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学校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表现,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校园环境成为了一个充满浪漫和历史气息的地方。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厦大园区里有多个楼群,嘉庚楼群是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建筑群不仅展现了嘉庚建筑的独特风格,还承载着厦门大学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庚三号楼“颂恩楼”,是厦门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由泰国著名校友丁政曾、蔡悦诗夫妇捐资建造,因此得名“颂恩楼”。嘉庚楼群延续了“一主四从”的建设风格,以颂恩楼为主体,呈弧线形展开,像敞开怀抱的胸膛,在校园中心沿南北方向成线性展开,由嘉庚一号至嘉庚五号的五座大楼组成,东向正面略呈弧形,面向中心广场,前方是开阔的芙蓉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庚楼群的设计者是陈嘉庚,建造始于20世纪90年代,旨在优化校园总体布局,形成校园核心区。主楼采用红瓦坡顶、重檐错落的设计,是校园的视觉中心,可以远眺五老峰、万石山等景观。其它四座从楼通过廊道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校区中心的芙蓉湖是整个校区规划的点睛之笔,得名于李光前先生的家乡福建南安芙蓉乡,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周边建筑也随之被命名为芙蓉楼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光前是新马地区著名的华人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一生热衷公益,为中国和新马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陈嘉庚的女婿,也是陈嘉庚之后东南亚地区最为杰出的华侨领袖之一。作为厦门大学的主要捐助者之一,李光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和支持,在厦门大学留下了24栋校舍和操场等处,奠定了今天厦门大学的规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南楼群建于1951年至1954年,是陈嘉庚先生倾注心血最多的建筑杰作之一,旨在展示中国的大学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南楼群主楼是建南大礼堂,它有着宏伟独特的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是厦门著名建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南大礼堂建于1951年至1954年,由陈嘉庚先生亲自参与设计和督建,李光前先生捐资而成。大礼堂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琉璃瓦屋顶、花岗岩基座、中央入口采用爱奥尼柱式(古希腊女性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南大礼堂是厦门大学最大的礼堂,能容纳4000-4500人,是厦大重要的活动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南建筑群还包括成义楼、南安楼、南光楼和成智楼,五幢建筑弧形排列,面向大海,环绕美丽的上弦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弦场是厦门大学主体育场,是一个半椭圆形的大运动场,利用建南楼群与运动场之间的落差,因地制宜地砌成可容纳两万人的大看台。由于运动场与看台都呈弧形,恰似上弦月,故称之为“上弦场”。上弦场是厦大最美的一个体育场,也曾经是甲午时期的水师练兵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南楼群的命名多与李光前有关,取意于李光前祖籍福建南安及其子女的名字。主楼楼名“建南”不仅取意于李光前祖籍福建南安,而且与集美学校的福南大会堂相呼应,寓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鲁迅的纪念像。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除教学外,还撰写了17万多字的著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厦门大学芙蓉隧道西起厦大校区芙蓉园学生食堂,沿途穿越狮山,东至厦大学生公寓门口,全长1.1公里,净宽8米,净高4.5米,主要供行人及非机动车辆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芙蓉隧道开通不到20年,两边墙壁上布满了学生们的涂鸦作品,内容涉及建筑、动漫、游戏、公益等众多领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长廊,为校园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美学村由集美大学、中学、小学以及鳌园、陈嘉庚纪念馆等景点组成,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有丰富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遗迹的闽南侨乡。进入集美学村首先看见的就是龙舟池和池边壮观的集美中学。集美学村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倾资创办,它不仅是各类学校及文化机构的总称,更是一个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侨乡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美中学建筑宏伟,依山傍海,景色秀丽,被誉为“中国最美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美中学东校门。集美中学是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学校最初名为“集美师范学校”,随后在1920年7月定名为“福建省私立集美学校”。集美中学培养了大量杰出的人才,包括多名两院院士,著名作家白刃,著名导演黄健中,著名书画家黄永玉,著名实业家李尚大等知名人士。学校被誉为“中国名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美学村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还拥有多种文化设施,如福南大会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龙舟池和航海俱乐部等。这些设施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使得集美学村成为了一个集教育、文化和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嘉庚认为,龙舟赛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了举办龙舟赛,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在海滩上筑堤围垦形成外、中、内三池,外池俗称“龙舟池”。龙舟池周围建有式样各异的亭子,池畔四周还有数座仿古建筑的琉璃瓦顶楼台、廊庑和亭榭,具有强烈的闽南特色。1953年,陈嘉庚亲自督造龙舟10艘,组织村民和师生进行正规训练和划船技术。他还大力改革爬龙舟赛制,筹建起我国第一个龙首竞技赛专用人工池——集美龙舟池,亲自组织了7届龙舟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薰楼是集美中学内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于1957年6月,由主楼和两侧的附楼组成,呈现出独特的V字形结构。