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洞头岛(中篇)

甬上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b></p><p class="ql-block"> 紧邻“海一角”一侧,有一处建在岩石上的民居,号称“秀才居”。这是后三盘自卫商轮董事会主席陈澜的故居。房子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故居岩石下方一处小小的纪念设施引起了我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这处纪念设施明显是由民间所建,与宏大的纪念设施相比很不引人注目,它是1929年为纪念抗击海盗牺牲的台州黄岩人张振声而建。为温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它由一方碑池、一块石碑、四根石柱、一圈铁链、一块石刻及说明标牌组成。石碑为三角形,宽仅大约30多厘米,高也不过2.2米,我感觉称纪念“柱”更妥贴一点。上书“黄岩张君振聲纪念碑”碑文,由当年自卫商轮董事会主席、秀才居的主人陈澜所撰,清末民初留学日本的瑞安书法家项骏书写。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位于海一角邻近的“黄岩张君振聲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  来龙去脉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海盗出没,洞头渔村深受其害。1929年4月5日,多股海盗纠集准备洗劫洞头。地方派员到距离最近的玉环坎门报警求助,但水警队迟迟未来。</p><p class="ql-block"> 紧急关头,“利泰”客轮船老大张振声驾船,载10多名兵警出击海盗船。战斗中,张振声腿部中弹,血流不止。舵工们虽不敢再向前开,海盗也被打退趁机撤退逃跑。张振声在当晚因流血过多而牺牲。“百姓痛哀,董事会特立此碑纪念”。</p><p class="ql-block"> 洞头历来是海防重地,从南宋开始设立兵寨,到1952年1月洞头解放,800多年战火不断。洞头各地都建有各种民间自卫组织,军警民联防的传统由来已久。</p><p class="ql-block"> 从这处设施,能看出那个时代海防体系建设的大概状况,也反映出洞头人不忘来路、崇尚英雄、“知恩图报”的脾气秉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东岙村里的七夕古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b></p><p class="ql-block"> 洞头是个百岛区,岛上遍布小渔村。我以前对这些渔村的印象是,靠近海滩边上,家家门前倒扣一只木船,竹杆上边晾晒着渔网,人们大都住石头房,少见高楼大厦。有渔码头的岙口,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木帆船、机帆船。空气中笼罩着浓浓的渔粉腥味。此次上岛这种景况见不到了,代之而来的是繁华与富裕,雅致而有情调,历史与文化味十足。 </p><p class="ql-block"> 以“海一角”民宿所在的东岙村为例。这个渔村在洞头属中等水平。村党群服务中心在核心位置,门前的路不宽,沿街全是大大小小的小高层,店铺、民宿、酒店、餐馆遍布街巷,一派浓浓的海岛人间烟火气息。虽然台风将临,但小街熙熙攘攘人气很旺,个个精气神十足。空气新鲜毫无异味,负厘子爆棚。也许是“康妮”到来吹散了空中PM2·5飘浮物的缘故。看得出,岛上老百姓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p><p class="ql-block"> 乘着风雨暂停的空隙,先去仙叠岩和半屏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传说仙叠岩奇形怪状的巨石是神仙叠放的</b></p> <p class="ql-block">  传说仙叠岩景区内各种奇形怪状的巨石是神仙叠放的。这个景区我以前来过,只不过当时是无人管理的天然景区。印象中的仙叠岩,包括南炮台山、大沙岙海滨浴场等大小景点三十余处。海滩、礁石、巨岩浑然成一体,人称“海上盆景园”。过一座海上吊桥,戚继光雕像屹立海边。 </p><p class="ql-block"> 到了景区门口被告知,出于防台考虑,全岛除了望海楼外,其它景区己全部关闭。只能在入口远远望几眼。 </p><p class="ql-block"> 半屏山,是洞头本岛名头最响的。山成半片,直立千仞,刀削斧劈,犹如浮在海中的一张大屏幕,人称“神州海上第一屏”。</p><p class="ql-block"> 洞头民谣说,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传说中的这座山和台湾的半屏⼭原本是⼀座山,名叫南屏⼭。后被一条孽龙(或神龟)劈断,一半留此,一半飞往台湾。台湾高雄附近,确有一座半屏山。科学的说法是,此为大陆板块漂移形成的。 但也有人说,另一半是宁波石浦的半边山。</p><p class="ql-block"> 计划去的这地方也去不成了,好在站在“海一角”也能隔海远远望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余光中说,洞天福地,从此开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b></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前上岛,多在海防分队、各级人民武装部和先锋女子民兵连驻地来来去去,也去过岛上的马祖庙,还到南炮台山看过戚继光雕像,但始终没有见识过完整的洞头风情。那时望海楼景区尚未开发,所以没听说过洞头有这样一处胜景。故这次上岛一定要去看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到望海楼暂时还没关闭,遂驱车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 望海楼座落于洞头本岛西北方向的烟墩山,是公元434年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太守颜延之建来观海景的,距今己有1500多年的历史,号称“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虽然如今看到的楼是当代人重建的。