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容人雅量不是心胸气度,而是修行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修行是一种认知,一种觉醒。是对不同立场角度的充分认知,是透彻人性的一种觉醒,是自律的一种层次和境界。心胸气度是道德品行的外在要求,是无可奈何必须执行的他律,然后以心胸宽广的美誉度来作为精神奖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回望人生的苦与疼,来自于达不到的愿望,见不惯的行为信仰,理解不了的故事。这都与主观的认知相系相关,若是自身认知能更加明了多元广泛,便可理解,众人众事何所为,因何为。努力朝着积极方向去谅解,礼让,谦度,努力去运用德性法性人性达成梦想,人生或许就豁然开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你与人和事生气的本质是,利益相悖,责任附加,从而心生怨气,怒不可止。如果能层层分析,变换角度,解不同之惑,使心境明了,不无端妄自菲薄,过于苛责。90%之事与人都可和解和谐。大是大非者极其少,大善大恶者不为多,无善无恶无需评判者更多。欣然而喜者处处皆有,愤然大怒者鲜见少有。和众人众事和解,是修行的境界。就像我们一般大人不会跟三两岁孩子计较,哪怕撒泼打诨 无理取闹,哪怕不为他人专门利己,也是可以谅解,因为我们的认知高过他很多倍。那么对身边之人,要想大人对小孩的理解一样去修炼自己,修行内容,雅,容,和,万事就会有解,一切自然而然随心所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孩子做了某种羞涩的事儿,如放了一个大屁,周围人笑了,她会哭泣。你拿了她喜欢的东西,要么她会抢回来,要么会哭,或者跟家长讨要。做了新鲜事,如搬凳子成功,切黄瓜成功,便要跟你炫耀一番。作为爱他的长辈,一定是宽容其行为,理解其用意,顺势利导满足其情绪,讲清道理。实际上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童心,只是被长大的外表给掩盖,变得刚硬坚强花里胡哨。听从本心,助力扬其长,引导避其短,那便是修行造化,轮回积福。去除戾气恶气邪气浊气,剩下的便是静气佛气寿气福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