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行】十里秦淮,金陵一梦

金光大道

<p class="ql-block"> 昵称:金光大道</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7949486</p> <p class="ql-block">  上学时,老师曾要求我们背诵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而知道了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  工作后,也曾要求学生背诵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埋下了向往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今天,走上东水关人行桥,跟着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循着古人的足迹,细细品味千年秦淮的风雨。</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流到这里一分为二,一股顺城墙外流,成为护城河;一股穿关入城,是为“十里秦淮”。河口岸边有一“放船亭”,是游船游览的起始处。</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一起在此登船夜游秦淮河,后他们分别写了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此,众多文艺爱好者慕名而来,探寻先生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秦淮水亭旁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吴敬梓由于在江南贡院屡试不第,他励精图治,在此写出了金陵百态的《儒林外史》。</p> <p class="ql-block">  河道在不远处的桃叶渡弯折,尽头就是古桃叶渡。相传,<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献之常常在渡口迎送</span>小妾“桃叶”,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p> <p class="ql-block">  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桃叶临渡”遂成千古佳胜和久传不衰的风流佳话,吸引着众多游人在此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临河长廊,来燕路口正对着“古秦淮”牌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牌坊上“古秦淮”三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span>它见证了南京的沧桑岁月,诉说着六朝金粉的繁华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街上,聆听古都南京的脉搏,仿佛感受到那些儒林士子与红颜女子的往事风华,让人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恍惚中一抬头,一座三层的阁楼映入眼帘——“江南贡院”。这是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古人的朗朗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分为“南院”和“北院”。“南院”是江苏举子会试的考场,“北院”是安徽举子会试的考场。原址已毁,现建成“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场景复原及会试考生试卷、皇榜等相关实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进士们的摇篮,《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风流才子唐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一千多年来,科举考试共产生了700多名状元、十一万进士和百万举人。</p> <p class="ql-block">  为了金榜题名,学子们“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只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贡院里的魁星殿,曾寄托着多少学子的无限希望。</p> <p class="ql-block">  登上魁星阁,夫子庙核心风光带一览无遗。漫步其中,你会被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所吸引。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等,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为我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的所在地。前为孔庙,后为学宫,庙学合一。从六朝到明清时期的夫子庙,更是许多世家大族聚居的地方,故有“六朝金粉地”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在夫子庙棂星门前有一座牌坊,为“天下文枢”,牌坊后为古秦淮,古秦淮岸边墙壁上有两条金龙戏珠雕塑,名曰“大照壁”。大照壁,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高大雄伟,全长110米,高10米,是中国照壁之最,有“天下第一壁”之称。</p> <p class="ql-block">  与我国各地的孔庙不同的是,夫子庙大照壁是以秦淮河的自然流水为泮池,是我国唯一一座以天然活水为泮池的孔庙。远远的看去,照壁与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格外的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大照壁旁的石桥为“文德桥”,据悉,文德桥最初时为木桥,后坍塌改建为石桥。站在石桥上,天下文枢、大照壁、画舫、粉墙黛瓦的建筑皆一一映入眼帘,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文德桥,因李白而闻名,当地流传着李白跳河捞月的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得李白也在采石矶跳江捉月后骑鲸升天。究竟在哪没有考证,但月因李白而更加诗意。</span></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冬月15日夜,站在桥中央俯视,能看到河水中左右各映半边月亮,这就是“文德桥上半边月”,可与西湖“三潭印月”媲美。</p> <p class="ql-block">  南京民间自古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一说。因文以载德、厚德载物的儒家正统与纸醉金迷、粉艳之地的“秦淮商女”仅隔秦淮河,连着两岸的正是文德桥。学子如若走过文德桥,踏足粉艳之地,便不能算作君子了。</p> <p class="ql-block">  于是,临河的青楼绣馆都建有“码头”泊船,便有了文人骚客们乘夜色借口赏月作诗坐画舫过河……</p> <p class="ql-block">  与文德桥相邻的朱雀桥、乌衣巷,因一首脍炙人口、千古传咏的怀古名篇《乌衣巷》而闻名于世。走进乌衣巷,两旁的建筑全是白色的墙壁,配以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顶、门窗檐楣,颇有古巷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据说,因为王谢两家的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巷子因此得名乌衣巷。也有一说,当时戍守石头城的军士都穿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p> <p class="ql-block">  而李香君故居被淹没在钞库街一片仿古民居内,一点也不起眼,是唯一保存到现在的青楼。临河有一小门,便于文人雅士来与之幽会。</p> <p class="ql-block">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八艳”名妓之一,她虽是歌妓,只卖艺不卖身。在乱世动荡的年代,因身份特殊,一生可谓风光无限,又命运多舛,与侯方域的故事被写成戏曲《桃花扇》,让后人传诵。</p> <p class="ql-block">  越过长乐路,来到箍桶巷,街道中心竖立着“老门东”牌坊,这是老门东标志性建筑,牌坊上的楹联“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古大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南京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老门东街区有7条老街巷以“非”字形布局,左右两边有6条窄巷。是最具南京老城南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多业态融合的开放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里商铺的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各式美食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窄窄的街巷,两侧古朴的民居建筑,青石板路、木窗、青砖等元素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p> <p class="ql-block">  在老门东边营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隐藏着一间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粉墙黛瓦、马头墙的老宅。这座老宅从江西婺源县整体搬迁而来,每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其实,它是一家名为骏惠书屋的书店</span>。</p> <p class="ql-block">  书店古朴典雅,还提供咖啡售卖,买上一杯咖啡,坐在二楼沿街的休息座位上,望着路边小巷的人来人往,翻阅手头的书籍,品尝一口香浓的咖啡,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舒适。</p> <p class="ql-block">  走出老门东,就是中华门城堡。回望“十里秦淮河,六朝金粉地”,在这里,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艳女名妓轮番登场,演奏出一曲曲跌宕起伏风花雪月的千年古韵。</p> <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天步行全程才明白,十里秦淮之美,自古而今,并不会因为岁月流逝、时代更迭而改变。那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烟笼寒水,桨声灯影,月满秦淮,街巷阡陌,小桥流水,寻常人家……凡至此地,无论贩夫走卒还是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倾倒。</p><p class="ql-block"> 2025.01.18初稿</p> <p class="ql-block">花絮一</p><p class="ql-block"> 来到乌衣巷口已是下午,太阳逐渐向西移动,巷内墙上,映出颀长倒影。巷口一侧的墙壁上镶嵌着毛主席亲笔手书刘禹锡的诗作《乌衣巷》全文的石碑。轻读诗文,眺望秦淮河,还好,刘禹锡诗中的朱雀桥还在,情怀亦在。虽然野草花已经凋零,那洁白的墙壁,微微上翘的灰色瓦檐,似乎在像我们诉说着乌衣巷曾经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花絮二</p><p class="ql-block"> 每到会试,举子们从各地来到金陵,他们手提肩挑,带着材米油盐,褥被衣服等进入考场。每个考生都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一待就是几天几夜。饿了自己做饭,晚上休息时,把桌子支撑起来当床。真的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p> <p class="ql-block">花絮三</p><p class="ql-block"> 伴着“六朝金粉”的是“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她们分别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故又称“金陵八艳”。红颜自古多薄命,但千古秦淮中,仍然流淌着她们的风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