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岳麓山是南岳72峰之尾峰,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的青山,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名山。岳麓山西大门位于景区西侧,2023年初才新建开放。</p><p class="ql-block"> 尽管7月初刚从东门徒步登了一次岳麓山, 但感觉岳麓山变化很大,有很多地方没有走到留下遗憾。2024年11月29日已是初冬时节却是秋意正浓之时,又特意走一趟西门再次攀登岳麓山,感受秋天岳麓山红黄色的秋韵。</p> <p class="ql-block"> 西大门旁景区导览图上可以看到,岳麓山东门、南门、西门三个大门中,路径上看西门离岳麓山顶最近,全程石板台阶路,一路上没有什么景点,是徒步登山体验的好行程。</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后回望西大门。西门的设计以岳麓山记忆为重点,浓缩了麓山文化、书院文化,特别是借鉴了岳麓书院入口处的木格栅排列组合,大门屋顶在层次分明的同时又充分呼应了山体延绵,线性展开如书卷—般,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门即是登山的台阶路。仰望岳麓山的秋色,宛如大自然馈赠的一场视觉盛宴,恰似一首悠扬深邃的秋日华章,在时光的琴弦上奏响。仿佛沉浸于一首宁静而深沉的诗中,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从西门登山的游人很少,秋意的岳麓山少了夏日的喧嚣。漫步在山间小道上,只能听到脚下落叶发出的沙沙声和偶尔传来的鸟鸣声。这种宁静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从西门登山除了可直上顶峰观日台,也可在山腰处分道前往响鼓岭。响鼓岭是岳麓山的一处著名景点,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历史传说而备受游客喜爱。上次时间原因没有去响鼓岭,今天打算先上山顶观景后再走响鼓岭这边下山游云麓宫。</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海拔只有300米,此时来登山感觉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尽情享受秋色的美景。每走一段路,就会有新的景色映入眼帘,这种惊喜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验到的。</p> <p class="ql-block"> 秋意透过树叶的缝隙、微风的轻抚,丝丝缕缕地渗透进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凉意的气息,混合着淡淡的草木香。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亲密的对话,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的秋意,不仅在于色彩的绚烂,更在于那宁静而清冷的氛围。山间似乎弥漫着淡淡的仙气,像是给岳麓山披上了一层轻柔的薄纱。那仙气在树林间穿梭,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给山上的树木和建筑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一步一步地攀登,就像是在穿越一个彩色的隧道。每转过一个弯,眼前就会呈现出新的秋景。从低处的枫林到高处的松林,每一处景色都让人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登上了山顶观景长廊。这条长廊是顶峰的著名观光景点,全长约140米。观景长廊周围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间缝隙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景色如画。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巧妙,让游客来此既能观景还能休息。</p> <p class="ql-block"> 在观景长廊上俯瞰整个岳麓山,那漫山遍野的秋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城市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与岳麓山的秋色相互映衬,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长廊尽头观日台是观看初升朝阳的最佳位置,视野开阔,非常适合拍照。据说想观清晨日出的游客需每天凌晨3:00—6:00统一从东门进入景区上山,五点半左右太阳就会升起。</p> <p class="ql-block"> 在观日台白天可以俯瞰岳麓山的灵秀、湘江水的柔美、橘子洲的飘逸以及长沙城的厚重,仿若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在观日台上感受岳麓山的壮美。作为长沙的文化象征,岳麓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它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又来到观日台基“长沙”大字的网红打卡处,五个月后再次打卡比对一下,毕竟又老了五个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在岳麓山长沙城的千年历史长卷中留下一点足迹,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也能体会到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观日台基下有文创店。岳麓山的文创产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已成为长沙旅游的一大亮点。店内可以看到成套的文创系列产品,充分体现了长沙的文化传承与岳麓山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观日台前面护栏上看山顶的迷彩色大圆球雷达站和宏伟壮观的电视天线塔,内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的自豪感。长沙这座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已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跻身新一线城市行列。