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消费的时代,我们的家居环境日益趋向现代化与奢华,从欧式宫廷风到极简主义,每一处细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展现出主人的品味与格调。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庆祝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过去,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四扫尘之后,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便是贴年画,那是迎接新春、祈福纳祥的象征。而今,这一习俗似乎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墙上悬挂的精致字幅或是电子屏幕上的动态祝福。然而,当我们偶尔翻开尘封的记忆,回望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些经典年画时,那份淳朴与温情依旧能触动心灵,唤起无尽的思绪与讨论。</p> <p class="ql-block">年画的记忆,年味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国的社会风貌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物质条件虽不如今日丰富,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充实。春节,作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倾尽所能,将家中布置得喜气洋洋,而年画,则是这一氛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每当腊月二十四,随着大扫除的结束,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这时,一幅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便会被郑重其事地贴在墙上,它们不仅装饰了空间,更承载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画,多以工笔重彩绘制,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描绘丰收景象的田园风光,也有寓意吉祥的福禄寿三星、年年有余的鱼跃龙门,还有展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画像。每一幅年画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寄托,让人们在忙碌一年后得以片刻的宁静与满足,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情的可贵。</p> <p class="ql-block">经典之作,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提及七十年代的经典年画,不得不提《年年有余》《渔家女》《人民子弟兵》等作品。这些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年年有余》通过生动的鱼跃画面,寓意着生活的富足与和谐,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福”字之外的又一吉祥象征;《渔家女》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家姑娘勤劳、质朴的形象,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之美,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劳动最光荣”;而《人民子弟兵》则以其雄壮的气势,展现了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国防事业。</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阅这些经典年画,尽管画面中的服饰、场景已显得有些过时,但它们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些年画,如同一扇扇时间之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纯真年代的质朴与美好,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时代变迁,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贴年画的习俗确实已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文化传统的消亡。相反,它以一种更加多元、包容的形式,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态之中。比如,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以传统年画元素为灵感的创意设计,既有数字化的年画壁纸,也有结合现代审美重新设计的年画衍生品,它们不仅保留了年画的吉祥寓意,还融入了时尚元素,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p><p class="ql-block"> 此外,一些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也在积极推广年画文化,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努力,不仅是对七十年代经典年画的一种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在回忆中寻找共鸣</p><p class="ql-block"> 在回望七十年代经典年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一幅幅画作,更是在回味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感受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是跨越时空、永恒不变的。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春节,当我们再次挂起一幅年画时,不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那份深藏心底的温情记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经典年画,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放慢脚步,从这些经典之作中汲取力量,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撰文:张永华</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新春祝福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