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性光明》</p><p class="ql-block">●周霄山</p><p class="ql-block"> 心性光明就是空性的光明,之所以称之为“光明”,是因为它能驱散愚昧,驱散欲望,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把世间一切都看得清楚明白。万物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生、因缘解体而灭的,它们并非确实存在的独立个体,只不过因为它们由不同的因缘组合而成,所以才展现出一种虚幻无常的别性。比如,叶子上的一滴露珠,它的别性是湿,但是它很快就被蒸发了,蒸发之后露珠就不存在了,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小缕水蒸汽,水蒸汽升到天上遇到冷空气又会凝固,变成云,或者变成雨,再次回到地上。所以说,万物的自性就是空性,心的自性也是空性。空性就是本元心,本元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光明朗然却又湛然空寂的那颗心。</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专注地观察自己的心性、空性,并能忆持空性、融入空性时,就会渐渐俱足非常殊胜的见地。这时,我们不再以个人的偏见与经验去猜度、计较一切,仅仅以智慧观照一切,心如虚空,也如明镜朗照万物,心的本身却如如不动时,我们观察它,里面没有怀疑,也没有是非,更没有分别心。这时,一切妄念便都停止了。</p><p class="ql-block"> 心性光明有四大特征:无念。我们的念是相续的,随时随地都有念。睡着了还有念。只要有念,就属于分别,不属于正念。有念就有对立的状态,如只要我们有个好事的念头,那相对应的就有个坏事的念头,所以,我们要于念而无念。因为,事物本身是没有善恶好坏,是人的立场观点才有了善恶好坏。所以,我们就要从自己的主观入手,去提升认知,乃至致良知。所以王阳明才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是空灵明觉的。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根尘相触的时候,就开始起念了,这个念头就又有善和恶了。这也是修行的下手处,要诚意正心,于念而无念。</p><p class="ql-block"> 清明觉照。比如,镜子照东西的时候,就没有好坏分别,镜子只是如实的照出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且照的清清楚楚。那就告诉我们要先没有预设立场来看问题,才能得到全面、客观、准确的信息。然后再以我们空明的本心去发用,审时度势、取势优术。而妙用层面的立场观点,也就是本心的妙用。</p><p class="ql-block"> 自在大乐。要能体会到这层面,首先就是根尘相触的时候不被尘染了,我们一旦对这些概念分别执着了,我们的心就被束缚了。这个理明白了,但是要做到是不容易的,要“对境练心、事上磨炼”,反复地进行心的训练。就是根尘相触时,不按习性起反应,而是“念起即觉、照而无染”,然后内心“反思反省”。特别是对任何不好的结果的发生,要想“果”已发生,不可改变,先接受,然后向内、向自己找原因。由果寻因。</p><p class="ql-block"> 慈悲仁爱。我们在红尘中,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但是反过来想,从生命的长度广度去想,从身心健康去想,在红尘中尽快处理掉情绪烦恼,丢掉心灵垃圾,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回归天地自然境界,空灵自在,康养自己。</p><p class="ql-block"> 心性光明是一个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概念,源自于对人心本质的深入探索和理解。它指的是人心内在的一种纯净、明亮、无染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驱散愚昧、欲望和烦恼,照亮心灵的暗夜,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世间万物的真相。具体来说,心性光明有几个方面的含义:纯净无染。心性光明如同明镜一般,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内心的真实面貌,不被外界的污垢所沾染。它代表着一种内心的纯净和清澈,让我们能够摆脱各种负面情绪和杂念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明亮清晰。心性光明具有一种明亮、清晰的力量,它能够照亮我们内心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看到那些平时被忽视或隐藏的部分。这种明亮清晰的状态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做出更加明智和正确的选择。智慧显现。心性光明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当我们内心的光明被点亮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拥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这种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和希望。超越轮回。心性光明还代表着一种超越轮回和涅槃的境界。它认为人心本具光明,只是被无明和业障所遮蔽。通过修行和悟道,我们可以逐渐清除内心的障碍,让心性光明得以显现,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解脱。也就是,心性光明是一个富有哲理和深度的概念,它代表着人心内在的一种纯净、明亮、无染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还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世间万物的真相和本质。</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也就是,光明磊落,明心见性,此生又有何求?但人生能够做到此心光明并不容易。在当今物质经济时代,一切向“钱”看,金钱欲望主导了社会和民众的前进方向,金钱欲望蒙蔽了人心无明。所以,我们应该反省自醒,不被欲望所困,不被心所累,回归本性,心明而性自见,心性光明。</p><p class="ql-block"> 只要我们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止息妄念的修炼,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宁静。