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南天风云,第一部,第五章(连载24)

梦回广州湾

<p class="ql-block">(连载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学有所得</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陈上川的武功大有长进,拳术、刀法、棍术,样样精通。在长年的习武中,陈上川边练边学边摸索,时常在脑海里反复回闪着家父所教的每一招式,用心琢磨,为什么会是这样?又为什么不是这样?他不断地掂量,并在家父所教的招式中创新和精益求精,这样一来他便会时常喜欢从理论上对习武做出一番思索来。</p><p class="ql-block">在陈上川看来,古代习武者,多半有练气,而今人习武,或不懂得练气,或为了求快,而不愿意练气。有无练气,在功夫展现上差异就极大。中国武学强调武和功的结合,武是武术,彰显于外,功是气功,蕴养于内,两者必须合而为一,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孔子云,“内圣外王”,功属内圣,武属外王,不能内圣就无以外王,少了气的锻炼,功夫境界就不可能太高。透过“内圣外王”的锻炼,才能体会阴阳之间太极两仪变化,知道里外,知道身心,知道心气,知道人和天、我和大我、自性和佛性等两两相对的东西,才能知我而知天地,也才可克敌制胜。</p><p class="ql-block">基于这一深刻认识,陈上川在练功上尤其注重对气的修炼,每天必用大部分时间来调养体内之气,双目向前方平视,平缓深沉地呼吸,吐故纳新,循环交替,运用意念调节气在体内自由运行,气出气入自由呼吸。这样久而久之,陈上川就运气自如,气感甚为强烈,他只要稍作入静运气,体内之精气立马充满全身,周身就好像凃抹了一层厚厚的清凉油一样而感到清新和凉爽。</p><p class="ql-block">谢明卿知道陈上川练武刻苦用功,心里颇感欣慰,他一边为陈上川的争气而感到自豪,又一边在默默地关注着他对诗文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谢明卿虽然公务繁忙缠身,不能常来田头村看望外甥,但无论多么忙碌他都要亲笔写上几封家书,通过家书来向外甥传递他的学识和素养,以此来指导陈上川的学习,还经常开列一些书单给陈上川,要他反复熟读和背诵,做到融会贯通。见舅父这样关心自己的学习,陈上川丝毫也不敢怠慢。他不但在内心对舅父充满一种感激之情,而且他觉得舅父是一个有理想、有文化和有抱负的人,他铁骨铮铮,爱憎分明,拥有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谢明卿这一点,在陈上川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至深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陈上川虽然每天坚持习武,但是也从不放弃熟读四书五经,尤其是每晚夜睡之前,他必诵读经书和练习书法,他每天这样坚持,久而久之便熟读了唐诗宋词,甚至连《孙子兵法》《鬼谷子》《洗髓经》《金刚经》中的许多篇章,他都能烂熟于心。</p><p class="ql-block">有一次,谢明卿从肇庆回来,来到田头村妹夫家,他要专门考考陈上川,看他的悟性和学习进度到底如何。</p><p class="ql-block">谢明卿俨然是一位严厉的先生,他端坐于中堂一张老式太师椅上。陈上川站在舅父正对面,两眼平视谢明卿,他在等待舅父的考问。</p><p class="ql-block">陈孟治和谢氏则坐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儿子的一举一动,也想来印证这些年来陈上川都学了些什么。</p><p class="ql-block">“髓骨之外,皮肉之内,以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非筋,亦无处非膜。膜较于筋,膜为稍软;膜较于肉,膜为稍劲;筋则分缕,半附骨肉;膜则周遍附着骨肉,与筋有分。其状如此。练筋则易,练膜则难”。谢明卿一边自言自语吟诵着,一边认真地望着陈上川道:“以上诗句出自哪里?又作如何解释?”</p><p class="ql-block">陈上川听罢片刻,抹了抹嘴巴儿,然后从容地回答道:“以上诗句出自宋时达摩所编撰的《易筋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着,他停了停,望了一下父母,又对以上诗句解析道:“人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血气精神所共同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于骨髓之外,皮肉之内,以及内在的五脏六腑、外在的四肢百骸,每一次都是由筋经联络支持的,同时有筋经的地方也有膜。什么是膜呢?这个膜不是带油脂的膜,而是与筋具有同样作用的膜,是腹腔五脏的东西;筋膜呢,则是附在骨头外面的东西。筋联络四肢百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相比较,膜软于筋;肉与膜相比较,膜又坚韧于肉。膜处的位置在肉之内、骨之外,既包贴于骨头,又附衬于肉,这就是膜。”