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记》惠州市

李树棠

<p class="ql-block">美篇646篇</p> <p class="ql-block">一、惠州市概况</p> <p class="ql-block">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珠江三角洲东北、东江中下游地区。北依九连山,南临南海。因传说中仙人乘木鹅翩然而至而别名“鹅城”。</p><p class="ql-block"> 惠州曾名循州,隋朝设立循州总管府,历经300多年后,至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改置祯州。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称惠州,“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有“岭南名郡”之誉。</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被贬谪到惠州,寓惠两年多,创作了大量诗文,办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惠州因东坡的到来而闻名遐迩,苏轼谪居期间,遍游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在惠共创作100多首诗词,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流芳千古的名句,至今仍为南方荔枝北上最好的宣传。</p><p class="ql-block"> 苏轼自成一家的饮食文化,也对惠州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亲自酿造的“罗浮春”酒、汲江煎茶的心得乃至首创的“盘游饭”(煲仔饭)、“谷董羹”(惠州火锅)、东坡扣肉等菜谱,都已成为惠州文化的组成部分。众多苏轼遗迹中,保存最好的是朝云墓、东坡井、东西两桥和苏堤。</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迁到惠州有400余年历史。惠州客家人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惠州美食有三件宝:东江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惠州是客属地区华侨最多的城市,全球约有数百万的惠州华侨。</p><p class="ql-block"> 近代惠州著名人物有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近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叶挺,以及马来西亚传奇人物、开发吉隆坡的先驱叶亚来等。</p> <p class="ql-block">二、苏轼生平</p> <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文、词、赋都有很高的成就,一生著述甚多。</p><p class="ql-block"> 嘉祐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与弟苏辙一起岀川赴京(即开封)应举,次年与弟同榜进士及第,不仅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而且也得到当朝皇帝宋仁宗的称赞,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注:《宋史》载】。不幸的是,不到一个月,其母程夫人病逝,兄弟二人,归乡守孝三年。</p><p class="ql-block"> 嘉祐六年(1061),步入仕途,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刚满一任,其父苏洵病死京师,轼扶丧归里,丁父忧后,于熙宁二年(1069)还朝,此时正值王安石执政为相,安石平素恶其议论异已,仅给了他一个告院判官的官职。</p><p class="ql-block"> 过了两年,王安石的新法得到神宗的支持,并迅速向全国推行,苏轼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又激怒了王安石,自感难以见容于新派,遂请求外放,到杭州任通判。此后又徙知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了约十年地方官。</p><p class="ql-block"> 这时,王安石已经两次罢相,彻底退出朝廷。苏轼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外放,安石罢相后,他不但未得丝毫重用,一场更大的灾难反而落到自已头上。</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虽已罢相,但新近派还在掌权,苏轼性格豪迈,不拘小节,兴之所至,纵笔添“刺”,讽刺、不满、控苦,是常有之事。这给了对手机会,苏轼刚到任湖州,就遭到李定、舒亶、王圭,包括沈括等人的围攻,他们从其诗文中找茬口,罗织罪状,弹劾,将其投进监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月的折磨,幸赖曹太皇太后【注:仁宗皇后,神宗祖母】亲自向神宗求情,苏轼才幸免一死,责贬黄州。</p><p class="ql-block"> 在被贬黄州的四年中,生活拮据,只得在城东的一片坡地,躬耕东坡,改善生活,也从此自号“东坡居士”。</p><p class="ql-block"> 苏轼因文招祸,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轮贬谪生涯。巨大的挫折并没有改变苏轼豪爽的性格,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黄州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词二赋”。</p><p class="ql-block"> 元丰七年(1084),改贬汝州,北上途中,苏轼上书自言饥寒,常州有薄田,乞居常州。诏准,遂过金陵,顺路会见了与他政见不合,但私交尚可的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到常州不久,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去世,年少的哲宗即位【注:哲宗赵煦,十岁即位,年号“元祐”,但他寿短,二十五岁去世】。