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工作过的22研究所

福星

<h3>2018年10月12日下午从郑州来到了新乡曾经工作了31年的研究所新所区,一睹新所工作区的风采,大楼还真的比较有气派,我们原来的办公楼和现在的比较起来真是天渊之别,无法比拟。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自然工作环境也要变化!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结果。</h3> <h3>来到了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的大门前,本应该走进大楼里看一看,聊一聊但接待室的同志说需要里面的工作人员出来接,说了几个人名,不是退休了,就是不认识.....站在大门前思绪万千,真是岁月如梭,人生有限,转眼离开新乡到青岛也已经十三,四年了,难怪一个熟悉的人都没有了,还进去干什么呢?还不如坐回程汽车到荣校路老所区看看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比什么都好。</h3> <p class="ql-block">从1974年2月到2007年8月退休在所里心爱的工作岗位工作了整整34年,该有的都有了,甚至没有想过的事情也幸运的降临在自己的身边。2018年前往澳大利亚旅游在青岛转机,正好住在青岛所区附近,早上来到所大门口,走在所区大门,往事历历在目,时间过的真是太快了,转眼我们已经七十多岁了,想当年我们风华正茂时走进22所的大门时光仿佛就在昨天.....</p> <h3>  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人生已过72载,1974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22所工作,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美好的青春年华。真是岁月如梭,人生如梦!转眼已过45载,曾经熟悉的同学同事,曾经的工作场所,还有那说不清道不完的工作中生活中的叙事...令人触景生情,回味无穷,感慨万千!</h3> <h3>  看一看,1988年那时我们北大毕业的九个老同学的孩子当时只有十来岁,而如今他们的孩子,我们的孙儿辈都有这么大了,大的都快要上大学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一代更比一代强!</h3>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8年我们二室全体同志参加所里歌咏比赛获得奖状时的合影,当时一共有36人,看着照片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名字还记住脑中,现在由22所发工资的还有16人了,其中有的人调走了,有的人已经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有的在孩子身边买了房子与孩子同在一个城市生活,有的是季节性的住在孩子家,即微信中22所离退外飘族。现在真正在所区长期生活的老同事只有几个人了....尽管三,四十年过去了,但这些人的音容笑貌名字还深深的刻在自己的脑海里。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曾经的同事(从后排左起(有四名记不得名字的以--线代表,....,刘竹林,欧阳军(已故)---,赵德林,李铁成,靳中原,高清,张再峰,马鹏冲,---,杨永来,中间一排:李乐伟,苏恳,张金成(已故),姜柄武,王开永,杜军虎,杨世泰,周国鼐,陈广华(已故),王玉栋,袁增杰,陈长生(已故),杨维富:后排:张添益,陆秀荣,张秀菊,王绍珍,程晓梅,---,李忠琴,张雪枫,盛佩华,吴长珍,焦培南(已故))</p> <h3>1974年2月来到22所报到被分配到205组工作,一到所里就被选为去远洋科考的成员,从此一直在205组工作,当时205组有戴耀森(组长),杨世泰(副组长),苏恳,盛佩华,王开永,马志华,李玉萍,丁桂兰,杨瑞兰,吕松森,吕定华,储建华,王玉瑞,高永兴,陈长生和北大新分配来的我,张添益,王亚芬当时有十七,八个人,先后承担过718,580,331,南极通信等重要国防通信工程任务。来来去去,走了又来新的,老的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后来又先后来了周国鼐,靳中原,袁增杰,阮志刚,刘竹林,马鹏冲,杨永来,欧阳军,张再峰等,这是1989年时我们205组的合影,老同志只有6个,其他的全是不同年龄段的同志。</h3> <h3>这是我们工作的办公楼,科研楼虽然只有四层,但这里可是大家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工作的场所,是国家科研人才和成果辈出的地方......从1974年到2005年,整整31年,我在这个大楼度过了风华正茂的青春年代,走过了年富力强的中年时代,74年至97年在二室工作,97年至2003年在七室工作,2003年至2005年5月在一室工作,31年来一直没有离开离开这座大楼。直到2005年5月才离开这里去了青岛分所。所以对这座大楼还是蛮有感情的。这次回到老所区虽然没有拍摄到它,但以前拍摄的这张科研楼雪后的风采,算作永恒的纪念吧!</h3> <h3>  还记得1990年1月20日早上也就是省三院确疹我为直肠腺癌的第二天早上,我早早的来到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大楼前,拍摄了这张照片,尽管白雪在蓝天白云的映射下那么魅力多彩,但这一切已经不属于我的了,当时自己事业正干的如火如荼,如日中天的时刻,所长在全所大会上表扬我,说:“我们205组是高效率区的高效率点”,来所里的新大学生都打听我是谁?那时我是205组的组长,老杨走了,所里正打算提拔我接老杨的班,当第二研究室的副主任。还好福人自有天像,24日在北京解放军301总医院排除了癌症,是类癌,一场虚惊。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从今天开始,我要已一个新的姿态来看待人生,面对人生和享受人生了。</h3> <h3>  后来不少老同事调走了,又来了一批新生力量和新同事,这是老黄和我执政二室后拍摄的二室的照片,自己根本不是当官的料,硬是被推到这个位置上,不过还好,好人只有天助也,在岗12年来还算争气,还算对得起22所,对得起所领导的栽培!