</p> <p class="ql-block"> 观日台上看完长沙全景后开始下山,走走停停观赏岳麓的深秋美景。当第一缕秋风拂过岳麓山的脸颊时,山上的树木便开始了一场无声的换装秀。枫叶像是被大自然点燃了一般,从浅绿渐渐转为橙红,再到最后的深红,那热烈而浓郁的色彩仿佛要燃烧掉整个秋天。</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的枫叶在深秋会变成绚丽的红色。山顶的枫叶到了这个时节,那一片片枫叶的颜色开始变色深浅不一,有的是热烈的深红,有的是娇艳的橙红,还有的是带着一点黄色的红,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美不胜收,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观景长廊上,游客们或驻足凝视,或举起相机定格美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惊叹与沉醉。在此我静静伫立,任由思绪在这无边秋色中飘荡。这一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皆被抛却,心中唯有这自然馈赠的绝美景致带来的震撼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 在美景中行走,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是被大自然精心铺展的锦绣长卷,枫叶如烈火般燃烧,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明艳的光泽;银杏则似点点碎金,点缀其间。远处的湘江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在广袤的大地上蜿蜒穿梭,江面上波光粼粼,船只往来如织,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绝美画面。</p> <p class="ql-block"> 来到山顶的亦杯湘茶小店,装修风格偏向新中式,与岳麓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相融合,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惬意的休息和品茶空间。</p> <p class="ql-block"> 山道旁的银杏树叶变得金黄,与周围红色的枫叶、绿色的松柏等相互映衬,形成色彩斑斓的秋日景观。湛蓝天空下,满树金黄的银杏格外醒目,阳光照射下,金色叶子仿佛在流动。</p> <p class="ql-block"> 路旁平台上大荧屏在宣传播放各种与岳麓山相关的介绍视频、自然风光纪录片,展示长沙的城市风貌、历史文化等。有简约、自然的帆布棚为游客提供遮阳避雨休息的功能,与岳麓山自然环境相协调,使山顶环境更加美观。</p> <p class="ql-block"> 来到响鼓岭分岔路口。此处正在进行麓山景区第二十届菊花汇报展,本月9日开幕为期一个月。共有七个系列近12000盆各类花卉精彩亮相。</p> <p class="ql-block"> 踏入鲜花环绕的响鼓岭,仿若踏入了一个被岁月珍藏的仙境,每一步都踏在诗意与惊奇交织的画卷之中。两侧的参天古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茂密枝叶的缝隙,洒下细碎的光影,宛如梦幻的金色纱幔。</p> <p class="ql-block"> 菊展由百菊台、菊花花境、菊艺盆景、艺术插花等部分组成,全方位展示了菊花的美丽与魅力。游客可以欣赏到艺菊技师的艺术插花、盆景技师培育的菊花艺术盆景,以及园林风景技师构建的菊花花境梦幻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菊花形态各异,有的如绣球般圆润饱满,有的似瀑布般倾泻而下,还有的像精致的盆景,小巧玲珑。每一朵菊花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 各种菊花或昂首挺胸,或低头浅笑,或随风摇曳,它们以各自独特的姿态,诠释着优雅与高洁。在秋色中,它们傲然绽放,不与百花争艳,却以自己的坚韧和美丽,成为了岳麓山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菊展似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岳麓山铺陈开来,白色的纯洁、绿色的清新、红色的热烈、黄色的灿烂,各种颜色的菊花相互交织,绘就了一场色彩的盛宴,为岳麓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 菊花展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大家在这里相聚,共同欣赏这美丽的菊花。菊花成为了情感的纽带,将人们联结在一起,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也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景区拥有长达六十余年的菊花栽培历史,底蕴深厚。从2007年至今,景区连续17年代表长沙参加全国菊花展览,荣获各类金奖、特等奖45次。今年已是第二十届,向广大游客的汇报展,不仅仅是一场花卉展览,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p> <p class="ql-block"> 响鼓岭介绍石刻静静的躺在菊花丛中。响鼓岭风光独秀,历代为佛、道两家所重视,曾有法华塔。这里还流传着祝哥和桃姑的爱情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色彩。</p> <p class="ql-block"> 相传登上响鼓岭,用脚跺地会发出类似击鼓声,因而得名。特意走到这块形状奇特的石坡上跺上了几脚,说不清是听到了大一点的跺脚声还是击鼓声。此处地面已让游人们跺得油光滑面,看来这世上与我一样好奇的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 岭上有长沙会战碑亭。这是为纪念长沙会战胜利而建的碑亭。该碑立于1941年,原位于云麓宫前坪,后迁移至此。碑亭周围环境幽静,有不少游客来此参观和缅怀历史。</p> <p class="ql-block"> 亭中有加玻璃罩保护的会战碑高2.25米,宽2米,刻有记述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经历的文字,表彰了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全体将士的英勇抗战精神。当时日寇以18万之众,兵分六路进攻长沙,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忠勇用命,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3万的胜利。