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南至、冬节和亚岁,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冬至是八大天象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就是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纬23°26'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大约比南半球少了50%,因此,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时节,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了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了。大部分地区温度降到10度左右,并出现霜冻。冬至在古代民间被视为冬季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受地域影响,冬至习俗存在很多差异。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和宴饮的传统;北方地区每逢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的日子。因此,后来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最初也在冬至。因此,在民间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一年余日不多;二是显示了冬至的重要性。由此算来,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研究显示,先秦时期,就有冬至祭祀鬼神之礼。据《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司乐》记载:“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神仕》也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记述。所谓“圜丘”本意为圆形的土丘,也是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后也用来祭祀天地。 从汉代开始,冬至已经成为一个节令。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十一月,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其进酒尊长,及修刺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冬至日献祭要用黍和羊羔,首先在水井旁献祭给水神玄冥,然后再献祭给祖先,还要向尊长行敬酒礼或致书贺节,仪式如同元旦。冬至拜贺,据《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把阳气生与君道长联系起来,朝贺之仪就变得越来越隆重。从汉代始,冬至还有给长辈敬献鞋袜之俗,据五代时人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在《冬至献袜履颂表》中也说:“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冬至日影最长,因此这一天又有履长节之称。 魏晋时期,朝廷要在冬至日举行盛大的朝贺仪式,《宋书·礼志》记载:“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正旦。”冬至日朝贺,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臣都要参加,所以,冬至也称亚岁。北朝妇女还延袭了冬至日向公婆进献鞋袜之礼,北魏大臣崔浩的《女仪》说:“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日也。”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礼异》也记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冬至向长辈进献鞋袜,有表达吉祥长寿之意。 唐代冬至朝贺被正式确定下来,据杜佑《通典》记载:“大唐开元八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曰:‘伏以冬至,一阳始生,万物潜动,所以自古圣帝明王,皆此日朝万国,观云物。礼之大者,莫逾是时。其日亦祀圜丘……日出视朝……’从之。因敕,自今以后,冬至日受朝,永为恒式。”从此,冬至与元旦并列为唐代的两大节日,冬至日不仅陈设仪式如同元旦,就是放假时长也一样,为历代冬至假日之冠。 宋代非常重视过冬至,节日时放假五日。北宋人把寒食、冬至和元旦并称为三大节,都城开封过冬至像过年一样热闹。冬至节人们不论贫富贵贱,都会想方设法添置新衣,备办饮食,祭祀祖先;官府允许民间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甚至以物品为诱饵吸引人们玩赌掷财物的游戏。节日期间,人来人往,互赠礼物,就像过年一样欢乐。冬至祝节从前一天夜里就开始了,称为冬除,据说是仿除夕为岁除之称,并称二除夜。由于冬至与元旦相距不远,而人们在过冬至节时又热衷于互相赠送礼物,以至过年时财力已明显不如冬至丰厚,所以民间有肥冬瘦年的说法。 南宋朝廷虽然偏安东南,但都城临安冬至日的祝节活动更加花样翻新。杭州的风俗最重视冬至和元旦二节,官民士绅,设宴庆祝,互赠礼物,祭祀祖先,超过其他节日。流风所及,各地纷纷效仿。南宋人把过冬至称为做节,凌晨天不亮,大街上已经车马骈阗,人流熙熙攘攘。妇女小孩,身着华丽鲜艳的衣服,呼朋唤友,奔走往来,非常热闹。人们纷纷拥向寺庙,行香祈福。三日之内,店铺全都关门歇业,人们尽情地聚饮游戏,享受节日的欢愉。 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他们在制度礼仪方面大都延袭了中原王朝的传统做法,同时还增添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元大都过冬至朝廷除了举行传统的百官朝贺仪式以及各地进贡土特产等活动外,主管修订历法的各部门还要进献新历书和画历,民间也有新历售卖。据元代学者熊梦祥《析津志》记载:“是月冬至日,太史院进历,回回太史进历,又进画历。后市中即有卖新历者。宰相于至日,亲率百辟恭贺,上位根前递手帕、随贡方物。士庶人家并行贺礼,馈遗填道,遇节物时令,自然欢怿。”每当冬至节日,天色初晓,浓浓的喜气已经弥漫京城,人们互相传递名片,道贺节日。由此观之,元大都冬至过节的热闹气氛应该不逊于宋代。 明清时期,南北各地冬至的过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明初,北方过冬至颇为热闹,但自土木之变以后,民间已经不再重视过冬至,但是冬至的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仍然被保留下来,百官朝贺、互拜、媳妇向公婆敬献鞋袜等礼仪在民间依然流行。 南方延续了南宋以来冬至节日的热闹景象。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资料中还说:“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资料中主要记载的是吴中苏州一带的岁时风俗,代表了南方冬至节俗。清代苏州文士徐士鋐的《吴中竹枝词》说:“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可见冬至节在北方受到冷落的时候,南方仍然非常重视它。 到了近现代,全国各地大都不太重视过冬至了。冬至仅仅被当作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时令,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冬至习俗 祭祀祖先。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和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这就是所谓的年终有所归宿。在我国广泛流传着冬至不返没祖先的说法,冬至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着冬至祭天祭祖的传统习俗。 宫廷贺冬。历朝宫廷都十分重视冬至。《周礼春官·神仕》中说“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疫疾,减少荒年。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还要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叫做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文人雅士喜欢搞消寒活动。具体做法是,择一个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寓意酒与九谐音。