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角的古堡 ——探访陕北36座古堡镇羌堡(三)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二百三十三站 2024年10月

任可

围城而转,镇羌堡是明长城府谷段唯一的远离川道、堡居高处,四面环沟,雄踞一方山川制高点的兵镇。平面近方形,只在东北角向内缩回,北墙长300米,东墙共长400 米,北段从北墙最东端向南延伸100米后向东垂直折转,延伸74米后又向南延伸,南墙长370米, 西墙长324米。这个特殊的方形,是缺了一个东北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是受到城形限制的结果。也就是说这块高台平地在东北角那里凹下去,方城只好内缩了。它周长1394米,占地面积11.25万平方米。《延绥镇志》记载,镇羌堡“周围凡二里零二百二十九步,楼铺十座”。 堡原有东、南、北三道城门,现北门已毁,东、南门尚存,均筑瓮城。南门我已经介绍过了,剩半个瓮城两个门,还有点包砖墙。东门瓮城墙体尚在无包砖,东门和向南开的瓮城门成了两个豁口,瓮城外东南一百多米处有一护城墩台,墩台南有内通道洞口,通道内有残砖墙,说明内通道应该用砖砌加固。北门现为出城通道豁口,有点瓮城残墙,通道砌以灰墙长城垛口形,粗糙难看,路口上有简易蓝色横幅上写:欢迎再来。下写:古城新风貌,群山烂漫春。古城还有两个豁口是靠南边的东西城墙因为通路被人为掘出,在西南城墙角向南有一护城墩台。为什么没有西门?据传当年在修西门时发现一条巨蟒,因而取消了西门。 明成化年间镇羌堡驻指挥宋祥军,驻操守李三杰等四任军。明时驻军丁及守瞭军共706名,配马骡229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名。清时,榆林府驻军分东、中、西三路,各设协营,其中,镇羌堡驻军90名,配营马10匹。顺治年间,驻都司王国材等三任军。康熙年间,驻贺国维等十二任军。乾隆年间,驻都司田兰珍等三任军。之后该堡遂成为梁镇。清有都司驻之。 明时镇羌堡辖边墙长“四十五里零一百一十九步,墩台二十九座”。《(乾隆)府谷 县志》中记载:“镇羌堡辖区有边墩三十五座,长城边口一十处,腹里烽墩十六座,塘汛三处。"这段长城现除个别地方残存百余米土墙外,多已无迹可寻。 在延绥36堡的战略中,每个军堡都有其防守预案。镇羌堡也不例外,镇羌堡“边外寇路张茂春庵、则窑儿沟二处,俱有水泉,大虏驻营之地。一路自龙王庙等墩空,入犯本堡旧东村、粪地坪、石马川黄河畔止。俱平川。其府谷县、葭州地方,山径险峻,不能深入。若虏入旧东村、粪地坪,本堡兵于齐家畔、箭壑鄄;入石马川,干小木川,各据险伏截。其天窟梁、尉家卯塘报,迤东,孤山等堡兵由旧东村,迤西,永兴等堡兵由七里庙儿伏截。大举,神木参将由永兴等堡策应。”预案中详细说明了面临的敌人在那?从那路进攻,应该在那设伏阻击,敌人若大举进攻,由参将率附近军堡部队如何策应等。 镇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秦晋咽喉”“榆关保障”。是延绥镇沿边三十六堡之一,是府谷西大门。明初明太祖和明成祖时,对被赶走的蒙古族处于主动进攻的有利地位。每到冬季,长城周围一些大的河流就会结冰,蒙古残部骑兵入侵便从川道呼啸而来,因此每到冬季是长城最易遭受入侵的时候。天顺间,毛里孩等部落始入寇,然时出没,不敢久驻。明成化五年冬,毛里孩率寇众再次入侵,巡抚王越派右参将神英破敌于镇羌,寇乃退。 所以备战练兵是必须的。明朝嘉靖年间出任神木道的张邦教题写的《镇羌阅武》,描绘了驻守镇羌的战士正在进行征战前的操练场景。“健儿拍马力追风,手挽长弧射两鸿。三千齐选征荒服,十万匈奴定可攻。” 镇羌堡的军事战略意义,绝不能以一座孤堡来看待,它是大明朝廷重臣王复36堡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延绥地方大员余子俊边墙序列中的关键节点,500年而下,又是府谷乃至榆林境内保存至今的明长城沿线重点遗址。“有明一代文臣之宗”的大明理学名臣丘濬记载道,有了这项伟大工程,“虏人望望而去,边民优游以嬉者,余二十年矣。” 如今城堡围墙包砖及条石基已被拆光,城东墙南部、南墙西部遭较大破坏。东北、南北向城墙残高4米,宽1.5米~3米,东西向城墙残高7.6米,宽5米。其余部位夯土城墙基本尚存。望着脱掉衣服的裸体城堡在阳光下暴晒,它的皮肤已呈焦黄色,在加风吹雨打,巨大的身躯上斑斑块块,顶部已经瘦如刀锋。想到当年包完砖的城堡是多么的雄伟壮观,英姿勃勃。对于古堡当年是谁主持了穿衣工程,我却陷入的疑惑。 据中国长城志文献记载:“镇羌堡……。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溶用砖包砌城墙。”但在查阅中国长城志大事记中却发现:“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二十三日 总督陕西徐三畏请修筑延东一带土堡,用砖石包砌。黄甫川、镇羌、柏林三堡三月兴工,当年报完”。这两条充满矛盾的记载叫我不知所错,在万历三十五年到底是巡抚涂宗溶还是陕西总督徐三畏主持给镇羌堡城包砖了呢?首先想对两位古人有个了解,百度百科查询两人简介。 徐三畏,字子敬,号理斋,明代官员,万历朝兵部尚书。其先祖徐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初迁于任丘保民屯(今安庄)。诗礼传家,智谋深远,善为子孙策划。……。万历三十四年,李汶卸任后,徐三畏以甘肃巡抚加都察院右都御使兵部尚书衔接任三边总督兼理粮饷,并“照前任旧规防秋花马池”。他接任后相机制定边防策略“款战并重,恩威并举”,使敌虏畏服。边陲宁静,边民安居。因屡建军功,加勋太子少保。从而说明徐三畏在万历三十五年却是在三边主事。 在查巡抚涂宗溶时却没有介绍,奇了怪了,这位一样名人的生平怎么能没介绍呢?又开始在中国长城志文献篇上查询,在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溶用砖包砌的城堡不只有镇羌堡,还有建安堡、高家堡、柏林堡、大柏油堡、孤山堡、清水营、黄甫川堡。最出名的还有《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中记载:“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溶于城北十里筑镇北台于款贡城,高七丈,层台峻堞,称天险焉。边垣长三十一里零三百五十八步,墩台七十四座。”镇北台二层台南侧券门门额嵌有涂宗溶手书“向明”石匾一方。 还查到他撰写的长城防御的文章,在中国长城志文献下集,部总集类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47是涂宗溶的《狡酋纠众屡犯疏》《及时议修内政治实政疏》《夷酋示罚请开市赏疏》《请筑紧要台城疏》《边盐壅滞疏》《酌议改迁边堡疏》。在卷450涂宗溶中还有《速补冲边将领伐狡谋疏》《机宜采择疏》《夷酋求贡疏》《料理驭虏疏》《大计纾国伐谋疏》等文章。 在万历三十五年长城上做出如此贡献的一个三边巡抚竞查不到生平简介,实在是太遗憾了。可能是我手头的资料不够吧,如此重要的人物不会在历史上消失的。 2024年10月14日 于镇羌堡<br><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