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冬时节,暖阳倾洒,我们走进珠海斗门区文化馆,宛如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寻之旅。这片“岛岛相望”的水乡,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韵味,每一缕微风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珠海市斗门区,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珠江出海口,这里河涌交错纵横,黄杨河、螺洲河、友谊河、天生河四条大河奔腾入海,勾勒出斗门“岛岛相望”的独特自然景观。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水乡文化,犹如岭南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依水而居,形成了特有的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斗门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孕育出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目前,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与装泥鱼习俗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乾务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横山鸭扎包、斗门赵氏家族祭礼则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着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了斗门锣鼓柜、斗门莲洲舞龙、斗门莲洲地色、白蕉客家竹板山歌、客家咸茶、醒狮、佛家拳、曲艺、上横黄沙蚬、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虎山金巢琵琶鸭、莲洲禾虫等项目;而沙田民歌、正旦晚煮菜茶、装风鳝、艾饼、锅边糍、虾米糍则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遗产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斗门的水乡文化天空。</p> <p class="ql-block">最值得一提的是斗门赵氏家族祭礼。它源于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斗门赵氏家族祭礼,从中原流传至珠海市斗门地区的大赤坎、南门以及新会、台山等地的宋皇族赵氏后裔聚居地已有700余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逢春秋冬三祭、家祭、婚庆祭,赵氏族人都会以这种仪式,或集中在祖祠,或分散在家族内祭祀先人。在清光绪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这一祭礼最为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祠堂春祭为例,春分日,祖祠正厅设置祭坛,点燃香火,摆放猪牛羊三牲及其它祭祀品和供品等。待到既定的吉时,司礼者恭迎德高望重的族老、有身份功名的人士、周边赵氏族人代表移步祖祠正堂,村中辈分较高的老者和执事者及部分村民随后入内。由于祠堂容纳人数有限,众多村民则在祠堂外参与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堂内,主祭者移步至先祖神位前,恭请总神主和诸神主到位,参神降神列席进食,而后依次进行初献、再献、三献。当中包括摆设好祭品,分年龄、辈分站位,上香、跪叩拱拜、跪读祭文、焚烧祭文、进献糕饼、果蔬祭品、焚烧宝帛及劝食等,随后接受祭肉,后辞神、纳主。祭祀礼告成后,鞭炮齐鸣并鸣放三响山炮,祖祠前众村民摇旗欢呼,鼓乐队高奏欢快的乐曲,众多身穿汉服的男女青年翩翩起舞,场面热烈,尽显皇族气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斗门赵氏家族的春秋冬三祭、家祭及婚庆祭的仪式,代代相传至今,通过这种祭祖仪式大大增强了赵氏族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使赵氏族人儒家礼教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和光大。这种祭礼仪式,在当地众多族群中可谓独树一帜。斗门大赤坎、南门赵氏族人一直沿袭着这一习俗,他们牢记儒家倡导的孝祖之礼和宋太祖赵匡胤“族无亲疏”、“不恃富而轻贫,不恃贵而轻贱”的大训,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促进社会和谐、祈盼国泰民安。当今,这一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祭礼仪式在社会上仍然有着较广泛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在斗门区的水乡文化中,水上婚嫁、装泥鱼、乾务飘色、斗门莲洲舞龙、斗门莲洲地色、斗门锣鼓柜、白蕉客家竹板山歌、醒狮等项目,不仅在珠海市和斗门区每年一度的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中大放异彩,还被选为文化交流项目,前往香港、澳门、佛山等地参与各类表演活动,赢得了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满怀期待,愿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为世人带来更多惊喜!</p> <p class="ql-block">点击进入欣赏小视频作品《走进斗门区文化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