南薰楼的主楼是一座15层高的西式建筑,屋顶设计为中式方亭,塔楼顶部刻有“集美”两字,象征着城市的繁荣与和谐。两侧的附楼形似展翅的双翼,展现出一种凌云腾飞的力量感。南薰楼的“南薰”取自《诗经》中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充分展现了陈嘉庚先生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人生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薰楼的建筑特色之一是“穿西装、戴斗笠”,表现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熏楼的屋顶设计类似于中国古代农民戴的斗笠,尖尖的形状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楼体的主体部分则采用了西洋式的建筑风格,方方正正,象征着西方先进科学的应用。这种设计被称为“厌压式建筑”,寓意着在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做到中西合璧、博古通今。南薰楼的第十三层墙面上有一个大圆洞,原本计划放置大时钟,体现了陈嘉庚先生的创新精神。南薰楼不仅是集美学村的重要地标,也是嘉庚建筑的代表之一。2006年,南薰楼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美鳌园景区包含陈嘉庚先生故居、陈嘉庚纪念馆、归来堂、归来园、嘉庚公园和鳌园。 之所以被称为鳌园,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和形状特征。鳌园从空中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半岛。鳌园原为一座小岛,形状似龟,岛上有一座妈祖庙,故亦称鳌头宫。因其三面临海,潮水退时可见一条沙堤与陆地相连,很像一只大海龟将头伸入海中,故名鳌头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鳌园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墓三部分组成。鍪园大门是一座庙宇型的建筑,门口有一对圆雕石狮,门窗边缘及墙的边缘都嵌着有装饰性图案的青石浮雕,体现了与园内建筑相统一的艺术风格。鳌园大门两边刻着一副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 园居宁与世相忘”,表达了鳌园主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廊是鳌园的主要入口,长达50米的中式风格走廊,四面通透,镶嵌着58幅青石镂雕的历史人物故事,每一块青石上都刻有名人书法,艺术价值极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边浮雕墙的题材有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中国古代历史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鳌园的早期规划中,陈嘉庚并没有想过要在这里为自己建造墓园。1955年,一位参与了整园建设的工匠林江淮认真地向陈嘉庚先生建议:根据中国传统地理方位观,面向大海的这块大石头上非常适合做“风水”(墓地)。陈嘉庚被说动了,既然决心终老故乡,那么身后事也干脆由自己操办,免得百年之后麻烦他人。因此鳌园中增加了陈嘉庚墓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美解放纪念碑矗立于鳌园中心位置。纪念碑高28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过28年前赴后继的奋斗,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碑身正面是鎏金的毛泽东手书“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草书大字,这是毛泽东少有的几个为地方解放亲笔题词的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碑的南面,有一道影壁与陈嘉庚陵墓隔开。影壁呈八字形,长大约为30米,宽约7米,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影壁的两面嵌满了石雕,名人联语穿插其间。影壁的正面似围似抱地呵护着陵墓,壁前立着两只石狮、两只独角兽,壁的上方横书“鳌园”二字,正中竖刻“博物观”三字。“博物观”两旁是陈先生亲自撰写的短联:“真大观勿嫌小岛,有旧植乃展新型”。影壁中部石雕的两旁是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所赠长联:“发挥无比无穷之力量以改造旧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来建设新国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陈嘉庚墓竣工。一年后陈嘉庚先生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8月20日下午4时灵柩被送入鳌园墓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嘉庚先生的陵墓坐北朝南,龟寿形墓表由13块水磨石镶成,光可鉴人。墓碑为白色水磨花岗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归来堂前的陈嘉庚全身铜像,身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嘉庚先生早在1950年就计划建造归来堂,希望海外亲人能回来居住。然而,由于校舍建设未完成,他决定暂时不动工。陈嘉庚先生逝世后,集美校委会拨出专款兴建归来堂,并在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落成。归来堂的设计融合了闽南建筑风格和南洋元素,建筑平面呈回字型,中间是一座带献殿的华丽大殿,两侧及前部是一圈护厝及厢房,可供归来的游子居住。这种将宗祠和居所合一的建筑形式是嘉庚风格的一种创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嘉庚先生故居始建于1918年,总面积近700平方米,是嘉庚先生及其胞弟陈敬贤回国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1939年4月,日军飞机轰炸集美,陈嘉庚先生私人住宅全部被毁,仅余空壳。1950年,陈嘉庚回到集美定居,他坚持“先公后私”,直至集美学校校舍修葺完成后,才于1958年修复个人住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氏宗祠始建于1343年,这里是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也是他家族的聚居地。1950年,陈嘉庚先生亲自出资重修了这座宗祠,使其焕发新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氏宗祠不仅是陈嘉庚家族的荣耀象征,也是大社居民举行祭祀、庆典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陈嘉庚先生在1913年回到家乡,在大社陈氏宗祠创办了乡立集美两等小学,开启了现代教育的篇章。随后几年,集美大社陆续兴办了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学校,形成了著名的集美学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美大社陈氏宗祠不仅是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和家族的象征,也是他创办现代教育事业的起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嶝岛,离金门最近处不足2公里,是嶝岛群岛中的最大的一个岛屿,也是厦门最大的卫星岛,位于厦门东部海面,面积约13平方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嶝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至民国初期,历经多次行政归属变更。过去,这些小岛主要通过水道与外界联系。