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青海老兵(布衣学伟) </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 17992863</p> <p class="ql-block"> 在美篇六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感到很纳闷。几百个栏目竟然没有一个退役军人的专栏。全国退役军人估计有五千万。喜文弄墨的退伍老兵也应该不下几十万吧。</p><p class="ql-block"> 美篇栏目五花八门的都有。而且还可以拉队伍成立新的栏目圈。其实,《美篇》是一个双赢的自媒体平台,它对每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开放,又从阅读量上解决它的赢利问题来养活自已。每一个人都可以上美篇来创作。但要做出一定水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p> <p class="ql-block"> 我在美篇上第一篇成功作品是《插队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知青,也让插队到四川资阳的一万多名知青认识了我。而后我就一发不可收的写了几十篇知青作品。同时也写了几十篇回忆部队生活的作品。那几年我主要就是写知青和军人生活的文章。这段知青和当兵的生活只占了我一生中的八年时间,却使我终生难忘。就如冰心老人说的:“人一生吃些苦有好处。艰难的日子记得往,大鱼大肉的日子记不住。”却实如此,后来回城在事业编中混了一辈子,吃香喝辣的全记不做,也感到没意思。这就应了一句话:“苦难中才能磨砺出辉煌。”</p> <p class="ql-block"> 在美篇中也写过好多篇战争题材的作品。《抗战中的一座桥》就是写滇西抗战的。那时,我在美篇中没有名气,阅读量上不来,就将本已加精的文章挪了一个窝,不想另外的栏目就不认了。我想一般的散文栏目可能不喜欢战争作品就又投向《老兵之家》栏目。作品便又加精了。那时的《老兵之家》圈子也只有2000人左右。就是《红星闪耀岁月》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再过一段时间,美篇连《老兵之家》也屏蔽了。退役军人在美篇中连家也找不到了。我写出的作品只有散投到各家栏目。不过这些栏目还友好,我投的作品基本都加精。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阅历丰富,人生坎坷多,苦难也多,看的书多,思考的问题也多。只想说说心里话而已,找谁说,只有通过文章表达思想与读者说。身边的人,你说他不懂,向广大读者说,总有人懂。所以,我成了一个江湖侠客在美篇各个栏目中行走,但在灵魂上总有找不到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开始,《红星闪耀岁月》栏目在美篇几百个圈子中很不起眼(当时只有一千多圈友),退役军人也不知道这个圈子是军队的战友群。但我们这个群有一个以冬青树为首的強有力的管理团队。冬青树本人也曾是部队医院里的师职干部很有管理水平。他知道要将红星群建強大,首要的还是人才问题,他在美篇里不断发现和寻觅有一定写作水平的战友,来充实红星群的整体水平。在此之前,有很多圈聘我当管理员和评论员,我都婉言谢绝了,只答应在《婚姻探讨交流圈》作评论员。</p><p class="ql-block"> 这时冬青树战友将我拉进《红星群》,我才知道这个群是一个有红色基因的退役军人群。我总算找到了家的感觉。从此,我写作的作品几乎都是投在《红星群》里,为这个群的发展壮大积极地贡献自己力量。</p> <p class="ql-block"> 作为红星人,必须了解红星群,这个群非常不一般。上至师级干部,下至普通一兵,个个都有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军队情。军队真正是一个大学校。毛主席的兵最听党的话。保卫祖国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那里艰苦那安家,从茫茫戈壁,到千里雪原。从东海之滨到西沙群岛,只要有人烟在的地方,就有军人的身影。长长的边境线上,有一个哨卡就有一群战士守卫。有一个孤岛就有一面国旗升起。没有军人的付出,就没有人民的安宁,就没有国家的和平和威严。边境上的每一块界碑看似冷冰冰的,但它代表着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界碑的军人就是国家的卫士。</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军人就是国家和平的基石。在军队这个大学校里能得到锻炼是我们的福气。作为我个人来说,在青海高原当过兵。终其一生都在实践毛主席的教导,做到了:“拿起锄头能种地,拿起鎯头能做工,拿起枪杆子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能写文章。”一生的砺练最后就成为了一个复合型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 在红星群的两年中。我发現了很多人才。如冬青树,在水一方,陈青33,陈宁,黑猫警长,作家凌风,孙建荣,泉水叮咚,麻花辫等等。他们都在无私奉献的为这个群工作,为培养战友出力。