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成与衡阳湘剧的辉煌篇章

清清白水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寒冷冬夜,邻居马叔叔带着我,踏入了灯火通明的衡阳市湘剧院剧场,一同观赏了那场震撼人心的湘剧《杨家将之十二寡妇征西》。 剧场内,氛围温馨而庄重,每位观众都手捧一杯热腾腾的茶,那是剧院特意准备的,座位后排巧妙地伸出一个个带孔的小台面,专为放置茶杯而设计,这份细腻入微的服务,让人在寒冷的冬夜里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正当我们沉浸其中时,邻居曾奶奶神色匆匆地走进剧场,打断了这份沉浸,她低声告诉马叔叔,家中即将迎来新生命,需要他即刻归家。那晚,我初次领略了湘剧的独特魅力,虽然时光如梭,那夜降生的婴儿也已步入了花甲之年,但那场戏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栩栩如生。 由于家离湘剧院不远,我常常利用闲暇时光,前往那里游玩观赏。湘剧院内的每一幕都令我流连忘返,尤其是那张《醉打山门》中演员金鸡独立的剧照,它生动地捕捉了演员在台上的风采,那份力量与平衡的美感,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进入90年代,我有幸结识了一位湘剧团的周姓琴师。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我提及了自己与湘剧的深厚渊源以及那张难忘的剧照。周老师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缓缓向我透露了那张剧照背后隐藏的动人故事,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对湘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衡阳湘剧,作为湖南地方戏曲的瑰宝,盛行于湘南东部,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至今已逾六百年。(所以说,衡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一点不为过)它的起源充满了传奇色彩,有两种说法广为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它是由一位苏籍官员带来的戏班所创立;另一种说法则指出,它是由江西客商邀来的戏班传入衡阳。这两种说法都有确凿的历史文献作为佐证,使得衡阳湘剧的历史渊源更加扑朔迷离。 同治、光绪年间,衡阳湘剧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剧目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北杂剧、弋阳腔、青阳腔等多种南北路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衡阳湘剧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抗战时期,田汉在长沙组织了战时歌剧训练班,并组建了湘剧抗敌宣传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衡阳湘剧艺术家们不畏艰难险阻,用他们的艺术为抗日救亡运动呐喊助威。然而,多位湘剧名家也在战火中不幸遇难,为衡阳湘剧的历史留下了沉重的篇章。尽管如此,衡阳湘剧因长期在长沙演出,视野开阔,艺术交流频繁,使得其表演艺术革新领先。加之长沙文化人的关注与推动,湘剧艺术得以精进,涌现出了众多经典折子戏。 早期衡阳湘剧以班社命名,如“老天源班”、“老吉祥班”等,这些班社在湘南地区享有盛誉。后来,随着弹腔剧目的兴盛,衡阳湘剧又被称为“衡阳汉班”。抗战时期,“衡阳湘剧”之名始现,并在1949年后正式定名。 1953年,衡阳市湘剧团正式成立,《醉打山门》剧组更是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慰问演出,连演百余场,深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喜爱与欢迎。然而,好景不长,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几乎将剧团付之一炬,加之人们文娱消费观念变化的冲击,湘剧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周老师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仍感伤不已,他感叹湘剧的坎坷命运与艺术家的艰辛付出。 70、80年代是衡阳湘剧的黄金时代。那时,司前街口的工农兵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观众热情高涨,一票难求。湘剧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尽情挥洒才华,为观众带来了无数难忘的瞬间。<br>然而,进入90年代后,随着影视、流行歌舞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兴起,湘剧市场逐渐萧条。尽管如此,衡阳湘剧的辉煌依旧闪耀在人们的记忆中,谭保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谭保成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湘剧艺术而奋斗(1924.5.30~1999.11.7),1988年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他7岁学艺,20岁便名震湘南。1952年10月在北京首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他凭借《醉打山门》中的鲁智深一角荣获一等演员奖,其表演风格独特,令前苏联艺术家都为之赞叹。此后,他又多次获奖,三度夺魁,成为了湖南湘剧界的传奇人物。他的表演艺术不仅令名家惊叹不已,更吸引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大师的关注与赞誉。他们纷纷邀请谭保成到家中交流技艺,共同探讨戏曲艺术的真谛,被首都文艺界传为佳话。 2006年,衡阳湘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和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衡阳湘剧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谭保成等湘剧艺术家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自1949年以来,衡阳湘剧人才辈出。除了全国一等奖获得者谭保成外,还有湖南省演员一等奖获得者谭松月等众多优秀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为衡阳湘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iv>(下图为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衡阳湘剧团青年演员刘娜表演截图)</div> <p class="ql-block">衡阳湘剧源于昆曲却植根于湘南大地。衡阳湘剧——直达昆曲——高雅文化与地域文化浑然一体结合完美的雅俗共赏之戏剧文化之杰作,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可视为不可多见的唯一特例。何谓“衡阳湘剧”?何为衡阳湘剧团?其实,她与湖南的“湘剧”没有任何渊源,现在的称谓只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符号而已,要说最准确的称谓或定位应为“中国昆曲”——湖南省昆曲剧院(或称“湘昆剧院”!)昆曲是甚?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兰花”。数百年来衡阳湘剧在戏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影响深远而广泛。谭保成、谭贵昌等艺术家更是衡阳湘剧谭派艺术的奠基人他们创造性地发展了武打戏、花脸戏、丑行戏等表演形式丰富了湘剧的内涵并拓展了昆曲的表演艺术。</p> 面对湘剧的复兴之路周老师感慨万千:“湘剧的复兴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相信湘剧一定能在舞台上重新绽放它的魅力。”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