1949年后,随着海堤和大嶝大桥的修建,大嶝岛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岛上保留有几处国民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闽南特色与现代风格,还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嶝岛历史上一直是金门的一个乡。1913年,大嶝、小嶝和金门岛统一划为金门县。1949年后,虽然两岸分离,但大嶝仍署金门县大嶝乡,直到1971年才划归同安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攻打金门,大嶝岛的居民积极协助国民军队抵抗日军,捐献门板、石料等物资支持抗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7年10月26日,金门岛被日军占领,金门县长带着县政府人员转移驻扎大嶝,历任9任县长,直到抗战结束才搬回金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嶝岛的这些民国建筑是当年抗日的重要史迹,也展示了建筑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等艺术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中唯一姓氏的郑姓大祠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村中遇到来大嶝岛交流演出的台湾小朋友,主动和我们打招呼,显示出不同教育方式所形成的自由、开朗、大方和自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厦门前往龙岩的途中,打卡1)古田会议旧址、2)培田古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连成培田古村是一个拥有800余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培田村始建于南宋,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被誉为“民间故宫”和“辉煌客家庄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题字。培田村的村民都姓吴,没有外姓。据载,吴姓先祖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至今已历30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村首见“恩荣”大牌坊,为清朝光绪皇帝赐给身边护卫吴拔祯(1857 -1927年)。 吴因护驾有功,光绪特许他回乡后,可兴建“都阃府”一座,跨街“恩荣”牌坊一座。如今,这座牌坊还屹立在村口,而都阃府已毁于大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始建于明初的文武庙,上祀文圣孔子,下祀武帝关公,侧殿安“五谷仙”农神。因文武合祀,故称“文武庙”,体现客家人崇文尚武的理念和尊师重德的优良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继述堂也称大夫第,堂前的广场被称外雨坪,坪边原有月塘和围墙,現已毀。門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帶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继述堂門楼上這幅“三台拱瑞”的匾額,指地处山川环绕的祥瑞之地,已经挂了整整160多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继述堂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科学运用梁柱式框架结构,历经地震仍坚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继述堂融合了北方庭院、徽派建筑、江浙园林、客家土楼等多种建筑文化,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雕刻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物典故。三合土夯筑的地面历经数百年依旧严实坚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夫第自1828年始建,历十一年建成,占地7200平方米,为四进厅梁柱式框架结构,共十八厅二十四井一百零八间房。房主吴昌同父子诰封“奉直大夫”、”昭武大夫”,故又称“大夫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廳之後、圍牆之前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栽有花卉盆景,與前廳的喧鬧形成一個明顯的反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继述堂是培田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培田古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九厅十八井”布局却远大于“九厅十八井”而闻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下角的图片可见历史上的继述堂规模之宏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22px;">培田村的村落中心是一條約2000米長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幾座宗祠,街東有三十幾座民居和驛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米古街最盛時有商鋪37間,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曲折的古街與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錯落的民居建築连为一体,中部的三叉路口因转角优美,遂成培田一大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0, 0, 0);">千米古街西侧即靠山一側並列着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岩公祠等二十一座百年古祠。衡公祠与久公祠紧挨着,抬头看天只见飞檐飞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衡公祠的建造工艺精湛,没有使用一枚钉子,完全是用构架式立起来的。其门楼飞檐翘角,三山斗拱结构,堂内有栩栩如生的漆画,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衡公祠是裔孙为先祖吴衡三而建,后裔中有多人下南洋经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久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为了奉祀先父吴昌启(久亭公)而建。其建筑风格也是门楼飞檐翘角,采用三山斗拱结构,设有石件外栏内槛。祠堂内部雕梁画栋,窗牖镂雕木刻,石柱刻楹联,木壁绘精美漆画,整体富丽堂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久公祠入口是双门槛,双门槛的布局使得进入祠堂需要经过两道门槛,不仅体现了对先祖的尊敬,也体现了祠堂作为祭祀场所的庄严和神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衍庆堂”内外两道门,这是内门。“衍庆堂”是培田吳家總宗祠,建於明正統年間,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扩建,距今600余年。“衍庆堂”,源自《易经》,寓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衍庆堂的大门不正对大堂,而是开在宅第的东南方,走过内门才能看到戏台、中厅及上厅。这种大门结构与北京四合院相似,厅堂院内可容纳几百人进行拜祖和餐饮活动。中厅外两侧设有妇女、儿童看戏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0, 0, 0);">正对中厅的衍庆堂戏台,这里是培田村民祭祖的重要活動場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衍庆堂历经多次修缮,上世纪八十年代再次维修。