月像条河》的自传体小说,前后连贯、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娓娓地诉说着知青岁月里的往事,它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使人想起曾在那个遥远的过去,发生在知识青年身上的点点滴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实话,舞文弄墨写文章从来就不是我的人生奢求,但平生对那些善于挥笔疾书的有识之士却存敬佩之心,并视之为我的偶像。可怜自己,胸无点墨,头脑空空,从未有过动笔写作的念头,至于著书立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六六年夏天小学毕业,一年后就近分配进入中学。当时几乎处于停课状态,除了学工、学农外,偶尔在课堂上读读报纸,初中的文化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七零年四月我作为一个徒有虚名的初中毕业生,在红旗飘飘的大操场内、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在父母亲友的殷殷叮咛声里,我踏上了前赴江西农村务农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都昌县朝阳大队的那遍土地上整整度过了七个年头,过着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浑浑噩噩,日复一日。直到七三年的春天,传来了通过文化考试,可以择优上大学的好消息,就像春雷一样,唤醒了沉睡的迷途羔羊,使大家看到了一条可以用文化知识来报效祖国的康庄大道。我也深受鼓舞,想要跃跃欲试,准备自学文化知识。很快,“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壮举彻底打碎了我的梦想,“读书无用”的谬论再一次成了我的人生信条,自学文化的念头就此偃旗息鼓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农村的七年时间里,很少动笔,家信通常都是和我一起下乡的大姐代劳,偶尔写过的几封信也是简单扼要,即不报喜,也不报忧,三言两语,惜字如金。先父在评价我的书信时,感慨地说:“好像在看电文。”再者我的情商太低,未能赢得姑娘青睐。否则在鸿雁传书时,一定会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用感人肺腑的话语、华丽优雅的文字,来打动故娘的芳心。语文水平势必会有提高,可惜没有机会。(信口开河 ,自嘲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的磨炼后,我有幸获得推荐,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进入上海交大学习。在三年半的学习期间,除了政治课和外语课之外,其余学的都是工科内容。对语言水平的提高会有一定帮助,但毕竟不是语文课程。毕业后分配去了离家较远的工厂上班,来回途中就要长达三个多小时。开始从事技术工作,后又担任车间主任,曾经忙里偷闲,写了几篇技术方面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总究是为了生活而奔波,无暇顾及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八五年,我的一篇专业技术方面的文章刊登在《铸造技术》杂志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八八年底,我移居澳大利亚悉尼,开始漂泊海外的游子生活,直到三年后,妻子和女儿来澳团聚,才恢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体力劳动者,做过不同的体力活。而最使我称心如意的工作莫过于开出租车,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开出租车就是一种“ "低等下贱”的工作。我则不以为然,试问,世上为人民唾弃的王候将相可不悲哉?成为阶下囚的富商大贾又岂少哉?而我靠劳动吃饭,凭双手赚钱,衣食无忧,心安理得,至于世俗之见,与我何干?我开岀租,不用看老板的脸色,可以轻松自在地支配时间。我常在出租车站台里等待乘客,为我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时间。最爱读的书籍是金庸、梁羽生二位大侠的武打小说,家里几乎堆满了他们的书籍。从他们的作品中,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的询丽文采、写作风格的细腻微妙,好像给我上了一堂又一堂语文课程,使我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尽管受到如此浓烈的中华文化熏陶,我依然是“君子动眼不动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偶然的机会,不知触动了我的那根神经,居然想要动笔。那是在二零一八年九月的一次旅行,我随悉尼的华人旅行团游览了东欧、北欧和越南等九个国家,最后一站是越南的胡志明市。结束旅行前一天,我们畅游了湄公河,坐马车、划木船,在风光旖旎的棕树林中喝香茶,听小曲,尽情地享受亚热带的风情,晚上又享受了夜景观光游轮上的美食大餐。回到旅馆时,已是九点钟了。旅游团的女士们游兴未尽,兴致勃勃地结伴游夜市,看夜景。我不能忍受户外的高温,独自回房休息。洗完澡后,房里的空调吹得我舒服无比,于是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此时,二十多天的情景一一浮现在我脑海,这次旅游太完美了啊!突然想到:如果能把这次的旅游感受记录下来,该有多好啊!就在这种情绪的冲动下,萌发了动笔写作的想法。于是在房里找来了笔和纸,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之后,完成了一篇千余字的旅游感受。出乎意料,想不到自己能够写出如此这般的文章,不觉心花怒放、洋洋得意,于是忘乎所以,直接将草稿誊写在旅游团的微信群里。</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是我和妻子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合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清晨,就看到旅游团的同伴们在那条微信下方纷纷热评和点赞。在旅馆的餐厅里,热情的同伴纷纷对我赞美:“写的真好!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还有二位同伴深情地对我鼓励:还以为你是“文科状元”呢!如果退休以后有空 ,写些人生回忆的文章,一定更加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受到同伴们的鼓励,仿佛获得强大的写作动力,决心好好努力,不负众望。三个月后,我到了澳洲法定退休年龄(当时规定为六十五岁半),开始了我的悠悠退休生涯。我从国内买回了三本书,分别是《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中外名家散文选集》,作为语文学习教材。虽然古代诗文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但我不畏艰难,反复阅读,终于取得了一些收获,逐步弥步了青少年时期失去的初高中的语文学习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一边读书、一边学习写作,一年之后,我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回忆知青岁月的往事,标题是《一张旧照片与我的农民工经历》,讲敍了我在修建庐山山南公路的事情。当我把文章发给大姐和另一位也有知青背景的朋友阅读后,她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建议我去投稿,显然是肯定了我的文章,使我深受鼓舞。经过数番投稿之后 ,依然石沉大海、名落孙山,但并未影响我的写作热情,而这篇文章终于也在五年后,刊登在《红土掠影》一书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所写的文章都被放在“美篇”平台上,这样即可以向美友学习,也便于保存文章。在二零二一年一月,美篇的小编与我联系,打算把我的文章《在人生的秋天里》刊登在《天下美篇》上。这篇文章讲敍了当年与我一起的知青同伴们在退休以后,乐观人生,共享夕阳余晖的动人故事。二零二一年六月,在报上发表了,还附有报刊主编推荐的短文。这次是平生第一次在报刊上发文,极大增加了我的写作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后又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三篇散文,分别为《澳洲农家乐》、《人在海外思粽乡》、《同学,你还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到古稀之年,还有精力捉笔弄墨,无疑你是人生的赢家,至少说明你的头脑还算清醒,暂时不会患有老年痴呆的风险。能在报刊书籍上发表你的作品,与他人分享快乐,也会使自己开心。人的一生就是想要开心,开心就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