</p><p class="ql-block"> 哲宗年幼,高太后【注:英宗皇后,神宗之母,哲宗祖母】听政,她一直站在反变法派的一边,这次以“母改子政”的形式改变神宗的政策。启用旧党司马光执政,他憎恨新法,新法之推行者,均遭排斥,一律启用旧党,史称“元祐更化”。 </p><p class="ql-block"> 苏轼也接到诏令,刚徙知登州【注:今山东蓬莱】没有几天,便又被召回京,任礼部郎中,不久,迁起居舍人【职责为记录皇帝的言行,为史书《起居注》备资料】、中书舍人【地位更高,但须文学出众且有资历声望的人才。职责是起草诏令,例兼知制诰】。</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虽重病在身,但依仗高太后的全力支持,一年多,竟把新法全部废除。司马光对苏轼很欣赏,关系好,还为苏洵写了墓志,但苏轼不同意司马光的作法,力言不可尽废,应兼用所长,不同意废免役法,由此引起旧党对他的猜疑。不久司马光病逝。</p><p class="ql-block"> 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兼任侍读【注:侍读是皇帝的老师,职责就是教皇帝读书论学。】转年又晋升,权知礼部贡举。</p><p class="ql-block"> 可马光死后,旧党发生分化,苏轼遭到忌恨,在朝中因屡遭群小攻击,请外任龙图阁学土,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了杭州,近三年,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杭州市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宋史》载】,足见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元祐六年(1091),苏轼又被召还朝,在翰林院数月,又以受谗请外,仍以龙图阁学士知颖州。次年,徙知扬州。</p><p class="ql-block"> 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时局又发生变化。哲宗不滿旧党专权,乃复行新法,改年号“绍圣”【绍述神宗新法之意】,以新党章惇为相。</p><p class="ql-block"> 章惇为相,对旧党之报复毫不留情,其性质已不是新法旧法之争,而是一种纯党派斗争,欲对司马光掘墓劈棺,哲宗不许,就毁碑,夺谥。且尽复新法,大肆迫害元祐旧臣。</p><p class="ql-block"> 这时苏轼正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院侍读两学士,知制诰。他已感到形势对他不利,又请求外放,以两学士出知定州。</p> <p class="ql-block">  苏轼外放并未躲过一场灾难,绍圣元年(1094),御史言苏轼所作诰词,多有“讥谤先朝”之处,以此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一月之内三次贬职。</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轼的第二次被贬发配外地,在寓惠的两年八个月里,创作诗文587篇。他带头捐资在西湖旁筑桥修堤,“惠州西湖”因其诗作而得名,正如清代诗人所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p><p class="ql-block"> 惠州当地民众爱戴东坡,他曾赋诗:“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苏轼的政敌章惇读到这首诗后,认为苏轼在贬谪生活中过于安逸,于是再次将他贬到了海南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p><p class="ql-block"> 绍圣四年,苏轼此时已经六十二岁了,他只得只身携幼子苏过,浮海南渡,垂老投荒,北归无望,真正是“海南万里真我乡”了。</p><p class="ql-block"> 元符三年(1101)正月,哲宗病故,其弟宋徽宗即位。即位后,宽赦元祐旧臣,苏轼遂奉诏内迁,与长子苏迈相期于广州。</p><p class="ql-block"> 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苏轼过大庾岭,四月经庐山,在真州与米芾相会,五月至金陵,闻朝内又有排挤元祐旧臣迹象,遂决计定居常州,六月病倒在由金陵去常州的船上,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不幸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后葬于汝州郏城县【注: 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其弟苏辙也葬此,再加上其父苏洵的衣冠冢,史称“三苏坟”,近年来,也成为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三、苏轼家事</p> <p class="ql-block">  苏轼有二妻一妾:王弗、王闰之和侍妾王氏朝云。有三子:迈、迨、过和朝云所生遁,不幸不满一岁夭折,</p><p class="ql-block"> ①前妻王弗:、王弗,小苏轼三岁,四川眉州青神县人,其父王方乡贡进士,也是大族之家。王弗自幼读书,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十六岁出嫁,门当户对。</p><p class="ql-block"> 王弗才貌双全,对才华横溢的苏轼十分崇拜。婚后孝事公婆,陪夫读书,十分恩爱。结婚未满一年,轼进京应试。次年,程夫人去世,归里守母丧。</p><p class="ql-block"> 嘉祐四年(1059),母丧期满,“三苏”出蜀赴京,王弗与妯娌史氏同舟随行。从此,夫妻再未离别过,可惜六年后她就去世了。 </p><p class="ql-block"> 王弗精明干练,明白事理。苏轼性格坦率,喜交朋友,但他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一些烦琐细事,都要由她来照料,便成了助手和参谋。苏轼好客,家中常常高朋满座,王弗总是在屏风后听他们对话,散席后,她就建议哪些朋友可交或疏远,苏轼非常佩服妻子的眼光和见识。 </p><p class="ql-block"> 王弗二十一岁时生了长子苏迈。治平二年(1065),不幸,王弗病逝,享年二十七岁,俗话说,少怕丧妻,老怕丧子,苏轼悲痛万分,将妻停殡于汴京城西。</p><p class="ql-block"> 不满一年,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兄弟护送父丧还乡,并谨从父言,把王弗的灵柩也运回眉山,安葬在程夫人墓侧的小山冈上,并栽上松树。