堂内现存有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的“蛟腾凤起”牌匾和光绪年间的进士金匾残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厅粉壁上拓有朱熹所书的“忠孝廉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祠堂仕官录列举了一些在仕途上有显著成就的吴氏族人,如吴拔祯、继述堂的吴昌同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拔祯是清光绪年间的武举人,官至四品,是培田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人。他在家族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吴拔祯的成就和地位使得培田吴氏家族在当地乃至更广泛的地域内都享有盛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拔祯的祖屋进士第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民宅,大门为三合门,寓意“天时、地利、人和”。门厅后的庭院精致雅洁,颇具文人雅士品茶赏画、琴诗之风骨。正门匾额上高挂着“殿试三甲第八名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的《榜元》进士匾,屋里也挂着这块匾牌。</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0, 0, 0);">屋里这块《榜元》的匾牌,是他高中武進士后掛上去的。 正厅匾额上书《务本堂》,几個大字端庄气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龙岩长汀,古称汀州。长汀与湖南凤凰并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两个山城”。自唐至清代作为州、郡、路、府的治所已逾千年,被公认为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有世界“客家首府”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太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1130-1162年),在历史上多次重建和改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桥梁因火灾毁坏。1934年,由于战乱,太平桥的桥面被毁,1935年重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太平桥被重建为今天的模样,是一座有3个大拱和14个小拱的联拱桥。太平桥见证了长汀县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成为当地的文化象征和标志。太平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喜楼,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客家古民居。“八喜”二字出自《易经》,“八”是阳数,“八”又有吉利之意。八喜楼是长汀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楼内设有客家八喜展览馆,展示介绍了客家人的“八大喜事”:金榜题名、花烛之喜、添丁、成人、立灶、乔迁、寿诞和丰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喜楼前江边的石牌坊上刻有“上善若水”四个字,这是御赐给汀州知府的牌坊。牌坊的存在不仅展示了客家文化和民俗,还象征着对汀州知府的荣誉和表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的城门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改建,目前保留的城门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东门楼--朝天门,是古汀州府四大城门之一,也是唐代大历年间陈剑刺史迁州时建成的汀州古城门之一。明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扩建城楼朝天门楼。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汀州卫指挥建广储门楼,同时扩修朝天门楼。现存朝天门楼为清代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济川门城楼的历史非常久远,据宋朝的《临汀志》记载,济川门始建于1066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历史上济川门也叫丽春门、水东门。济川门后面的四个字是“南国山城”,由明代大儒王阳明所题写,出自他的诗作《回军上杭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古城完整保留了原有古城池格局,保护核心区2.48平方千米,核心区主要为十里城墙合围起来的汀州府老城区和汀江与支流金沙河环抱的以水东街区为主要区域的江心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三元阁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最初名为鄞江门,是汀州筑城时的南大门。鄞江门在明代弘治十二年建城楼,清代改称“三元阁”,象征着状元、会元、解元三个科举功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元阁正对汀州试院,象征着振文风、兴科举的愿望。每到考试季节,考生都会到三元阁祈祷考试顺利。汀州试院也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元阁也叫广储门。广储门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明崇祯年间,广储门进行了扩建,清代则改称为三元阁。由于历代古城扩建,广储门周围的城墙在历代被拆除,现在看到的三元阁是孤立的城门和城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的人民早已和城门城墙融为一体,看城门、逛城门、聚城门已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这里有着很多红色记忆,福音医院旧址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音医院住院部。福音医院原为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后被征用为红军医院。大革命时期由傅连暲任院长,土地革命时期,成为第一所红军医院。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福音医院迁往江西瑞金,改为“中央红色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2年10月,毛泽东因病带一个警卫班从江西宁都来到汀州,住在福音医院休养所疗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卧龙书院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教育机构,宋代大儒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是汀州八县历史最悠久的书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院的主体建筑还有藏经阁、文昌阁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龙学馆是成龙无偿捐赠的一座徽派古建筑,作为长汀恢复重建“卧龙书院”项目的一部分,2015年11月23日运抵长汀,通过了验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文庙。历史上,长汀文庙曾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包括县政府大院的大部分和县人大办公楼的全部。