你看人生就是这样,是你的躲也躲不过,不是你的强求也不会来!人生转瞬就是几十年,到头来一切都是虚的,只有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阖家幸福才是真的! 后排左起:王聚杰,刘竹林,崔习亮,高清,赵德林,张金成,王开永,马鹏冲,李铁成,李伟,陈广华,阮志刚,王玉栋。中间一排左起:黄德耀,苏恳,王先义,姜柄武,郭保华,孙宪儒 ,杜军虎,司家才,陶祖源,袁增杰,李玉辉。前排左起:张添益,陆秀荣,李--,任迎新,杨宇燕,李忠琴,张秀菊,张雪枫,盛佩华,吴长珍。</h3> <h3>  1997董所长年研究室调整,我到七室工作,潘鸣是主任,我是副主任,老的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了,新大学生又源源不断来到室里,一个个年轻有为,富有朝气....人生之路来来往往,去去来来!留下了的是挥之不去的永恒的记忆....</h3> <p class="ql-block">1974年2月来到22所报到被分配到205组工作,一到所里就被选为去远洋科考的成员,从此一直在205组工作,当时205组有戴耀森(组长),杨世泰(副组长),苏恳,盛佩华,王开永,马志华,李玉萍,丁桂兰,杨瑞兰,吕松森,吕定华,储建华,王玉瑞,高永兴,陈长生和北大新分配来的我,张添益,王亚芬当时有十七,八个人,先后承担过718,580,331,南极通信等重要国防通信工程任务。老的已经走得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又先后来了周国鼐,靳中原,袁增杰,阮志刚,刘竹林,马鹏冲,杨永来,欧阳军,张再峰等。</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来到22研究所如今已经整整47年过去了 在岗34年,1974年至1997年在二室,1997年至2003年在七室,2003年至2005年在一室,2005年至2008年在青岛五部。</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到至今退休在家。在岗期间的一幕幕,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历历在目,老同志一个个调走的调走了,一个个年轻有为,富有朝气的大学生又源源不断的来到室里,...人生之路来来往往,去去来来!留下了的是挥之不去的永恒的记忆....尤其是我们1974年刚走进2室时,205组有戴耀森(组长),杨世泰(副组长),苏恳,盛佩华,王开永,马志华,李玉萍,丁桂兰,杨瑞兰,吕松森,吕定华,储建华,王玉瑞,高永兴,和北大新分配来的我,张添益,王亚芬当时有十七个人,后来相继又来了陈长生,王绍珍,刘竹林,阮志刚,杨永来,靳中原,李伟,袁增杰,马鹏冲,任迎新,杨宇燕,张再峰....前面的人走,后面的人来,陆陆续续,前前后后加起来来过205组的差不多有30多人,最后真正从22所退休的只有5~6个人。</p> <p class="ql-block">  多亏当时拍摄了照片。否则就没有这么深刻的印象了。影像记录非常重要,这是人生历程,人生经历的最好的记录。上班期间没有留下多少照片,尤其是90年代以前,那时相机用的不多,又没有现在的手机这么遂心应手,想拍照就拍照,另外加上工作保密的原因,尤其是在执行718,580,331等重要国防工程没有留下几张照片,记住!朋友,现在拍照这么方便,有机会一定多多拍照,就像我退休后外出旅游一样把看到的美的风景,自己的当时的音容笑貌拍摄下来,作为将来欣赏的最好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夫妇二人和老杨在同事苏垦李兰夫妇家</p> <h3>  曾经的一起休戚与共的同事,曾经的所区,工作区,办公楼,还有那我们每天上班的小路,休闲时的篮球场,小花园,以及几个家属区。人在变,城市也在变,目前老所区除了家属区还在,这个老工作区马上要在地球上消失了,让我们记住他们曾经的模样....</h3> <h3>  这是后来新建的计算机中心(网管中心)和图书馆,现在已经拆掉了,变成了润华.褐石公园的一座高楼.</h3> <h3>我们七室为外站办的数传学习班培训结业时,在网管中心大楼前所领导与学习班全体同志合影,虽然网管中心这座小楼不在了,但还有这么一张照片作为纪念。</h3> <h3>  这是老所区曾经的接待室,收发室,多么简陋的房子,马上就要消失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不过是这个曾经工作过几十年的熟悉的建筑再也没有了。把它拍摄下来,作为纪念。</h3> <h3>  这是保卫科的门卫工作室,同样比较简陋</h3> <h3>  所办,党办,电话班工作区,如今已经被开发商的防护栏挡住了</h3> <h3>原来的科技处,生产处的办公室</h3> <h3>昔日篮球场边上的变电站</h3> <h3>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办公楼,还有熟悉的居家住宅 22所一生活区,我们曾经多少年出入的家属院楼</h3> <h3>我们原来住的临街楼</h3> <h3>第三生活区和第四生活区马上要被润华.褐石公园的小区分隔开来</h3> <h3>第四生活区临街家属楼,是我在所里住过的临街楼房,离开这条熟悉的荣校路,离开了这个每天上下班曾经走过的马路已经整整十三年了,所区变化不大,我们的生活区基本还是老样子,楼房旧了,人也老了,所里大部分有孩子在外边的都去了孩子所在的城市,成为22所退休的外飘族,还有一些定期不定期的去孩子那里居住的,剩下的基本都是孩子在新乡的了。</h3> <h3>四生活区的家属院的值班室室和自行车棚还是老样子</h3> <h3>  四生活区的高工楼</h3> <h3>  三生活区的比较大,庭院比较深,里面有十几栋家属楼</h3> <h3>  所大门对面的一生活区的家属楼</h3> <h3>  第三生活区的家属楼<br></h3> <h3>  第三生活区的家属楼<br></h3> <h3>  第三生活区的家属楼<br></h3> <h3>  第三生活区的党群,社区服务中心<br></h3> <h3>  第三生活区的家属楼与所区的围墙</h3> <h3>  临街商铺<br></h3> <h3>  临街商铺<br></h3> <h3>  临街商铺<br></h3> <h3>紫光阁餐厅,老谢家兄弟开的饭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