</p><p class="ql-block"> 苏轼以饱含哀伤与深情的文笔,写下了《亡妻王氏墓志铭》,突出了三点:①“谨肃”(即谨慎恭肃)②“敏而静”(敏指聪明,静指娴静)③“有识”。在不长的文字中有许多生动细节,委婉动人,读后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  神宗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之夜,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市)任太守的苏轼梦见王弗,醒后作了这首真挚深沉、动人心弦的悼亡诗《江城子》记梦。王弗逝世整十年,苏轼时年四十岁。</p><p class="ql-block"> 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全词运用白描手法,层层推进,悼伤之情步步加深,体现了苏轼对妻子永不能忘的深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上片写梦前伤悼、怀念。二人隔着生死的界限,都是茫然无知了。转瞬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压制,心情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蝗灾严重,生活困苦,政务繁忙。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是永远不能忘怀的。</p><p class="ql-block"> 下片前五句写梦中还乡,相逢时喜悲之情景。结尾三句,写梦醒后的冥想。料得年年最使人肝肠寸断的情景,便是那明月辉映下清凉的遍植松树的小山冈(指墓地)。</p><p class="ql-block"> 古今的悼亡诗词中佳作无数,在文学史上,写得最好的有潘安、元稹、贺铸、游陆的悼亡诗,而苏轼确另具特色,“记梦”,可以确认,这“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通过梦境回忆二人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她的无尽思念。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成为千古绝唱,《悼亡词》也是经典佳作。</p> <p class="ql-block">②续妻王闰之 :</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第二位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轼小十二岁,出生于耕读之家,王闰之知书达理,对农桑之事也不陌生。</p><p class="ql-block"> 王闰之二十一岁时被续娶,至四十六岁病逝,与苏轼生活了二十五年。苏轼浮沉宦海,历尽坎坷,王闰之始终与夫君荣显共享,患难同当,是他的贤内助,把全家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得苏轼始终有一个安定与温馨的家。</p><p class="ql-block"> 王闰之二十三岁,生子苏迨,隔两年,又得子苏过。他对王弗生的长子,视同己出,故苏轼尤对她的“贤”,表以钦敬。他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对她的褒扬主要有两点:①是职守妇道,“母仪甚敦”②是得失若一,随遇而安。小叔苏辙在《祭亡嫂王氏文》中,亦偑服嫂嫂安乐忧患无动于心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王闰之任劳任怨,安于贫俭,在苏轼流放黄州的四年中,她量入为出,使全家免于饥寒。王闰之敬佩且理解丈夫,她知苏轼虽不善饮酒,却喜与友对酌,就千万百计储酒,在最需要时拿出,给他惊喜。如苏轼第二次月夜游赤壁时,关键时刻提供好酒,供丈夫招待客人,否则就不会创作出佳作《后赤壁赋》。</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家里耕牛害了重病,奄奄一息,这是开荒种地的关键,苏轼急得手足无措。她仔细察看,说是害了</p><p class="ql-block">“豆斑疮”,于是煮了一大锅青蒿粥,果然就把牛给治好了。</p><p class="ql-block"> 贤内助的逝去,对年已五十八岁的苏轼,是重大的打击。五年以后的上元节之夜,他在海南梦见王闰之,也作诗怀念亡妻:</p><p class="ql-block">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p><p class="ql-block">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四年,长子苏迈来京师把她的灵柩迁往汝州,与苏轼合葬,她也是唯一与苏轼“死则同穴”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③ 王 朝 云</p><p class="ql-block"> 王朝云(1062一1096),字子霞,吳郡钱塘(今杭州市余杭区)人,苏轼侍妾。王朝云早年家境清寒,父母早亡,自幼沦落歌舞班中,成为西湖歌女。她天生丽质,聪明灵慧,能歌善舞,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熙宁七年(1074年),12岁时被苏轼夫妇收为侍女,18岁时被纳为妾室。21岁在黄州为苏轼生下第四子,名遁,但半岁早夭,从此再无生育。绍圣元年(1094),跟隨苏轼谪居惠州。</p><p class="ql-block"> 绍圣年(1096),因染时疫卒于惠州,时年三十四岁,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僧人为悼念这位虔诚的信徒,安葬不久,在墓前建了个亭子。苏轼命名为“六如亭”,撰写的楹联是 :不合时谊,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p><p class="ql-block"> 后人依据“六如”之意,又镌下两联语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p><p class="ql-block"> 王朝云的地位不能与王闰之相比,但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比她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她以其艺术气质,对佛教的兴趣,对细腻感情的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侍苏轼二十三年。成为他的患难之伴侣,红颜之知已。