抗日战争时期,厦门大学曾迁至长汀,其校本部就设在长汀文庙的大成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位于福建西部,本是一个内陆城市。宋理宗绍定年间,汀州知州李华和长汀县令宋慈开辟了汀江航运,使得汀州与潮州、汕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航运安全,人们在汀江河畔修建了妈祖庙,祈望妈祖庇佑所有船只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汀街景,现代与传统你来我往地在冲撞中融合共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定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主要分方形和圆形,规模宏大且结构精巧。永定县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著名的圆楼有360座,著名的方楼有4000多座。这些土楼不仅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楼通常分为多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一层通常是厨房和粮仓,二层是粮仓,三层及以上才是居住区。每家每户通常会有1到4层的房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门进入到这些房间。虽然每家的房间不能联通,但连廊是相通的,楼梯是公用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宁洪坑村全村一姓“江”,建有120多栋土楼,大小不一,有30多种建筑形式,以被称为“东方最美建筑之一”、“王子楼”的“振成楼”最为有名。振成楼俗称“八卦楼”,是客家圆楼的精品之一,外形似一顶古代官帽,在永定两万多座土楼中较具代表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楼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振成楼的外环为土木结构,四层高16米,直径达57.2米。外环楼的墙体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向内倾斜,形成了下大上小、向心力极强的墙体结构,并在墙体中放入了竹片和杉木条,增加了墙体的拉力,大大提高了抗震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振成楼是圆形楼,占地5000平方米,分为内外两圈,外圈四层,内圈两层,与高大的祖堂大厅围合中心天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振成楼共有208个房间,每层两个厅、44个房间。外环底层每个单元与内环天井围合成一个院落,青砖隔墙上设有拱门,使得各层的内通廊畅通无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楼按易经八卦设计,分成八卦。卦构之间设有防火墙,并设拱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拱门关自成院落,拱门开院落相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内环楼则是二层砖木结构的仿西洋式建筑,形成了“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振成楼中间的祖堂作为家族活动的中心,不仅用于祭祀和重要仪式,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反映了客家人传统家族伦理和亲和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祖堂采用了古希腊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堂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石柱上镌刻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大厅墙壁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振成楼的主人林逊之(原名林鸿超),是洪坑林氏21世孙。他牵头与兄弟们于1912年开始建造振成楼,耗资8万光洋,历时五年完成。林逊之不仅是一位商人,还是一位清末秀才,学问渊博,为人厚道,晚年隐退乡间。林逊之前后精心撰写、镌刻了20多副楹联,传达着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为族中子弟确立了为人处世的规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振成楼外环的左侧的一个三层建筑叫日升烟刀坊,林鸿超的祖辈和父辈因生产和销售“日升”牌烟刀而成为一方巨富,成为林氏家族起家的产业,与振成楼相辅相成,显示出林氏家族的商业成就和家族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洪坑村的庆云楼是一座四层的长方形土楼,坐西朝东,整体呈现黄泥色外观,外观上有些类似炮楼的感觉。土楼房檐下间隔着留有射击孔或观察孔的小窗户,内部结构为通廊式,一二楼没有窗户,三四楼的窗户也开得不多,有利于防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升楼是洪坑村中最小的“袖珍圆楼”,仅住有六户人家。也是永定众多土楼中小巧玲珑的土圆楼,俗称米升楼。虽然小巧,但同样展示了客家人的建筑智慧和生活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洪坑村中心500年的大榕树,村民们经常在大榕树下进行祭拜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好运。这棵树因此被称为“神树”,在当地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启楼是永宁高头村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所建,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破土动工,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时81年时间建成。在建楼夯墙时,天公作美,都是理想的好天气,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天助楼”。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有“圆楼之王”的美誉。承启楼外的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 启后孙谋读与耕”,表达了祖辈对后代子孙的期望,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启楼全楼按易经八卦布局,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楼梯4部,400个房间,整座楼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被日本建筑专家称为“家族之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外环楼高四层,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第二环楼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借网络图片从空中俯瞰,承启楼的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启楼屋顶面出檐与传统的民居有所不同,直观看,下雨时,雨水从最高层突出的椽流出可以直接落入一层的水沟中。承启楼各环的巷道大多有鹅卵石铺设成。二、三、四环随地势是由外环向内环逐步升高,各环地面铺装也是中间略高,这种铺设方式结合了当地气候特点,有利于雨水的排放与渗透,从而避免楼内积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启楼的包框墙,就是外环墙的底部用大块鹅卵石砌成的坚实墙基。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土楼的外墙稳定性,防止雨水侵蚀,还在视觉上形成了方与圆的对比,展现出一种自然的质朴之美。