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在汉族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来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习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祭灶王: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扫尘土: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剪窗花: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洗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婚嫁: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送行饺子迎风面”之意。 在北京,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