</p><p class="ql-block"> 苏轼写朝云的文字最多,有《西江月 - 梅花》《雨中花慢》《悼朝云》等,寄托对朝云的深情和哀思。在《朝云墓志铭》中以“敏而好义”“忠儆若一”总括朝云之德。</p> <p class="ql-block">四、元妙观</p> <p class="ql-block">  惠州“元妙古观”,始建于盛唐开元十九年(731),初名朝元观。扩建于唐天宝七年(748),改为开元观。北宋祥符九年(1016),敕名天庆观。明嘉靖敕赠元妙观,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九十余年,是我国南传道教最著名的道观之一。1982年列入全国 22间著名道教古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元妙古观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惠州西湖”北畔。苏东坡谪居惠州时,与观内道士常有往来,饮酒赋诗,题“丰湖(今西湖)福地”。</p><p class="ql-block"> 建观以来,几经磨难。清光绪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玄裔钟至章住持讲授《龙门正宗规范》道法,道风大振,道侣多达百人。观历数朝,积存文物殊多。遗憾失于日冠沦陷惠州之时。现存康熙惠州府王瑛主刻《紫清阁白真人不立像说》碑石,飞来石笋一座,上刻“蓬莱”二字。</p><p class="ql-block"> 1982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元妙古观在有关主管部门支持下,在王诚廉方丈带领下,召回道人,联系十方善信,在香港青松观大力支持下,重修殿宇,恢复正常宗教活动。元妙古观秉承“齐同慈爱,济世利人”的道教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 “元妙古观”,自改革开放以来,屡次重修,殿宇巍峨,规格宏伟,香火鼎盛,声名远播,享誉中外。</p> <p class="ql-block">五、丰湖书院</p> <p class="ql-block">  “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之畔,西湖旧称丰湖,书院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丰湖书院始建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是惠州书院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南宋建院伊始,即跻身广东四大书院之列。成为岭南地区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中心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丰湖书院以传承儒学,培养人才为已任,名师高徒辈出。清朝中叶,丰湖书院得以恢复重建,官府为其营建校舍、聘请名师、筹集学资、招取生员、收藏图书,书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瓜瓞延绵。丰湖书院历经七百余年,记录了惠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是解读岭南书院历史的一个完整样本。</p><p class="ql-block"> 2013年,完成复建开放,存有清代宋湘撰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游客在此可追寻古时文人学者遗风,品味岭南园林轻松惬意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六、准提寺</p> <p class="ql-block">  “准提寺”,位于“惠州西湖”的西岸,始建于明代,气势宏伟。因供奉“准提菩萨”,又称“准提阁”。曾是东江乃至岭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禅林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的历史文化中,观音菩萨有许多化身形态,而“准提菩萨”也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她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出现,关注着六道中的众生,特别是天道和人道的众生。</p><p class="ql-block"> 准提菩萨在佛教中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菩萨。她不仅护持佛法,保佑众生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还能满足众生的各种愿望,使他们免受灾难和痛苦的侵害。</p><p class="ql-block"> 准提阁依山傍湖,环境幽静,登高望远,“江峰远近横”,“水满六桥低”。因登顶极目,可俯瞰全湖,尽览西湖风貌,名曰“准提远眺”,为“惠州西湖”十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阁内原有玉佛及十八罗汉等精美的塑像现已不存。现园林部门收回准提阁旧址,计划重建殿阁,塑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绿化园林,恢复“准提高阁倚斜阳,俯瞰全湖万顷凉。不觉神游到灵隐,对湖观日上韬光”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寺院建筑是1999年在原址上复建的。如今已成为“惠州西湖景区”中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寺内为游人免费提供的“素食面”,也成为“准提寺”佛教文化特色之一,深受众多信众和游人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七、惠州西湖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惠州市市区内,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约 21 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 3 平方公里多,以素雅天成和幽深曲折的山水为特征,以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为底蕴,以观光览胜、休闲健身、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是中国最美的城市生态湖泊之一;是具有浓郁岭南山水园林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 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西湖景区”水域面积约 1 .51 平方公里。