楼后为2级石砌护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启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现仍居住300余人,有“土楼王”之称。坊间调侃:“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祠堂内的挂匾“兄弟选魁”,是乾隆九年福建学政翰林院编修吴华孙为江暹如、江天任兄弟同授岁贡题写的。承启楼祠堂里还保存着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题匾数十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侨福楼,圆形士楼,江氏民居,建于1962年,位于承启楼西边。是楼主江真麟和他旅居海外的兄弟集资筹建的。每年建一层,三年建成。当年,现代化的设施让侨福楼成为上世纪的新型庄园和最新土楼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侨福楼坐北朝南,占地约2300平方米,直径45米,高3层,每层有30个房间,共有90个房间。一、二层不开窗,中为天井内通廊式平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楼设一个大门、2道楼梯,一层后厅为祖堂,向内院突出,中西合璧。二层通廊悬挑,三层通廊挑出更多,且设腰檐。门外围墙包围,设外大门,形成一个院落。这座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南靖县书洋镇的裕昌楼,是元末明初(约1308年)建造的福建土楼之一,因其独特的“东歪西斜”结构而闻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裕昌楼最为奇特的是,楼间栏杆多是倾斜的,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相依相靠相接相连,人称斜楼。所有主梁都朝着不同方向有分寸而又恰到好处的倾斜,是一种圆形通廊的相互牵制,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 但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依然坚挺如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裕昌楼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代表了他们的智慧与团结,是目前已知最古老且最大的圆形土楼,高5层,每层54间,共有270间房室,建筑面积达6358.2平方米。 裕昌楼内每家每户的一楼都有一口水井,水质清澈甘甜,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靖县田螺坑观景台分为上观景台和下观景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观景台位于田螺坑的下方,可以拍摄到梯田和土楼的侧面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观景台可以是俯瞰整个土楼群,即1座方楼、周边3座圆楼、1座椭圆楼所组成的“四菜一汤”的独特景观,这是世界遗产的标识性景观之一。“四菜一汤”这种独特的建筑群,曾于上世纪被美国卫星拍摄到,误将其识别为军事设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龙岩驱车前往泉州,路上顺道捡了个世界遗产名录上的老桥,晋江安海镇的安平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老的桥头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平桥全长约五华里(即二公里半),因此也被称为“五里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平桥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交通角色,连接了泉州与广州、漳州,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平桥是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和南安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平桥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开始架筑,以睡木沉基法叠砌石墩,乘浪潮涨舟,铺加硕大的石梁板,历时十四年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平桥的桥墩设计独具匠心,针对不同水域环境采用了多种形式。较浅且水流缓慢的水域,采用长方形石墩,简单稳固;水流较急且较深的水域,使用单边尖半船型石墩,能够有效分流,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水流湍急且水深的地方,则采用双头尖形墩,能够更好地适应水流的变化,确保桥墩的稳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桥头看过去,古老的的长石条每条都几米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有养护工程,安平桥只开放了一部分。隔着栅栏远远望去,一眼看不到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宋时期建造的标志性建筑晋江安海白塔(修复),西接安平古桥,东连安海镇的三里长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平桥头的寺庙有水心亭、超然亭和水心古刹。水心亭位于安平桥东段起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超然亭位于五里桥的东侧,是清代建筑。亭子为砖石结构,歇山顶设计,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超然亭前有四柱卷棚顶桥亭一座,旁边立有宋代石雕武士像两尊,高度为1.5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里桥应该从这里算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平桥头还有一座名为澄渟院的寺庙,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澄渟院因房下水的清澈而被命名为澄渟院,弘一法师在此居住了一个月,期间他向安海民众讲佛经,并为斗室书题“澄渟院”门匾及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是中国唯一一座世遗城市,拥有22处具有鲜明海上贸易和文化交融特征的世界遗产点。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里,庙宇随处可见。据统计,泉州境内共有六千余座庙宇,主祀着五百多位各路神明。穿梭在寺庙中可以感受到泉州人民对神明的虔诚和敬畏,也可以领略到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福建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中国唯一拥有印度教遗存的佛教寺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开元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 初名莲花道场,后更名为开元寺,元代最盛时期僧侣数量达到千人。距今已有超过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天王殿里由弘一法师书写的一幅对联出自朱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表达了对泉州多元宗教和繁荣文化的赞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核心建筑,是明代崇祯十年的遗物,大殿重檐居中有“桑莲法界”四字匾额,这四个字寓意着桑开白莲的佛教净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雄宝殿内有86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雕刻精美,气势恢宏,被称为“百柱殿”。