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去趟海南吧(一)

秋阳杲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济南的冬天,雪花纷飞,寒冷干燥,万物凋零;海南的冬天,阳光明媚,清凉舒爽,郁郁葱葱。当我们穿着臃肿的冬装,在数九严寒的济南冻的瑟瑟发抖时,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身着轻薄的衣衫,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在温暖舒适的沙滩悠闲的散步。这个冬天,让我们去趟海南吧,没有夏天的燥热,也没有刺骨的寒冷,这个季节来海南游玩是最舒服的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元旦过后,我们来到风光旖旎的热带岛屿—海南岛。我们从海口出发,沿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西线一路向南,经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到达海南岛的最南端三亚。然后沿环岛路的东线折返北行,过陵水、万宁、琼海、文昌,再回到海口,结束我们的海南环岛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南岛的西线城镇密集度低,开发较晚,目前仍保存着许多具有古朴原貌风情的村居,坐落于澄迈县老城镇的石“石矍”(音què)村便是其中一个。村中椰树高大挺拔,饮马湖碧波荡漾,村民院落沿着小湖依势排列,连成一体。村里的老人们喜欢坐在湖边聊天纳凉,孩子们则在椰林树丛中嬉戏打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不多,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宗祠更是少之又少。石石矍村始建于唐,相传为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首领冯宝、冼夫人的直嫡后代迁居海南时创建,是海南冯氏先祖渡琼后最早的居住地,所以又被称为“冯氏海南第一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榔姐妹塔,又名双塔,位于澄迈县美亭乡美榔村东南面,系元代古塔,是海南岛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据《正德琼台志》载,元代人陈道叙有二女,长女出嫁,次女出家为尼,他为了纪念二女而建此塔。双塔的建筑材料采用琼北火山地区的玄武岩,经过八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双塔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损害,主体建筑却没有倒塌毁坏,实属国内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海南是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但在古代,海南是一个荒蛮之地,是被贬官员的四大流放地之一。据记载:北宋绍圣四年(1097)4月17日,苏东坡自惠州再贬儋州,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他4月19日离开惠州,6月11日登陆海南,7月2日到儋州。 当时官员贬谪海南岛是很重的处罚,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发配海南者九死一生。先生当时已62岁,被贬海南岛,朝廷制度规定不能住官舍,不准食官粮,不许签署公文,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离开惠州时,先生已抱定不可能生还北归的心态,对长子苏迈交待了后事,带着棺材,在幼子苏过的陪伴下渡过琼州海峡前往儋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东坡父子抵达儋州之初,为州官张中所敬重,住官房,嘱官粮。此事被人向朝廷告发,张中即被撤职查办。苏东坡父子被逐出驿馆后,没有住宿的地方,处境窘迫。幸好儋州百姓怜悯父子俩,合力帮助他在桄榔林中修建茅堂三间,苏东坡乐观地将其命名为桄榔庵。桄榔庵原址上建筑曾多次坍塌,也多次重扩建。现存遗址范围约1500平方米,是儋州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2月,东坡桄榔庵纪念馆落成开放,成为游客领略东坡文化的全新“打卡地”。这座东坡“新居”,距离桄榔庵原址约100米,风雅大气的宋代建筑格调,飞檐翘角、灰瓦白墙、朱红色的柱子立于其间,古色古香。馆内陈列着有关苏东坡的历史文物,再现其父子居住儋州时的实际状况,寄托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永久缅怀和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苏东坡一贬再贬官宦生涯中三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儋州与苏东坡相关的最重要的文物古迹是位于中和镇的东坡书院。东坡书院核心建筑是载酒堂,它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是苏东坡居儋期间讲学会友的场所。在这里他以文会友,举南荒文化盛事,自编教材,传授教业,开海南教育之风,他的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遇赦返回中原,不任实职可择地退养。六月苏轼自海南渡海,这首诗就是在渡海途中所作。他说被流放在这南荒之地,九死一生,他都没有任何恨意,这番渡海的游历,他看到了这壮阔的奇景,是冠绝生平的!既抒发表达了苏轼豁达的心态,也是对海南岛绝美风光的高度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儋州,继续我们的行程,乘车到达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千年古村落白查村。白查村位于东方市江边乡,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黎族“船型屋”古村落。一座座低矮的船屋,掩映在椰林树丛中,这些房子全部用当地特有的茅草覆盖屋顶,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漂浮在山谷之上的船帆。现在,这里已成为黎族追寻祖先生存印记和游客体验黎族文化传承的首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查村被誉为“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相传,黎族的祖先当年从大陆沿海乘舟登上海南岛时,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将木船反翻过来居住。黎族的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于是仿造着船型,建造船型茅草屋。如今,这里已人去屋空,村民在2008年整体搬迁新居,只剩下这些船屋默默的守候,迎接着来自四方的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村落中漫步,远远望去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走近一看却是三棵树,此树名曰“连心树”。相传多年前,黎苗汉三位老人在这里种下了三种果树,分别荔枝树、芒果树和菠萝蜜树,三棵小树一天天长大长高,枝叶包容,根也渐渐的融为一体。形象的蕴意着“手牵手,心连心,黎苗汉,一家亲”的美好愿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