这里山水秀邃、幽深素雅;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风萦绕、钟灵毓秀;亭台楼阁、名胜古迹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素有“苎萝西子”、“岭南明珠”之美誉,主要景观为“六湖九桥十八景”【注 :六湖为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红花湖】。例如,津门“水上公园”,也可称为“天津西湖”。</p><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自东晋形成发展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历代人文荟萃,以苏东坡等为代表的众多文人墨客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至惠州,他时常游览西湖,并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山水的诗篇。《江月五首》是最早咏西湖的诗作,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 ,描绘标志性景点“泗洲塔”,月夜倒影在微波湖水中的景象。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这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苏轼带头捐资筑桥修堤,后人为纪念苏轼将堤坝取名为“苏堤”。爱妾王朝云去世,葬在惠州大圣塔(今泗洲塔)下,并筑“六如亭”纪念她。如今,这里成为“惠州西湖”著名的景点“东坡园”。</p><p class="ql-block"> 苏轼寓惠两年多,创作了大量诗文,使得“惠州西湖”得以扬名。正如清代诗人江逢辰的“一自坡公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诗句,概括出惠州人的文化自伩,那是苏轼留给这座城市的千年荣光,他也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史载“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说“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其实西湖何只三十六,只要湖泊位于城中的西部,都可命名为“西湖”。</p><p class="ql-block"> “西湖”在中国的出名,都是因为,苏轼通判杭州时,创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著名诗篇所致。</p><p class="ql-block">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p><p class="ql-block">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创造性地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湖山的阴晴就好比美女西施淡妆或艳妆那样,都非常漂亮,这使西湖的美一下子就鲜活起来,“杭州西湖”也因此获得了“西子湖”的美称。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所有的西湖,唯有杭州的可称为“西子湖”,是“专指”,其他都不可。</p><p class="ql-block"> 苏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杭州”的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赋予了“杭州西湖”鲜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中国“四大西湖”,公认的是①杭州西湖②惠州西湖③颖州(今安徽阜阳市)西湖④扬州(瘦)西湖。</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苏轼与“四大西湖”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他在治理和美化这些西湖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和惠州西湖,可从略,先说说“扬州(瘦)西湖”。因为它的湖面瘦长,宛如一条细长的翡翠镶嵌在扬州的城西。苏轼多次到访扬州瘦西湖。元祐七年,任知州,尽管时间短,但也为扬州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对瘦西湖也进行了治理和美化。</p><p class="ql-block"> 元祐六年(1091),苏轼任颖州知州,曾对西湖进行了疏浚,并建有苏堤和苏碑,遍植垂柳和花卉。他写下了“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的诗句,表达了对颖州西湖的喜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恩师欧阳修,晚年归隐颖州,苏轼常去探望。欧阳修年青时也曾任颖州知州,他被美景所吸引,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诗词,如《采桑子》词,写了十首,其中每一首的第一句都有“西湖好”三个字,这里的“西湖”二字,都是指的“颖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1、芳华洲</p> <p class="ql-block">  “芳华洲”,位于平湖北,面积约 2 万平方米。宋朝时建有庭院,当时就有“逍遥堂”,苏东坡居惠时常在此寻幽访友、饮酒垂钓,写下“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洲上梨树、乌桕等树,绿叶转黄变红,艳丽如霞,灿烂如花,故名“芳华秋艳”为惠州西湖“十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芳华洲南北向各有小桥与陆地相连。北面为迎仙桥,连接元妙观。南面桥接点翠洲,桥贴湖面,长约200米,混凝土结构,护栏高、宽各一尺。