席上要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填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时讲究每天的笔划用的颜色要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为红,阴为蓝,雨为绿,风为黄,落雪填白。 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个字,每个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要对“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因此,被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br> 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光和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br> 九九消寒歌。根据九九天的气候和民俗特点,人们还总结出了《九九消寒歌》,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预测天气。民间有以冬至日天气好坏与到来的先后预测天气的习俗。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和“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吃饺子。在我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人们在冬至日会宰羊、吃饺子和吃馄饨。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老北京还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关于冬至吃混沌还有个历史故事。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取名作馄饨。意思是把恨吃进肚子里,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为制成馄饨的日子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后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习惯吃馄饨了。 吃狗肉和羊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和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红豆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冬至日南方地区还要吃汤圆、米团和冬至长线面,苏南人在冬至时要吃大葱炒豆腐。 苏州冬酿酒。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吃麻糍。麻糍是浙江和江西特产,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和祭祀供品。 吃糯糕。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和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要在冬至或前后约定日的早晨,大家集中到祖祠中,按照长幼顺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席间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为食祖。冬至节祖先,至今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养生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针灸通穴。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至20分钟。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科学起居。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一是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二是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三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四是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五是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要特别注意冬至养生。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阴,为凉性。因此,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呵护。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女性属寒性体质,因此,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其次,坚持晚间泡脚。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长期坚持泡脚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第三要适量进补。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第四,注意养肝护肝。对于女性,肝脏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女性肝为主,可以疏通经血。女性一旦伤肝,就会出现妇科问题。所以,要注意养肝和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菠菜、芹菜、莴笋、大蒜等养肝食物。 冬至文化 冬至的谚语到处都是。黑龙江有“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广东有“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江西有“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浙江有“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湖南有“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广西有“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山西有“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p class="ql-block"> 历代诗人对冬至更是倾注了心中的真情实感。身处驿站的杜甫在《冬至》中写道:“邯郸驿站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当时杜甫在夔州度过了他弃官飘零以来的第九个冬至日。长期的漂泊生活让他倍感孤独和穷困,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抒怀。通过描绘冬至时节的景象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p> 同在邯郸的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说:“香烛鲜花纸钱银,八果八素并八珍。合家召开追思会,缅怀英烈祭先人。”诗人通过描绘冬至夜晚在邯郸驿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寂寞情感。 现代画家吴藕汀在读《燕京岁时记》时想起了画界好友。他写到:“又逢数九耐寒中,莱菔充庖同晚菘。冬至女红添一线,暖炉常用忆张铜。” 冬至节日大如年,阳气复苏侯甘泉。万象更新终可待,屈居亚岁话周天。相信这世间的万事万物总有它循环运动的定数,那句话说得多好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或许这就是冬至成为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深刻含义。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冬至节也一定会被赋予新的内容,迎来它强劲的复苏和新生。<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1月22日 西山脚下)</h5><br><h5> <font color="#ed2308">【注】文字参考了网上资料,插图在网络基础上编辑制作。侵权必删,特此致谢。</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