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p> <p class="ql-block"> 走下响鼓岭前往云麓宫,途中路过步虚楼。此处是茶室?是酒廊?还是驿站?据说都无法准确定义。品茗,清酌,交友,聚会,静坐,议事,或许城市会客厅才是步虚楼最真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从后面来到了云麓宫。云麓宫是岳麓山上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王就藩长沙后出资修建,取宫殿形制,原名洞真观。嘉靖年间扩建,隆庆年间改名云麓宫。此后历经多次毁建,现存建筑多为1976年以后重建。可以看到宫外侧墙上绘有众位道教神仙的大型壁画。</p> <p class="ql-block"> 墙上壁画道教著名的八仙栩栩如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铁拐李抛下铁拐,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果老放下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p> <p class="ql-block"> 宫前左侧坪中有“麓峰巩峙”碑,该碑是为了纪念云麓宫前天灯的重建而立,碑阴有“光联翼轸”额。并立“光垂亿载”碑即以《麓山树灯记》记录了该件事。</p> <p class="ql-block"> 《麓山树灯记》碑文记载了道教信徒熊辅文从贵州苗峒购得巨木,在云麓宫前植木为柱、悬挂天灯的事迹。天灯悬挂于云麓峰,照亮四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碑文中提到,希望所悬挂的灯能“消除灾障,扫却烦恼,涤荡妖孽”,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从侧门进入云麓宫院内。清嘉靖年间云麓宫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合体三清,故名三清殿。云麓宫由此成为道教胜地。</p> <p class="ql-block"> 登上云麓宫里的望江楼,可以看到“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景象。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主席畅游湘江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校长周世钊等陪同下,前往岳麓山游览,毛主席对云麓宫印象深刻。周世钊诗兴大发,后来写了一首题为《从毛主席登岳麓至云麓宫》的七律寄给毛主席,诗中即有:“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之句。</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内除可凭窗眺望湘江远景外,还布置有一小型道教殿堂,祀吕祖,装饰华丽,使人进入殿堂受其庄严气氛的感染而顿生虔敬心。</p> <p class="ql-block"> 云麓宫的银杏树多为百年古树,金黄的银杏叶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微风吹过,银杏叶飘落,地上就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p> <p class="ql-block"> 宫前这棵古银杏至今已有700多岁,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岁月更迭,云麓宫的殿宇几经破坏与重建,而这棵银杏树永葆活力,惊艳着时光。</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云麓宫的正门。云麓宫坐西朝东,建筑群古色古香,由前坪、香炉、门、殿、石柱、铁瓦、后坪等组成,是典型的南方庭院式木石结构。建筑多以两层重檐歇山阁楼为主,石级回廊、名花佳木点缀其间,整体风格清幽古朴、庄重典雅。道家崇尚自森,倡行“无为而治”,总是选择清静优美之处建立宫观,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而四周峰峦耸峙、树竹青翠的云麓宫就是其中的第二十三福地——“洞真虚福地”。</p> <p class="ql-block"> 正门前坪围栏上原本刻着五千余名在“长沙会战”中牺牲的烈士姓名,因年深日久,大部分字迹已风蚀难辨。这些名录是对那些在长沙会战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的纪念,不仅是记录了他们的名字,更是对他们的英勇事迹的永久铭记。</p> <p class="ql-block"> 云麓宫的古朴建筑与银杏相得益彰,为寺庙增添了禅意。宫殿的红窗红柱在银杏的掩映下,更显古朴庄重,金黄的树叶与红墙青瓦相互衬托,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这处古树杈中有钟,钟上铭文为明万历四年造,经风霜雨雪而无锈,道人作息时鸣钟,其声激越清扬,偶听之如同“归来”之音,故又名“归来钟”。</p> <p class="ql-block"> 云麓宫前有飞来石。相传飞来石从天外飞来,故得名飞来石。当地人视此石为灵物,瞩望南岳,祭祀叩拜,又名拜岳石。此巨石纵横约二丈,飞伸崖外,从外观上看起来十分险峻。石头上刻有宋代御史赵忭的《飞来石》诗:“片石倚天中,云深鸟道闲。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p> <p class="ql-block"> 走到飞来石顶面上,石顶宽阔平坦,昔时石上曾建有石亭,供奉真武祖师像,后虽毁,但石头上刻有“飞来石”三字。</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云麓宫后前往麓山寺。上次因时间原因只到麓山寺门前看了一下,这次时间充裕想好好转一转。途中路过“峰回路转”亭,这座石亭就如它的名字那样,表示在上山或下山时,峰回路转遇到了一处可以放松的地方,在这里坐一坐,休息一会。</p> <p class="ql-block"> 即然是休息的地方,石桌石凳旁挂置有不少撩人的网红语。给自己一个峰回路转的机会,人生的道路上有不少选择的机会,旅途中峰回路转会改变我们的行程轨迹,所有的山穷水尽都藏着峰回路转。</p> <p class="ql-block"> 和有趣的人一起浪费时间。与有趣的人在一起,时间仿佛变得不再重要。通过与有趣的人相处,你可以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他们的幽默感、机智和独特的见解,能让平凡的时刻变得充满乐趣和惊喜。</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长沙文保单位“印心石屋石刻”。