大雄宝殿面阔九开间,进深七间,面积达到1388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形制最高的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雄宝殿前的一对小型石塔,被称为“宝箧印经塔”。宋代二塔始建于宋代,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之间。高约5米,塔下部为石砌梯形体基座,基座上为分层方形塔身,四周均有浮雕。 其中东阿育王塔南侧塔身刻有“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 的铭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代二塔是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内现存几座宋代宝箧印经式石塔中的代表,被认为是印度密教浮海东渐的产物,后来广为流传到日本等东亚地区。目前,这两座小型石塔仍然保存完好,作为开元寺的一部分,继续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开元寺的东西塔——镇国塔和仁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经历了多次地震和台风的考验,依然屹立不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仁寿塔前面的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1755年),有说神兽是犭贪。最初并不在开元寺中,而是在泉州的城隍庙里。每任城隍上任时都要来拜这只犭贪,告诫自己要为官清廉,不可贪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甘露戒坛共有五层,其最顶端,即第五层,供奉卢舍那佛坐像,为檀香木材质的明代佛像。“甘露戒坛”供奉卢舍那佛,展现法身之无我之境,彰显报身之圆融之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开元寺外墙的右墙镶有石刻“桃莲应瑞”,为早期开元寺都监圆英法师手书,代表着开元寺的重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墙镶有石刻“桑莲法界”,为明朝僧人遗字,代表着开元寺的缘起。相传是匡扶禅师向泉州巨富黄守恭乞求地建寺,黄守恭提出要求只要桑树开出莲花,就把地给禅师建寺,第二天桑树竟真开出了白莲花,于是便有了开元寺的前身“莲花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之一。妈祖,即海神妈祖娘娘,是沿海地区的重要信仰对象,被誉为“海上女神”。妈祖信仰在泉州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渔民和海商们将妈祖视为海上的定海神针,祈求航海平安和保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雍正皇帝御书的“神昭海表”横匾。妈祖的真实姓名是林默,出生于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岛,祖上是莆田的望族九牧林氏。林默自小聪明伶俐,五岁时就能背诵《慈航经》。长大后研习占卜和医术,免费帮人看病,替人解难,终身不嫁。她常无私地帮助出海的渔舟和商船,预测出海后的事情。由于她的功德,宋高宗时期开始为她立庙,历代皇帝对她进行了36次册封,最终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封为“天后”。妈祖信仰在中国沿海各地广泛传播,成为海上保护神,全球共有4000多座妈祖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嘉庆皇帝题写的“寰海镜清”匾,悬挂在天后宫寝殿内上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德慈配天”匾额是由徐继畲题写。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号松鹤老人,山西代县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他曾任福建巡抚,在任期间对妈祖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题写了“德慈配天”匾额,表达了对妈祖的敬仰之情。这块匾额至今仍悬挂在泉州天后宫内,成为妈祖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邦砥柱”匾额是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敬献的,象征着闽台之间深厚的神缘和文化交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天后宫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后宫的建筑细节也非常讲究,雕梁画栋、彩绘瓷雕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濒临晋江与天后宫隔街相望的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德济门遗址被完全披露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存遗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规则花岗岩石条、废旧石建筑构件筑砌而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打破关系清晰,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纪泉州南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元壕沟初建于宋代,在泉州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防御和排水角色,是泉州古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壕沟位于泉州天后宫门外,与天后宫的大门错开,符合闽南“大门不能对小门”的风俗。壕沟的存在不仅展示了泉州古城的防御布局,还与周边的八卦沟等排水系统共同构成了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关岳庙始建于宋代,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之一。主祀关圣帝君,附祀岳王,因此得名。庙内保存着诸多珍贵文物古迹,如宋代大儒朱熹手书“正气”、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历代泉籍文士名贤之石刻、楹联遍布,文化内涵丰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岳庙前的两组铜人像中可以分别看到关羽和岳飞。关公身上体现的 “忠、义、仁、勇、礼、智、信” 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对国家面貌、社会风气、个人品格的影响尤为深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岳庙主祀关羽,在民国三年(1914年)增祀岳飞。纪念岳飞,不仅是为了缅怀他的军事成就,更是为了传承他的爱国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满街是圣人的泉州,不愁信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岳庙长期以来香火兴盛,民间信徒众多,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等,当地人都会到关帝庙求签,有拜有保庇,据说十分灵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玄妙古观,又称玄妙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玄妙观的规模宏大,占地超过二千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山门、三清殿、玉皇殿以及左右配殿和回廊等。