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文庙、秀山、古镇一日游

巍巍群山(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通海文庙</p><p class="ql-block">通海文庙,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城南隅、坐落于秀山之麓,南北向。为中轴线分幢迭起单体组合式古建筑群。文庙由红墙(长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节孝祠、大城门、乡贤、名宦祠、东庑、西庑、大城殿、钟鼓楼、崇圣祠、尊经阁组成,总占地1.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通海文庙,始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重修通海庙学记碑》载),于明万历年间迁建于后址,后存建筑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特别文明坊(建于雍正十一年)气势壮伟雄强。从整体看通海文庙,给人以殿阁层层迭起,庄严肃穆之感。</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在通海庙学中曾经培养出朱嶟(礼部尚书),公孙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书法家阚祯兆等。通海文庙于</p><p class="ql-block">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通海文庙经明、清两代扩建,主体建筑布局依地势高低顺序排列在纵向中轴线上,东西廊庑以对称格局配于正殿两侧,总体布局为四进三大院落。1731年(清雍正九年)按当时文庙的规制统一布局扩建。清乾隆初期,通海绅士赵城等主持扩修文庙,其修建的文庙大成殿宏伟高大,整个文庙建筑群较规范,照壁宽大,泮池明月,两廊对称,廊庑衔接;斗拱别致,琉璃瓦顶,门窗镂空雕刻,油饰庄重;院内古柏年深色古,虬枝婆娑,枝叶繁盛,使文庙更显儒学之神圣。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文庙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是1953—1958年间破坏程度最大,直至2005年,被完全拆毁的文庙古建筑物仍有8个。后存的东庑和西庑也由原来的九开间改为七开间。文庙范围内建盖了许多现代建筑。文庙原有的围墙、道路和特有的庭院绿化已不复存在,整个文庙只有少部分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风格、风貌。</p> <p class="ql-block">孔子弦诵雕像</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p class="ql-block">大成门的“大成”二字源于《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意指孔子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学说达到了顶峰。</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殿宇,宫殿式建筑。基座高于月台0.9米,由五级台阶登攀,台阶中部有丹墀。大成殿面阔五间22.5米,进深三间13. 3米,高14米,单檐歇山,抬梁式木构架,琉璃花脊,琉璃覆顶。全殿用柱28棵,柱下是灯笼式和古镜式石柱础。檐下四叠斗拱装饰,斗拱分布密集,斗小拱大,体形规整。殿面檩枋装饰镂空彩绘照面枋,各种花鸟图案绚丽多彩。殿前月台宽敞清朗,青砖铺面,白石灰石镶砌行道。大殿东西两侧建有鼓楼和钟楼,两楼各为二层,亭阁式,有宝顶,翘角如翼,玲珑别致。</p> <p class="ql-block">圣诲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迹馆</p><p class="ql-block">文庙“圣迹馆”,是记述孔子生平的殿堂。明万历20年(公元1529年),朝廷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曲阜孔庙的“圣迹殿”,多方收集前代画本中各种孔子画像,镌刻成120幅《圣迹图》,成为后世各地文庙不可或缺的规制内容,这120幅“圣迹图”表现了孔子作为儒学创立者,史上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极其智慧、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孔子坐像</p> <p class="ql-block">贤儒堂</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p><p class="ql-block">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后,地基高于大成殿2米余,分为两级石台基,祠殿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接近正方形。祠东西两面建有配殿,配殿低于正殿,靠正殿山墙建。正殿和配殿均为歇山顶,殿面雕刻绘画精美。</p> <p class="ql-block">秀山公园</p><p class="ql-block">通海秀山公园,位于 云南玉溪市通海县城南隅 ,是玉溪地区重要风景区之一。秀山历史文化公园,在明朝时曾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苍山共称云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誉。有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万寿宫、斗天阁、涌金寺、白龙寺等古建筑群。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秀山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p><p class="ql-block">普济寺,原名三元宫,始建于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原为道教宫宇,因宫内原塑有天、地、水三官,故称“三元宫”。</p><p class="ql-block">天、地、水三官的诞辰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即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下元节。通海民间每逢“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有“送老祖公”(将金银锡箔、冥衣放在包中,烧给逝去的先人)的习俗。“十月间”,即农历十月十五前后,通海民间亦有上坟扫墓的习俗,俗称“上冬坟”。明万历年间,三元宫破败倒塌,南京户部司务邑人陈其力重修。1970年1月5日凌晨,通海发生7.8级大地震,三元宫损坏严重。1983年,三元宫得到修复扩建。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普光寺</p><p class="ql-block">普光寺,位于云南通海市秀山山腰,为通海秀山的第二古寺,始建于五代时期,扩建于大理国(公元1249年)。</p><p class="ql-block">普光寺,寺内供奉神僧李畔富,传说李畔富到通海为僧,因见通海湖水浸淫田地,百姓稼穑艰难,他开凿落水洞,让湖水降落,湖四周出现良田万顷,百姓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纪念畔富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登瀛桥</p><p class="ql-block">通海登瀛桥,位于云南省通海县秀山,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桥 。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廊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而著称。登瀛桥不仅连接了秀山的东、西两岸,保持了山势的完整和谐,而且以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屋檐设计,成为秀山上的一道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登瀛桥的建造寓意着人们希望通过这座桥登上仙山,寻仙访道。桥的两侧设有长凳木栏,供游人休息。站在桥上,可以远眺小城的风貌,屋舍栉比,街巷纵横,杞麓湖碧波荡漾。此外,登瀛桥还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和故事。</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登瀛桥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但每次都得到了修复。