道光十五年(1835年),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进京陛见天子,道光皇帝亲书“印心石屋”匾额赐之。陶澍荣归后,将“印心石屋”四字摩刻于家乡安化及金陵、庐山、金山、沧浪亭、洞庭君山、岳麓山等名山胜地。</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的“印心石屋”为赵竹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之摹刻。“印心石屋”四字寓意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即印证于心而顿悟。</p> <p class="ql-block"> 又一次来到白鹤泉。再次置身于白鹤泉边,周围的绿树成荫,静谧得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鸟鸣声。白鹤泉的传说为白鹤泉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仿佛能看到昔日白鹤在泉边饮水、飞翔的场景。这让人联想到历史的长河中,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种种奇妙故事。</p> <p class="ql-block"> 白鹤泉历经岁月沧桑,仍然泉水不断。“白鹤泉”碑刻见证了它的历史传承,每一道刻痕都像是岁月的痕迹。岁月悠悠,传说故事在口口相传中延续,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p> <p class="ql-block"> 泉眼不盈尺,隐匿于青苔石缝间,澄澈的泉水从地底潺潺涌出,似是大地温柔的脉搏。那水,清冽透明,无一丝杂质,水底砂石粒粒分明,恰似岁月沉淀下的纯粹。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或感怀身世,或抒发豪情,而白鹤泉始终默默流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 <p class="ql-block"> 白鹤泉历经千年,始终保持着这般澄澈与活力,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山林。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见证了岳麓山的兴衰变迁,朝代更迭。这一泓清泉,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岁月的智者。它教会我们珍视生活中的纯粹与美好,在喧嚣尘世中,不忘初心,保持内心的澄澈。</p> <p class="ql-block"> 白鹤泉旁即是麓山寺的后门,这次从古寺后门进入一探究竟,弥补上次没有游览全寺的遗憾。后门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传统的石质结构颜色因岁月的洗礼而略显斑驳,却更添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的是最后部的观音殿。麓山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1944年毁于日军,仅存山门和藏经阁,现已全面修复为原貌,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观音殿又称观音阁,殿内供奉着一尊庄严慈祥的千手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右下方有一井,名龙泉。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树龄超过1700年,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 寺内斋堂中挂有“慧灯永耀”匾。佛教中“慧灯”象征着智慧之光,佛法被视为能够照亮众生内心无明黑暗的智慧之灯。“永耀”表示这种智慧之光永不熄灭。寺庙里常常供奉智慧灯,象征着希望智慧的光芒能够持续不断地照耀,启发人们的善念,引导人们走向觉悟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方丈室静静地坐落在寺庙的一个小院中,既不张扬又有着独特的位置意义。方丈室是麓山寺主持修行和起居的重要场所,处处体现着佛教文化的内涵。周边环境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前两棵古松虬枝交错,状如关隘、拱门,又称“松关”。“六朝松”是岳麓山最为著名的古树名木,遗憾的是,其中一棵在乾隆年间被狂风摧折,左边较小的一株正是后人补栽上去的。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张九镒还为此事赋诗一首,表达了自己的叹惋之情。</p> <p class="ql-block"> 寺中墙上有寒山拾得问对壁文。寒山与拾得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僧,他们的对话“寒山问拾得”被广泛传颂,体现了佛教的智慧与处世之道。对话是一段富有哲理的交流,主要讲述了如何应对世间的诽谤、欺凌、侮辱、嘲笑、轻视、贱踏和欺骗。拾得的回答强调了忍耐、宽容和超脱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寺中禅堂内挂祖师达摩像并挂有《丛林要则二十条》。达摩祖师作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他的教诲和思想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丛林要则则是禅宗寺院中僧众日常生活的规则,旨在规范僧团的行为,促进修行者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 寺中的大雄宝殿正在修缮,从殿后可看到后殿供奉飘海观音。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之一,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气势宏伟。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佛像,庄重至极。大雄宝殿是僧人进行法事活动和信徒参拜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弥勒殿位于山门之后,供奉着弥勒佛像。弥勒殿左侧有钟楼,右侧为鼓楼,殿前古木参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树木苍翠,环</span>境清幽。石制的灯龛和雕像上布满青苔,被时光打磨的痕迹凸显。