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紧张、压力和竞争,也使心理健康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疾病观由自然哲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心理健康几乎是成为了日常议题。心理健康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不同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表现出一些差异。例如:国内一些学者对教师、医生、企业家、老年人群体的研究发现:这些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问题。最新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如2017年对涵盖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医务、文教等主要职业群体,来自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福州、成都等全国各地区的代表性城市的中老年白领人体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男性的孤独感体验和人际交往困扰多于女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年龄段在45~50岁和50~55岁阶段的白领人群焦虑感明显高于55~60岁阶段,国外已有不少研究验证了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对于多数从事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的白领人群来说,45~55岁和50~55岁这一年龄阶段正好是工作繁重,承担重责,以及逐渐由中年迈向老年的阶段,在这期间,除了工作压力沉重外,身心状态下滑或者是从一线退居二线的不适应以及空巢期的来临等,这些都是造成焦虑重要的源头。而相比之下,55~60岁的人群,一方面,工作上可能已经是顺利地适应了二线生活,工作任务减少,压力降低;另一方面,也逐渐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或离家求学的孩子随着毕业回到家中,家庭又回复到原来的结构,因此他们的重点焦虑源相对减少,焦虑水平也相对较低。</p><p class="ql-block"> 另外,从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还可以看出,不同职业人群在孤独、强迫、人际交往、性心理等问题的表现上存在差异,从事技术类工作的人群孤独感水平相对较高,人际交往困扰也相对更多,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方面与这一群体自身的人格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行业性质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也提示技术类行业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应该重视为技术人员创造更多情感交流,获取社会支持及与人建立友好融洽关系的机会,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p><p class="ql-block"> 关于不同职业,在强迫表现上的差异分析发现,文教和企业类职业群体得分要高于技术类人群。这表明,相比技术类职业人群,文教和企事业管理类职业的人群过分忧虑谨慎,刻意追求完美的倾向性相对更强,该群体由于工作性质,更多处于受人评价的地位,使得他们更追求完美,人际压力和敏感性也相对更士,从而更容易导致忧虑和出现强迫倾向。而与文教和企事业管理类职业相比。技术类职业工作性质使其人际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更少处于受人评价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性心理困扰方面,技术和企事业管理类群体的状况要相对差于文教和医务。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和企业管理类的群体,其工作的压力和挑战性更大,相比而言。文教和医务类职业工作更为程式化,压力相对更小。对过往已有很多研究指出,工作压力与性心理及性功能的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文教和医务类职业的白领,其有更多机会接触性健康知识,思想也相对开通,这些原因,也有利于他们减少对性相关问题的错误认识,降低困扰。</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教师、医护尤其是护理人员,船是、飞行员等笃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值得关注。例如有研究者1993年对广州市400余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有问题心理的教师仅占百分之10.4。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百分之51.2。还有研究者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属于心理健康的约占调查的百分之50。存在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重视的占调查的百分之23。心理健康欠佳的占调查的百分之27。一些研究者用SCL一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对我国35岁以下船是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35岁以下船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性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船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船员。另外,相关研究还发现。飞行员的焦虑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飞行员中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飞行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过度自我关心、压力增大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训练效率,给飞行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造成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与飞行员面临的各种压力、应对方式、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卫生部堤供的资料显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另外,在对心理问题的自我感觉上,由于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使心理问题躯体化。结果出现了诸如“神经衰弱”之类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心理调节方式上,中国人呈现为“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