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演习部:</b></p><p class="ql-block"><b>选剧第一:</b></p><p class="ql-block"><b>编剧的目的就是专门为了登台演出;演出的规律却是很难说明白的。剧本写的好却找不到好演员来演,或者演员好却教导不得法,这两种情况都是暴殄天物。</b></p><p class="ql-block"><b>如今贵人们都喜欢戏曲,可以说是品味高雅、推崇得当。可惜推崇高雅的想法是真诚的,但所推崇的剧作却未必真的高雅。让人感到特别奇怪的是:非常有见识的观众,也像矮人看戏一样,有人说这本戏最好,他也随声附和,却不管有无情理。</b></p><p class="ql-block"><b>文采好却未必能流传,总会因为不合某些人的口味而被埋没。汤显祖的《牡丹亭》和《邯郸梦》能够盛传于世,吴石渠的《绿牡丹》和《画中人》能够偶尔在戏台上演出,对于戏曲作家来说都是很侥幸的事情了。</b></p><p class="ql-block"><b> 可悲啊!戏曲作品遭到的厄运竟达到了这般程度!我认为,演戏的技艺最重要的是剧本的选择。如果在地位显赫的人物中,有推崇风雅的人,看到不合理的剧作就提出异议并排斥,那么下面的观众也会跟风明辩,这样演员就不敢乱学乱演,绝妙的戏剧作品自然会出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选剧本教戏童唱戏,应当从旧剧本教起。旧剧本练熟之后再慢慢让他们学一些新的剧本,千万不能先教新剧本后教旧剧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b></p><p class="ql-block"><b>戏师教戏,总是对旧剧本要求严格,对新剧却很草率。因为每个人对旧剧本都很熟悉,稍出一点错,观众就能看出来;新戏人们只是偶尔见到,就是有一点破绽,观众不一定全都知道,这样就可以把短处隐藏起来。</b></p><p class="ql-block"><b>况且旧剧本流传到现在,不知道经过多少名师的衣钵相传,剧中不当之处已经改之又改,相当完美了。所以刚开始学唱戏,一定要从旧剧本学起。</b></p><p class="ql-block"><b>在旧剧本中首选《琵琶记》《荆钗记》《幽闺》《寻亲记》等,因为腔调和配乐的准确,没有能超过这几部戏的。把这些曲子唱熟了,那么以后唱的曲子,腔调就不会错了。</b></p><p class="ql-block"><b>旧曲唱熟了之后,就一定要间杂学学新曲子。因为听新乐会让人忘记疲倦。只是选旧剧本容易,选新剧本困难。想要好的新剧必得立意新、文理通,且能雅俗共赏,才能得以认同和流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当今人们所推崇的、戏人所学习的,都是热闹的剧本;清冷文雅的剧本都是他们深恶痛绝的。剧情过于冷清,词曲过于文雅,本来就很很令人厌倦,这是作者自找的,并不是别人存心冷落他。但是,也有一些外边看起来冷清,内容却很热情的剧本:文词典雅而情节通俗的剧本,只要稍作修改,配上音乐即为佳作。</b></p><p class="ql-block"><b>我认为,剧本没有什么清冷和热闹的分别,只怕不符合人情事理。比如,剧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悲欢离合都是人的情感所能达到的,能让人哭、能让人笑、能让人怒、能让人恐惧,即使不敲锣打鼓,全场寂静无声,而观众的喝彩声也能震天动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演习部:</b></p><p class="ql-block"><b>变调第二:</b></p><p class="ql-block"><b>变调就是把古调改成新调。文人所写的诗词以及古文,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b></p><p class="ql-block"><b>变化才是新的东西,不变就成旧的了;变化了就是活的东西,不变就显得呆板。至于戏曲,更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事情。比如玩花赏月,若不断重复同样的花和月,我们也会厌烦它们的陈旧。所以,桃花谢了有李花替代,月亮圆了就会出现缺口,戏曲也是如此。</b></p><p class="ql-block"><b>我每次看旧戏,都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它音调流畅听着顺耳;担心的是它情节过于老套,易生倦心。</b></p><p class="ql-block"><b>学书学画的人,看重的只是和名家作品相似,而在一些细微曲折的地方,倒不妨有些出入,如果只是照葫芦画瓢,那么就只是复印件了,却缺少生动自然的趣味。所以我创造了两种变调方法,提供给那些搞戏剧音乐的人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看戏的最佳时间为晚上。在灯烛夜幕的掩映下,演员虚幻的技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好戏都比较长,又不能草草收场,不到天亮是演不完的。然而能看到天亮的人十之一二,所以不如把戏改短,让人看得有头有尾岂不美哉!</b></p><p class="ql-block"><b>所以写剧本交给演员时,一定要先告诉他们让戏长短变化的方法。选取情节可省略的数折,用记号标明,遇到清闲没事的人看戏,就把可省略的部分添上一起演,不然的话,就把这部分删掉。除此之外还有增补的办法,只要作者略加几笔交待清楚,就不用担心把一部戏弄得支离破碎。</b></p><p class="ql-block"><b>对于一些事务繁忙的观众,他们只挑折子戏,不点全本,就是为了不受情节的牵制。我觉得全本戏太长,折子戏又过短,最好是在这两者之间,或改编或缩写成短篇,给那些繁忙的人观看。只要删减恰当,一部戏抵得上一百部,有见识的人看重它的简明扼要,未必就不会弃长篇而取短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演新戏就像看新文章,妙处是剧情没有听说过的;演旧戏如同看古董,妙处在虽然出生在后世,却能看到以前朝代的东西。然而古董之所以可爱,是由于它越是陈旧、越是古老,外表就越变越奇特。人们之所以把它当作宝贝,并不是珍视它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而是珍视它善于变化,能够变化出新样。</b></p><p class="ql-block"><b>但是要让古董生斑变色是很难的,应当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我说:有办法!保持它内在的本质不变,改变它的外在形态,就像一位美女,只要稍稍改变一下她的衣服和饰物,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不需要改变她的形体容貌,就能让人看到她的另一种神情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内在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曲文与大段的关目。外在形态是什么呢?就是插科打诨与宾白。</b></p><p class="ql-block"><b>曲文与大段的关目不可以改,这是因为古人既然费了一片心血才写成的,自然应该世代流传。科诨与宾白之所以不能不改动,是因为人们做事情,贵在能触景生情。时代变了,人的心情也变了,当时有当时的情感态度,现在有现在的情感态度。戏曲作品妙就妙在合乎人们的情理。</b></p><p class="ql-block"><b>如果我们能把其中陈旧的语言换成一些新词,表达出新的人情世故,虽然人们是看旧剧,却像看新剧一样,能够让旧剧重新焕发出青春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改动旧剧本,必须能点铁成金,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狗。挑选剧本中那些可以增加的地方增加,应当改动的地方改动,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牵强附会。</b></p><p class="ql-block"><b>旧剧本中,常常会有一些残缺不全的地方,还有些错误的地方让人难以理解。这些地方不是前人故意留下的破绽,而是一时照顾不到产生的漏洞。像这样的漏洞,全靠后人去填补,不能任凭漏洞的存在。否则从古至今都没有完整的戏文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