当我们的心宁静到一个极致的时候,真心就会显露出它纯净无染的真实面目。这时,如果我们已经养成了观照的习惯,那么我们就能及时捕捉到它,进而认知到它的模样。于是,我们观察它,体悟它,体悟世界不断流转的真相,体悟心的智慧,体悟心性的光明。当我们能够悟知一切存在的时空合理性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与美妙。当我们内在真正和谐了,我们的外在也就和谐了。我们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中,自由地穿行。当我们的心性充满光明,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光明。</p><p class="ql-block"> 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他的理念中,心灵的明亮决定了整个世界的明朗。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天赋的良知,是对善恶对错的直觉认知。光明的心灵是通往智慧之门的钥匙。王阳明的“致良知”理念强调了心性的善良和正直,使得内心不受杂念的干扰,达到心灵的明朗。</p><p class="ql-block"> 心光明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也对社会和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明亮的心灵对待他人,理解宽容,那么整个社会也将充满和谐与光明。在面对生活的曲折和困境时,我们应该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坚守内心的良知,保持心灵的明朗。我们才能在光明的尽头,找到生命的真谛。心光明,则一切光明。阳明心学的智慧是“光明之心,无言胜万语”,也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它揭示了内心光明与外在表达的微妙关系,引导我们走向心灵的深处,悟知生命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在王阳明看来,人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与德行,只是常被私欲杂念所遮蔽,难以显现。因此,修行的关键在于去除心上的遮蔽,恢复心之本体的光明与清澈。这种光明之心,并非外在赋予,而是内在本有的,它如同明镜一般,能够映照万物,洞察秋毫。光明之心的培养,需要经历一系列的修行过程。首先是“立志”,王阳明强调“立志为圣”,认为只有立下成为圣人的宏愿,才能激发内在的动力,不断向前。其次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心的本然之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通过不断地致良知,我们可以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过错,使心灵逐渐回归纯净。最后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的知识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将内心的光明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影响并改变世界。</p><p class="ql-block"> “无言胜万语”是对光明之心的外在表现,当我们的内心达到光明之境时,我们的言行举止自然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与力量,这种力量不在于言语的华丽与繁复,而在于内心的真诚与纯粹,能够深深触动他人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言胜万语的力量源于内心的自信与坚定,一个拥有光明之心的人,深知自己的价值与使命,他无需通过外在的炫耀或辩解来证明自己。相反,他更愿意以行动来诠释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次举手投足,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智慧,能够激发他人的共鸣与向往。此外,无言胜万语的力量还体现在一种超越言语的沟通与理解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沟通障碍或误解。然而,一个拥有光明之心的人,却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系,他能够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情绪与需求,用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去倾听、去理解、去关怀。这种超越言语的沟通与理解,往往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友谊、促进和谐。</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外在的纷扰所困扰,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阳明心学的智慧,尤其是“光明之心,无言胜万语”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内心平静与智慧的道路。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与沟通。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内心,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与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内心的光明与智慧。通过不断地致良知、去私欲,我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变得纯净与光明。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种内在的力量来支撑我们前行,而这种力量正是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光明与智慧。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将内心的光明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时,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