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寄乡思

董一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年已至,年味渐浓,新春的序曲愈发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在北方,此日为小年,家家户户充满欢乐;南方的小年则是腊月二十四,虽日期有别,但人们对新年以及美好生活的憧憬却毫无二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年的钟声敲响,仿佛在宣告龙年即将落幕,蛇年即将来临。不管是城市的街道,还是乡村的田野,处处都弥漫着迎接新年的喜悦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小年有一个重要的习俗——祭灶。这一习俗将南北方紧密相连,成为共同的文化传承。传说中,灶王爷掌管着一家的祸福。到了小年,人们便会精心准备祭灶仪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祭灶时,常见的祭品当属麦芽糖。麦芽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心愿。人们将麦芽糖放置在灶台上,期望灶王爷品尝后能多讲好话。因为灶王爷在这一天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过去一年的情况。大家都希望灶王爷嘴甜些,多讲述家中的好事,从而为新的一年带来更多福气。清代有诗云:“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生动地描绘了祭灶的场景,让人深切感受到人们对祭灶的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切期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存在,盛大而隆重。它宛如一场全民的庆典,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与情感。而小年,则是这场庆典的前奏。小年一到,如同吹响了迎春的号角,人们纷纷开始为新年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大家忙着“扫房子”。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打扫,而是彻底的辞旧迎新之举。从屋顶的瓦片到墙角的灰尘,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老人们常说,扫去旧尘就是扫走晦气和烦恼,为新年腾出空间,以迎接福气的到来。孩子们跟在大人身旁帮忙,递抹布、拿扫帚,屋里回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市上人头攒动,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商品琳琅满目。红春联、福字、糖果、玩具应有尽有。人们在集市中穿梭,手提大包小包,脸上洋溢着笑容。这边大爷仔细挑选春联,那边孩子围在糖人摊前,馋得直流口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发店里也是顾客盈门。大家都想在新年换个新发型,师傅手中的剪刀舞动,剪出一个个满意的发型。人们对着镜子微笑,仿佛看到了新的一年里充满活力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厨房里香气四溢,人们忙着制作美食,储备佳肴。饺子、年糕、炸丸子等传统美食纷纷登场。饺子形似元宝,年糕谐音“年高”。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制作一边聊天,屋子里充满温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外的游子被小年触动了心弦,归家的心情愈发急切。他们收拾好心情,抛开疲惫与委屈,只留下对家的深深思念和期待。整理好行囊,装满礼物,踏上归途。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永远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壶觞迎小岁,灯火候仙坛。”这句诗描绘了迎接小年的景象:人们手持酒杯庆祝,灯火照亮仙坛的每一个角落,满是对生活的向往。迎接小年,迎接新年,是全民的欢乐时刻,是对团圆幸福的不懈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欢欢喜喜地过年,让笑声传遍每一个角落,让温暖与幸福充盈每一个家庭。我们在浓郁的年味中,传承文化,珍惜家人的相聚,迎接蛇年的到来,期盼新的一年一切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