很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水一方战友可能参军比我早些。军干子女一般很少插队,都是在上山下乡前就提前参军了。我在72年底到部队时,经常有人指给我看大路上走来的那一位妇女是西路军流落人员。从此对西路军历史很感兴趣,原想写一篇长文章来纪念西路军的历史,后来人生受挫,就放弃了。但最后还是写了一篇《浴血奋战董振堂》上中下三篇来了却自已的心愿。不想,在水一方战友感兴趣地对文章进行了点评。后来,看她的文章才知她的父亲就是红西路军将士,开国少将,哇!太英勇了。</p><p class="ql-block"> 此后,在《红星群》开展评选红星优质作者和红星美友活动。硬条件我都具备了,就是“周达人”没有达标。我也不知道怎样发起讨论,怎样评论,获赞。我就给在水一方战友说,算了,放弃红星美友称号吧!在水一方和陈青都说,红星美友半年评一次,不能放弃,我们帮助你。于是只好在评论区再次努力,在陈青,在水一方,孙建荣等战友的大力帮助下,在那一个月里,我总算获得红星优质作者和红星美友两大称号。</p> <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时,战友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凝结成了坚不可摧的战友情。而《红星群》也是这样,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军人情结和忆军魂才走到一起,互不认识,却亲如兄弟姐妹。也只有这个群才有军人的气息。才有永恒的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由于在群内混进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用子女得了白血病来骗捐。在水一方战友严厉谴责,并驱逐这些不良分子以纯洁军人的血统。据此,我也谈了一些看法。并说我的儿子也得过白血病,而我从不去要求别人捐的事。在水一方战友给我回信说:“你有什么困难,你给我和陈青说,我们都是部队医疗系统退休的。我们给你想办法。”我当时好感动!我想,她们两人都是开国中将,少将之女,豪门出来的人能对我这个普通凡人说这句话,我都感恩一辈子。虽然,我儿子病好已经14年了。但能听到这样温暖的一句话还是第一次。因为我经历的人间冷暖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2012年,我儿子得白血病时,他研究生才毕业,只有28岁。在我的单位有的人看见我就躲得远远的,平常很好的人也风言风语的说些怪话,(当然也有很多有善心的好人)。在医院,有的医生也马口大牙地说:“这个病50万起坎,800万不封顶”,那时我们一个平民百姓到那里去找这么大一笔钱。我们在昆明军区总医院度过了艰难的四个月。最后一个月。医生说,省医保到年底不付钱给医院了,事业编的人员统统出医院。死不死是你们的事。无般无奈之下,我们就全自费,付3万元进去,两天就用完。老百姓怎么活?我真的看不见希望。在医院什么怪事都有。有钱的人医死了,穷困的人又奇迹般的活下来了。有两个山区的女高中生,得了这病医不起,直接放弃。看见她们拧着包走出医院,我的心酸楚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共产党人革命的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生活。如果还是穷的穷,富的富。那我们的革命是为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好在上天有眼,儿子活出来了,现在也是副教授。我们从地狱中爬出来还是见到了灿烂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 我在部队当兵时,作汽车连的调度,为保障战机起飞,每夜一点开始就要叫战士出车,直到战机训练升空才能休息一下。患失眠症痛苦,因此服役期滿不久就离开了部队。但部队和下乡插队那两段苦日子我永远记得牢牢的。我后悔,当初该留在部队,返城后什么好日子都记不住。还是怀念军营生活。有时常做梦,自己又回到部队了。头戴红五星,革命的红旗挂两边……。</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红星群》成立两周年的日子里,我衷心祝愿《红星群》越办越好,队伍越来越強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有一些老兵会逐渐离开,但一些热爱文学的新兵会加入,只要军旗在,军人就会永远在旗帜下战斗,我们的队伍永远向太阳!</p> <p class="ql-block">11月份在美篇获得的五个证书</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谭学伟,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从重庆理工大学退休。1974年在空11军美术创作训练班学习。曾任《重庆理工大学报》美术编辑。作品多次在国内漫画大赛中获奖,云南省钢笔画家联盟会员。其作品入选《云南首届钢笔画展》《云南钢笔画精品展》。发表文学作品400余篇,多次在全国举办的各类文学大赛中荣获大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