有诗云:“偃龙贴水卧如桥,寻觅逍遥客尽朝。秋月芳华红叶醉,已知道长尽相邀。”</p> <p class="ql-block">2、枇杷洲</p> <p class="ql-block">  “枇杷洲”,位于惠州西湖东南部的一个美丽的小岛,島上绿意盎然,四季花香。洲上种植着大量的枇杷树,春季枇杷花开,洁白的花朵如同雪花般点缀在绿叶之间。而到了秋季,成熟的枇杷果实挂满枝头,金黄诱人。</p><p class="ql-block"> 洲上还建有“枇杷亭”、“观枇杷轩”等建筑,供游人休憩和欣赏美景,可以远眺西湖的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也可选择在岛上的茶馆或咖啡厅,品尝当地特色饮品。</p><p class="ql-block"> 每年枇杷成熟季节,枇杷洲都会举办枇杷文化节,游客可以品尝新鲜的枇杷果,观赏文艺表演,参与互动游戏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3、点翠洲</p> <p class="ql-block">  “点翠洲”紧临枇杷洲,是平湖中最大的一个洲渚,在宋代已有名,惠州太守陈偁首先在这里筑孤屿亭。明代嘉靖年间以洲名改为“点翠亭”,后几经兴废。1913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惠州“马鞍之役”的死难烈士,改建为留丹亭(又称烈士亭)。</p><p class="ql-block"> 这里湖光四溢、香风萦绕、红墙碧瓦、古树苍翠,明代才女孔少娥赞曰:</p><p class="ql-block"> 西湖西子两相俦,</p><p class="ql-block"> 湖面偏宜点翠洲。</p><p class="ql-block"> 一段芳华描不就,</p><p class="ql-block"> 月湾宛转似眉头。</p><p class="ql-block"> 故有“留丹点翠”之说,这也是惠州西湖“十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在亭榭增辉,绿树成荫,向南还有九曲回桥相渡,直至孤山,风景更加幽静宜人。</p> <p class="ql-block">4、九曲桥</p> <p class="ql-block">  惠州九曲桥,最初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全长约300米。其名字来源于其曲折的形状,共有九个弯曲,每个弯曲的角度大小不一。</p><p class="ql-block"> 桥面由花岗岩和草白玉构成,桥下为放生池,桥体雕刻精美,构思巧妙。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侧面有石桌石凳,可供游人品茶、对弈、休憩。</p> <p class="ql-block">5、孤山</p> <p class="ql-block">6、泗洲塔</p> <p class="ql-block">  “泗洲塔”,是惠州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中宗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重建于明代,为楼阁式八角形七层砖塔。</p><p class="ql-block"> 塔高 37米,平面呈八边形,底座占地 64平方米。塔内一二层各有六个佛龛,为方便游客登高揽胜,内装有木梯,盘旋而上,直达七层塔楼。</p><p class="ql-block"> 宋代苏轼谪居惠州时,称此塔为“大圣塔”,又称“玉塔”。暮色晚霞中的泗洲塔,塔影摇曳,余辉逐波,大文豪苏东坡为此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千古绝句,故称“玉塔微澜”,这也是惠州西湖“十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泗洲塔是惠州西湖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塔形制,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 【 附 】泗洲塔的由来: 据传唐高宗661年,西域名僧“僧伽”大师来中国,到泗洲临淮县【今江苏境内,原有泗洲城,清代时沉入洪泽湖】建起了普照王寺,传经布道。</p><p class="ql-block"> 他道行高深,名声远播,虽不是佛祖而受到佛一样的礼遇。708年,“僧伽”应召入长安,710年圆寂,享年八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皇帝唐中宗为其敬漆肉身,送回泗洲临淮起塔供养,奉其为“泗洲大圣”。于是,全国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都称为“泗洲塔”。</p> <p class="ql-block">7、东坡纪念馆西湖分馆</p> <p class="ql-block">8、东坡园</p> <p class="ql-block">【 造 福 塑 像】 说 明:</p><p class="ql-block"> “造福群塑”讲述苏东坡在惠期间体民恤苦,为民造福的 5 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①捐犀带、建堤桥,解决两城交通②绘制秧马图,引进和推广省时省力的插秧技术③指导建造水碓、水磨等水力研磨技术④开垦小圃五味药园,解决当地缺医少药问题⑤请准改税赋为“钱米两便”,纠正米贱伤农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东坡惠州品荔】 说 明:</p><p class="ql-block"> “东坡惠州品荔群塑”,刻画出东坡喜欢荔枝、和蔼亲民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寓惠期间颇为喜欢岭南佳果荔枝,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9、六如亭</p> <p class="ql-block">10、王朝云墓</p> <p class="ql-block">11、鸟岛</p> <p class="ql-block">12、东公堤</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法家袁瑞华赞美张铸崑游天下。</p>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张铸崑</p><p class="ql-block">校对赵元勲</p><p class="ql-block">甲辰年十二月廿三,小年快乐!</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