但其众星拱月之势仍在。</p><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便见一座用泉州石雕成的颜太守塑像。颜太守左手拿书,右手捋胡,陶醉于周边海洋美景之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楼的颜太守很不简单。他是琅琊临沂人,南朝时的文坛领袖,陶源明的酒友。他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并称“颜谢”,还是“元嘉三大家”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冒雨与1500年前的颜太守合一张影</b></p> <p class="ql-block">  望海楼落成后,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登楼观海。公元825年,唐代诗人张又新任温州太守后,乘船寻楼并写《青岙山》一首,描绘了望海楼周围清澈深广的海水和翠绿的山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 </b></p><p class="ql-block"> 张又新是唐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出身文学世家。曾祖父张鷟人称“青钱学士”,父亲张荐官至工部侍郎。张又新本文在博学鸿词科、京兆地区考和礼部会试中获第一名,被称为“张三头”‌。他还善品茶,著有《煎茶水记》。景区主楼东侧,建有六角形的“泓澄亭”,亭名便取自张又新的望海楼诗。亭的二楼悬挂 “福祥钟”,为岛民和游客祈福,于是登楼敲了六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与杨文龙、陈素萍在望海楼前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望海楼主楼,由江西滕王阁第29次重修总建筑设计师陈星文先生主持设的。三、五层设有外围观景廊,楼顶部置4座小阁,呈众星拱月之势。如今是个展览馆,集中展示洞头岛独具的闽瓯风情、非遗项目和海洋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景区山门的匾额“百岛一望”,为韩美林先生书写。主楼内还有启功、沈鹏、李铎、朱关田等名家墨宝。</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还有一条全长1300米的白马古道,从望海楼通往小朴村。站在古道上的观景平台,壮观的五岛连桥、高楼耸立的洞头新城区以及密密匝匝的老城区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小朴村颜姓的始祖是孔子十二贤徒之首颜回,这个家族还出过书法家颜真卿、诗人颜延之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军委迟浩田副主席题:海霞军事主题公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b></p><p class="ql-block"> 洞头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很是丰厚,但如今主打的是“海霞”牌。</p><p class="ql-block"> 我在温州任职时,历经了陈宏峰、冯志礼、林东勇等几任县委书记,他们主打“海霞”牌的思路很明白,一任一任不改目标持续干。经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改变了落后面貌。如今“海霞”文化仍是洞头的优势所在,岛内随处可见与海霞有关的文旅设施,海霞文化味很浓。 </p><p class="ql-block"> 除了纪念馆外,我国第一座海防军事主题公园——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就坐落在北岙镇胜利岙岛。此岛原名“棺材岙岛”,1952年1月我军攻占洞头岛的最后一仗即为此地,因此改名胜利岙岛。</p><p class="ql-block"> 主题公园由“海霞影棚”、“射击演练”等八大专题组成,还陈列着退役的战机、火炮。与纪念馆、妈祖宫、洞头解放纪念碑、胜利桥等景观组成东沙景区。是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景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浙江省十大休闲避暑胜地和洞头红色旅游线路。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海霞村红色旅游图</b></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在洞头岛内,“海霞”已从一种象征变为一个品牌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与纪念馆一路之隔,是闻名中国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代表性人物首任连长汪月霞生长的村子,如今她的故居成为一处景观。岛内以“海霞”命名的机构、设施随处可见:海霞路、海霞青年营、海霞渡假酒店、海霞文化发展中心、海霞小沙岙海滩、军民友谊池、海霞中学、海霞厨娘、海霞书屋、海霞电影馆、海霞文化旅游公司、海霞电力女子服务队、海霞供电营业厅、海霞义务消防队、海霞妈妈义务服务队、海霞女子散文社等等遍布全岛。</p><p class="ql-block"> 定居杭州的原温州军分区副参谋长冀林,看了我发的现场图片后感叹说:大变样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十多年前去洞头马祖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