现存的建筑是1997年之后复建的,融合了道教文化和闽南古建筑工艺,细节精致,气势磅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历史原因,老观只剩下四条千年石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天寺是闽南三大丛林之一,与开元寺和崇福寺齐名。承天寺初名“南禅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时被赐名为“承天寺”。寺庙内供奉的主要神祇包括三世佛、弥勒佛和文殊菩萨等。殿正门额匾书“闽南甲剎”由清朝僧侣云果法师题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天寺法堂有一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佛像高二米,重约一吨多,是国内罕见的铜铸佛像之一。据史料记载,这尊佛像最初是在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2年)由靖海侯施琅派人从鹦山的土中挖出来,建堂供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尊阿弥陀佛像以站立的形象示现,右手轻垂,掌心向前,寓意接引众生脱离苦海。左手托着莲台,象征莲花净域,众生在此可以享受清净之乐。佛像的背光屏布有火焰图案,宛如佛光,普照四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天寺东西两边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木栈道,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 这些长廊不仅连接各个主要建筑,还在廊内壁塑有赭色浮雕图案的二十四诸天像,很是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住了14年,这里是他在闽南期间最主要的住锡弘法之地,也是他的僧籍落户地,最后也是他的化身之地。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后,弟子依其生前遗嘱,将之于承天寺焚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净寺不仅是宗教建筑,更是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清净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并在元代由波斯人艾哈默德·本·哈德西出资重建。它的存续不仅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见证,也是宋元泉州商贸繁荣和文化交流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锡兰侨民旧居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该旧居始建于清初,由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后裔所建,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采用单檐硬山式、双坡顶、抬梁式构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锡兰侨民旧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天顺二年(1459年),故居原本是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的后裔所建,王子因国内变故滞留泉州,并在此繁衍生息,取“世”、“何”为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的许世吟娥是古锡兰国皇室后裔,被人称为“锡兰公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锡兰故居不仅是锡兰王子后裔的居住地,也是泉州与斯里兰卡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这里保存着锡兰王子陵墓及其后裔的故居等史迹,成为泉斯两地长期交往的历史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在泉州,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之前这里有个古渡口—万安渡,桥叫万安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许多西晋京都洛阳的世家大族南渡至泉州附近,发现晋江周边的风景与洛阳相似,故而取名洛阳江。随之建桥名洛阳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宋名臣蔡襄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曾两次出任泉州郡守,洛阳桥的主要工程就是在他的倡导下完成的。因此,在洛阳桥头立有蔡襄一巨大石雕像,以纪念他对桥梁建设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洛阳桥梁始建于1053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共有45座石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洛阳桥的桥面由巨大的坚硬花岗岩石砌筑,桥面以300多块长条石板铺就,单条重量约为10余吨。这些条石不仅重量惊人,而且长度可达11米,宽度为0.98米,厚度为0.8米。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古人利用潮水上涨时的浮力,将石块搬运至木排上,借助潮水的浮力将石梁架设到桥墩上,退潮时石梁就固定在桥墩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桥墩由石头堆积而成,为了稳固基础,古人在石块上养殖牡蛎,利用牡蛎的繁殖能力和吸附性,将石块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桥墩上的白点就是牡蛎。 “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这些技术在当代桥梁工程中才广泛运用,而洛阳桥在900多年前就已经采用了类似做法,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项重大创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西街形成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并在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最终在民国12年(1923年)改建为马路12。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开元寺出来就站在了西街上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街上的基督教堂,是一座具有闽南特色的哥特式建筑。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英国长老会文高能筹建,翌年分立的堂会。1958年该堂合并于泉州南街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钗巷是泉州西街的一条窄巷,因其狭长且宽度不足一米而得名。金钗巷的长度大约为100多米,宽度不足1米,走在里面两个人面对面都需要侧身才能通过,尤其是女性走在这条巷子里需要格外小心,以免发生“擦胸而过”的情况,因此这条巷子也有一个俗称“摸奶巷”。金钗巷的两边都是用红砖和瓦砾砌成的古厝,这是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街不仅是一条古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在各个不同时代都是泉州生活中不可忽略的地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