</p> <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山门为牌楼式,正中之上镌“古麓山寺”四字,门楼两侧镌著名的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准确地概括了麓山寺的历史地位。山门为东南亚印度建筑风格,门口有两只石象,门墙上镶嵌有精美浮雕。</p> <p class="ql-block"> 山门前照壁刻“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金色大字。照壁起到分隔神圣空间与世俗世界的作用,象征着从世俗生活到神圣空间的过渡,引导信徒们从喧嚣的世俗生活开始进入宁静的修行世界。</p> <p class="ql-block"> 山门侧有湖南省级文物保护石刻。1983年,麓山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长沙市佛教协会对麓山寺进行了多次修缮和维护,恢复了寺庙的原有风貌,包括山门、大殿等在内的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p> <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山门右侧不远处有一座“仰云亭”,为六角双檐石亭,亭顶用靑石雕凿而成,由八根方形石柱托起。该亭建于1931年,由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主持建造。是为了纪念1926年北伐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特别是那些在汨罗江战役中阵亡的将士。</p> <p class="ql-block"> 仰云亭旁有一岳麓印社,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专注于篆刻艺术的社会团体。印社以弘扬湖湘文化、推动篆刻艺术发展为己任,致力于篆刻艺术的创作、交流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行通过陡峭的阶梯来到了长沙会战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所旧址。位于爱晚亭后清风峡内一防空洞内,该指挥所建于1941年12月,由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设立,主要用于指挥长沙会战期间的军事行动。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爱晚亭后侧的清风泉。清风泉在清代就已声名远播,与麓山名泉白鹤泉齐名。中国第一位睁眼看世界的学者魏源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曾题联赞曰:“峡里青枫,云中白鹤;山间明月,岭上清风”。</p> <p class="ql-block"> 清风泉是长沙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井之一,被誉为“麓山第二芳润”“。泉水自地下岩层溢出,水质甘美清洌,澄澈清亮,是长沙市民和游客非常喜爱的饮用水来源。周围风景清幽,古枫紫翠,清风徐至,涤荡心扉。2008年,景区管理处在清风泉旁增建了仿古凉亭护井。</p>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再次观赏爱晚亭,刚到时这里游人满坪几无插足之地。看秋意正浓时的爱晚亭,那古朴的身姿,在枫叶的映衬下更显典雅,红色的亭角翘起,像是欲与天边的晚霞相拥。亭周围的枫叶层层叠叠,宛如天边的晚霞飘落人间,又似一团团火焰在跳动。每一片枫叶都像是被秋霜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脉络分明,叶尖微微卷曲,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除了红叶,秋天爱晚亭周围的景色也有着丰富的色彩层次。金黄的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散落在地上,为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而远处的蓝天则如同澄澈的宝石,将这片五彩斑斓的大地衬托得更加迷人</p> <p class="ql-block"> 爱晚亭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秋天这个季节,似乎更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历史底蕴。它像是历史的老人,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从建亭之初的意气风发,到历经风雨后的沉稳淡定,爱晚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爱晚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爱晚亭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它已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与故事,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诗赋予它的灵动诗意,到近现代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的光辉足迹,爱晚亭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文物保护工作在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内涵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走出了岳麓山的南大门,感觉像是从历史的长廊中穿行而出,仿佛要暂别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那清新的空气、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光影,都成为了心中珍贵的回忆。在这里,历史与自然交融,每一步都仿佛能踩到过往的足迹。岳麓山的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底蕴,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精神,将伴随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勇敢前行,去追寻更多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