</p><p class="ql-block">陈上川在家父的熏陶之下,久习《易筋经》,深受其中启发,每天背诵经文,已达到融会贯通和烂熟于心的境界,因而对舅父这样的提问,他的回答就更得轻松从容了。</p><p class="ql-block">听罢陈上川回答,谢明卿感到满心欢喜,喜悦露于面色,不禁又接着提问:“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由运用,行有起止,以至药物器制,节候岁年,及夫饮食起居,微验始终。务宜先辨信心,次立恒心,奋勇往心,如法行持,日修不懈,无不成功也。以上诗句又出自何篇?”</p><p class="ql-block"> “以上诗句出自《易筋经》本论篇。”听罢谢明卿的发问,陈上川一边望了望坐在一旁的父母,又一边望了望舅父,然后从容地答道:“本论篇,主要阐述练习气功必须要循序渐进,并且要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接着,陈上川继续做进一步解析:“练习易筋经这种功夫,它有循序渐进的要求,先练什么,再练什么,都有一定规律。在方法上,有专门针对内脏的、也有专门针对体外的;呼吸有吐有纳,内气有运行和发挥效用两种,行功有动功、静功之分;至于内气与身体调节,无论从身体内部循环变化,以及对应外部自然时令节候,还是药物配方、器械制作、饮食起居、行动举止等等,一步步自始至终都要有明显的要求和验证。要想得到这种神奇验证,不是凭口头上讲了就行。首先需要树立不得正果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心;然后还要树立以务实求真、从点滴积累做起的虔诚信念,不怕吃苦、勇往前进,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具备了这些因素,按法修炼,寒暑不间,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易筋经所要达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坐在一旁的陈孟治和谢氏看见儿子表现得如此出息,他们双双相互对视露出了满意和自豪的笑容。陈孟治站起来不禁激掌大声叫道:“上川呀,你天资聪慧,又如此用功和勤学苦练,实在难能可贵!你对易筋经的要义已悟出了门道,家父为你而感到骄傲啊!”</p><p class="ql-block">谢氏坐在一旁,虽然她没有对儿子讲什么,但是她用她那深情微笑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她所深爱的儿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儿子的赞赏。</p><p class="ql-block">这时谢明卿站起身走过来紧紧拉着陈上川的双手:“你真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谢明卿这时显得有点儿激动了,外甥的聪慧和勤奋,怎不令他感到骄傲与自豪呢?</p><p class="ql-block">讲真的现如今这种艰难时世,作为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年,像陈上川能拥有如此高强武功和才华横溢的人,确实也是不多见的啊。谢明卿由此想到在今后的岁月里,他这位外甥就真的可以担当起一些历史所赋予他的责任来了。毕竟身为朝廷命官,他要比陈孟治和谢氏要想的更多更远。</p><p class="ql-block">谢明卿、陈孟治和谢氏为陈上川的学有长进而感到高兴无比,当天晚上,他们劏鸡杀鸭,加菜饮酒,一家子快快乐乐,喝的天昏地暗,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谢明卿可谓是放开了海量,他与陈孟治一杯接着一杯地喝将起来。谢明卿还不时地讲起当今时局的一些话题来,其中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军事、战争和反清复明。</p><p class="ql-block">在谈话中谢明卿讲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讲到一些明朝部将与清妖内外勾结,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大明王朝已风雨欲坠,谢明卿讲到激动之处,两眼通红,他是在为这不争气的大明王朝而担忧哪!</p><p class="ql-block">陈上川虽然年纪尚小,但他对舅父言及的人和事,还是听得十分明白的。他望着舅父冷峻的面孔,但见谢明卿双眼怒目圆睁,犹如蕴含两束熊熊火焰一样灼灼逼人。</p><p class="ql-block">在陈上川的眼里,舅父谢明卿就是一位坚强的抗清民族英雄!从他的思想和举止言谈中,已明显流露出他的行事风格,陈上川深受到他的影响。谢明卿对反清复明的矢志追求,已在他的心灵深处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思想印痕。</p><p class="ql-block">陈上川双手抱拳,两眼放光。他对谢明卿道:“我大明江山岂能任由清朝旗人宰割?舅父,日后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多为外甥指点迷津,好为大明江山尽一分力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