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徽州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时期,那时候徽州称为歙县或新安,下辖六县,奠定了往后延续千百年“一府六县”的古徽州格局。徽州作为一个整体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海外,更是一个特定文化的象征。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辗转,曾经的古徽州散落了,但这片土地孕育的徽州文化和徽派建筑仍在。天井式楼居、马头墙、粉墙黛瓦、秋晒等吸引了无数游客。</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始建于隋末,过街楼形式,为州、路、府衙暑正门,兼作报时建筑,门洞两侧各立13根木柱支撑横梁,以承楼载,,历代多次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清代,楼三重三开间,砖木结构,高脊重檐 ,高约20米,阔21米,深10米,占的面积21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位于古城的核心区域,是徽州府的标志,参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载的《府治公廨图》,按原风貌修复的徽州府衙,坐北朝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为主堂,两侧为辅助建筑。以中轴线式布局,把古城的城墙、牌坊、谯楼 、钟楼等连成线,保持了明弘年间一轴、五门格局。</p> <p class="ql-block">阳和门又名东谯门,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为重檐式双层楼阁门,与南谯门咫尺相望,红砖墙体与朱色木质阁楼相映相融,气势恢宏,为古时计时报时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跨街而立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石坊,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而立,牌坊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石坊仿木结构,雕饰精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中国风水第一村呈坎八卦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1800多年历史,因其周围八座山与八个卦象相呼应而得名八卦村,村子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街巷曲折蜿蜒,纵横交错,如迷宫般神秘莫测。没有导游引领很容易迷失方向。</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永兴湖是东汉至南宋时期的水口,在风水布局中为地户,有聚水纳财之意,并寓意呈坎村永远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村中每一家的门口都有一条小水沟,从村外的河流引水从这里经过,保证每一家都有水经过,而小水沟的水从来不会水满溢出,也不会干涸 。</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标志之一的天井,除了通风、透光、排水外,还寓意着“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之意。</p> <p class="ql-block">老当铺,柜台修得很高,当铺老板看不到下面典当的人,只看物不看人,避免熟人相见,同时也是为了防盗,当铺高高在上,让典当者低声下气,不敢讨价还价。</p> <p class="ql-block">村中100多座清代建筑,每栋建筑都自带防火功能,二楼及三楼的地板中间铺一层细沙,外叠一层石砖,如果家中发生火灾,木板被烧掉,细沙落下进行灭火,随后石砖也会落下,进一步灭火。</p> <p class="ql-block">型似冬瓜的横梁谐音“栋梁”。</p> <p class="ql-block">街巷高大的马墙下两巷交错的地方,拐角处非常奇特,地基和高处都是棱角,中间的角却被切去成平面,形成了“拐弯抹角”,这是因为街巷狭窄,为方便行人行走,防止磕碰,所以在盖房子的时候砌成斜角。“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可见其胸怀的宽广。</p> <p class="ql-block">钟英楼为明代更楼,也是过街楼,“钟英”为“钟灵毓秀,英才辈出”之意。</p> <p class="ql-block">姬公尖,一座依山而建、漫山遍布柿子树的徽州古村。</p> <p class="ql-block">姬公尖的柿子还赋予“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每到秋末冬初时节,柿子树上挂满柿子的丰收季,村民们会采摘、削皮、晾晒柿子,制作成甜美的柿饼。柿子越晒越甜,生活越晒越美满。</p> <p class="ql-block">姬公尖的柿饼制作一直沿袭最原始、最传统的手工方式,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柿子在挂晒过程中不会发霉,保证了原生态和健康。每年秋浓时,家家晒柿子,成百上千的柿子用绳子串起来,如灯笼般的柿子一帘帘垂下来,如同红色瀑布,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风景画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长约百里,两岸生态环境好,呈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一年四季,景色各异,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中,构成一幅“画里青山、水中乡村”的流动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樟树</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轿</p> <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位于歙县深度镇阳产村,由于村落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村民因地制宜,用青石铺路架桥,红壤木材筑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据说这片土楼群已有300多年历史,为郑姓居民所居。在古人眼中,阳产村四面环山,古木参天,山泉清澈,是一块风水宝地,郑姓居民正是看中这一点,才迁移至此定居。</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建于明清时期,七座牌坊一座亭子,展示了鲍氏家族孝道、善行和官位的故事。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从东西头按“忠、孝、节、义”顺序依次向中间排列,并呈半弧形展开,最中央“义”字为乐善好施坊。棠樾牌坊群中明建三座,清建四座。</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古建筑群处于原徽州府之西,“旧为递辅”即驿站,故得名西递。西递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明景泰时期渐兴,18世纪中叶为鼎盛时期,形成规模完整的村落。西递东西长700米,南北长300米,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最早称为“弘村”,取弘光发达之意,清乾隆年间为避皇帝弘历名讳而更名宏村,宏村山明水秀,水系风貌与民居建筑相得益彰,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宏村、西递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月沼,又称月塘,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时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聘请风水大师及族内高辈能人,制定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牛肠水圳九曲十湾,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p> <p class="ql-block">月沼水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水中落影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塔川又名“塔上”,塔川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山水秀丽,古建筑与古民居保存完好,形成独具魅力的山间村落,秋天时节,漫山遍野的树木红、黄、绿、紫斑斓交错,古建筑的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点缀,恰如一幅风景油画,是摄影爱好者的心仪之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古徽州作为行政区域已从地图上溢出,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但古徽州的美还是吸引无数的游客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