1950年代,对旧木桥进行了修整,铺设了桑木板通道,以便汽车通行。1959年,木桥被改建为钢筋水泥桥,桥长60米,宽15米,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如今,登瀛桥不仅是通海县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游客参观的热门景点。它见证了通海县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p><p class="ql-block">通海玉皇阁,位于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街道秀山公园内 ,是一组创始于明初、扩建于明末,又经清代与近代多次改建的宗教建筑群。它不仅是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p><p class="ql-block">玉皇阁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坐南朝北,利用高差地势,建有层层基台,形成了6级台地和4进院落,整体布局俨然宫禁严整的天庭。该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古代宗教建筑的精湛技艺,还融合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玉皇阁曾因祈雨灵验而备受推崇。每逢大旱之年,当地居民便会在此长跪祈雨,其灵验程度可见一斑。此外,玉皇阁的建筑风格独特,塔式结构象征着18层天,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如今,通海玉皇阁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代宗教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感受到通海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白龙寺</p><p class="ql-block">通海白龙寺,坐落于 玉溪市通海县秀山街道秀山公园内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据明代成化年间创建,白龙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清幽的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p> <p class="ql-block">涌金寺</p><p class="ql-block">涌金寺,俗称大顶寺,始建于宋代嘉熙年间,即公元1237至1240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寺庙因掘地得金而得名。在明清时期,涌金寺曾是滇中地区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的佛教寺院,僧侣人数可达百余人。</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p><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位于秀山半山腰的清凉台内,含千峰万壑之楼、蓬莱阁和海云楼,占地面积:346.8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设在海云楼内,位于秀山清凉台西侧,为二层小楼,经过精心准备,秀山公园清凉台海云楼“朱德旧居”恢复完成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 朱德委员长1909年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受命率部到建水一带驻防和剿匪,1915年应通海、河西籍谭兆福、范石生等老同学邀请到通海,对通海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作了深入的了解,对辛亥革命以来的战争和滇南剿匪斗争的策略作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滇南剿匪斗争的二十六字口诀,成为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开展军事斗争的初始理论,这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创新。</p><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8日,朱德委员长视察祖国南疆,莅临通海,视察了通海杞麓湖之后,考察了通海的手工业,游览了秀山之麓的万寿宫,欣赏了通海剑兰和各种花桩盆景和馆藏字画,在往建水途中写下了《访通海县》一诗。</p> <p class="ql-block">朱德卧室</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p> <p class="ql-block">通海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通海红色印文化体验文化馆</p><p class="ql-block">通海红色印文化体验馆成立于2022年1月30日,这里展示的红色印文化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文化艺术工作者及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印章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其意义在于深挖红色印文化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确保展示内容精准、体验活动丰富的同时,能够以此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让红色历史记忆激发各族群众‘团结就是力量’的共鸣,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通海古城</p><p class="ql-block">通海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是一座具有 600多年历史记忆的古城 。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整座县城依山面湖而建,座南朝北,城池中规中矩。通海古城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有着独特的街巷形态,是滇中“一颗印”式民居建筑的集中体现地之一。古城中完整保存着“一颗印”建筑风格的明清古居200余所,整体风貌保持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通海古城人文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多彩,2004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并享有“秀甲南滇”之美誉。古城的格局清晰可辨,街巷布局走向、空间尺度基本保存历史面貌,与云南四大名山之秀山、九大高原湖泊之杞麓湖相互呼应,形成了“山城湖”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和秀丽风景。</p><p class="ql-block">通海古城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这里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如秀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件。通海县还荣膺“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此外,通海古城还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城镇,历史上曾是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通海古城依然保留着那份宁静与古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和古城留给我们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通海盛开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通海,宛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在大地上。它在阳光下闪烁,仿佛拥有一颗璀璨的心,每一波翻滚的浪花都诉说着不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025.01.22制作于玉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