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名人郭文与临安之缘

唐昌潘贤明

郭文(生卒年未详),字文举,原籍河内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南)人。晋朝名士,《晋书》有其传。 郭文于西晋末年皇都洛阳沦陷时,千里迢迢南下避隐在余杭的大涤山,后来又逃到临安,结草舍于安乐山(即郭山,又名白石山),采药炼丹,寻访故旧。古时名道、名人葛洪、庾阐等,都留有诗文歌颂其美德。死后,时任湖州刺史孔彭为其撰写碑文,葬于临安郭山。下面我根据历史史料将郭文与临安郭山之故事展示给大家,让对地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临安这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更好地了解晋代名士郭文其人其轶事。 郭文终生未娶。他从小喜欢山水,崇尚退隐。十三岁时,经常到山林裹游玩,过了十天八天还不知道回家。父母过世后,郭文服丧完毕,不娶妻室,辞别家乡去游览名山,登上了华阴的悬崖,观览石室中的石函。 西晋永嘉五年(311),洛阳作为晋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受“八王之乱”的影响,国家内部矛盾激化,各地诸侯纷纷起兵争夺权力,导致皇都沦陷。郭文为了避战千里迢迢隐居在余杭的大辟山(今称大涤山)里深谷无人的地方,用木头靠着树,把茅苫覆盖在上面作住处,四处无墙壁遮蔽。那时猛兽作恶,进入民房里伤害人,但是郭文独自住了十多年,最终也没有遭受灾祸。他经常是穿着粗陋的裘衣和用葛布织的头巾,不喝酒不吃肉,开沟播种大豆和麦子,采摘竹叶和树木的果实,到市上换回一些盐供自用。有人用低贱的价格换他的东西,他也马上给了别人。后来人们知道他是名人郭文,就不再贱买他的东西。郭文有了余粮,总是拿来救济没有饭吃的人。有人送东西给他,他就拿那些粗劣的,以示不违逆别人的好意。有猛兽在草屋旁边咬死了大麀鹿,郭文把这一情况告诉别人,人们拿去卖了,分给郭文钱。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自己就会卖了死鹿。我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不需要钱的缘故。"人们听了,都感叹不已。曾经有猛兽对着郭文张开大口,郭文看见它的口中横着一根骨头,就把手探进去拿了出来,第二天清晨猛兽把一只鹿送到郭文的屋前。 余杭县令顾飏和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一起拜访郭文,把他带回县城。顾飏因为郭文在山中行走有时需要皮衣,就赠给他一套皮裤褶,郭文不接受,辞别回到山中。顾飏派人把衣服放在郭文的屋子里就离开了,郭文也不再说话,皮衣竟至于烂在了屋里,始终没有穿。 晋代政治家 、书法家,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听说了郭文的名声,就派人去接他,郭文不肯乘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步行。到了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乌兽麋鹿,让郭文居住在那里。朝廷官员得知郭文来此后全都去看他,郭文自顾自蹲坐在那儿,旁若无人。他天性宏远,没有人能够窥知其心思。河东太守(相当于今山西一地市长)温骄曾经称赞说:"郭文有贤人的性情,但是没有贤人的才干,是仅次于柳下惠、梁鲭一类的人物吧!“永昌年间,流行瘟疫,郭文的病情也很严重。王导送来药品,郭文说:"命在天,不在药。是长命还是短命,这是时运。" 王导画像 郭文在王导的西园里住了七年,不曾走出过。有一天他忽然请求返回山里,王导不许。后来郭文逃至临安。在县西南的郭山构筑草庐住下。临安县令万宠把他接回去安置在县城里。咸和三年(328年),东晋将领苏峻以讨伐庾亮为名,联合祖约起兵反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攻克了余杭,但是临安偏能保全,人们都对郭文表示惊异,认为他能够预知玄机。自此以后郭文就不再说话,仅伸出手指指点点,表示他的意思。郭文病得很重,就请求返回山里,打算躺在石头上,死后尸体就安放在那里,不让人殡葬,万宠不许。郭文绝食了二十多天,也不消瘦。万宠问道:"先生还能活多少天?"郭文伸出手掌扬了三次,果然在十五天后去世。 清宣统《临安县志》载:“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入(余杭)大涤山独处十年,尝着鹿皮裘,首服葛巾。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尝有猛虎张口向文,文视其中有横骨,以手探去之。明旦,虎置一鹿以报。王导闻其名,迎至西园。朝士观者如堵,文颓然箕踞,旁若无人。一日,忽求去,结庐于邑之安乐山。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服其先见。” 临安令万宠在郭文居住的地方安葬并且祭哭他,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东晋时期文学家、尚书郎、零陵太守庾阐都给他作传记,赞颂他的情操。郭文死后,葬在临安和新登交界处的郭山,山原名白石山,因有郭文墓而得名。宋·咸淳《临安志》载:“郭山,在(临安)县南一十八里,高二十丈,周五里。旧志(按:《舆地志》)云:‘郭文尝居此山’。时任湖州刺史孔彭为其墓撰写有碑文曰:‘高山岝萼,浚濑潺湲。飚生林下,云兴岩端。先生存殁,安于此山。'郭山又名曰白石山。”《浙江通志-山川-臨安縣-郭山》篇也有对郭山作同上文字描述。 《水经注》对郭文宅的描写为:浙江迳县,左合余干【疑为余杭】,大溪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东有郭文墓,又县南有大壁山【现称大涤山】,郭文自陆浑迁居也。 【咸淳臨安志】-方外【方士】:郭文人物介绍:<br><br>  (郭文)字文舉,步檐入餘杭大滌山窮谷無人之地,倚木覆苫而居,亦無壁障,時猛獸害人,文獨宿十餘年無害。常著鹿裘葛巾。不飲酒食肉。區種菽麥。採竹葉木實貿鹽以自供。或酬下價者,亦即與之嘗。有猛獸張口向文,文視其口中有横骨,乃以手探去之,猛獸明旦致一鹿于室前。餘杭令顧颺與葛洪共造之。而携與俱歸。颺賜以韋袴褶不納辭歸。颺遣置室中,文亦無言,韋衣乃至爛于戶内竟不服用。王導聞其名,遣人迎之,文不就船車,荷擔徒行。導置之西園,朝士咸往觀之,頹然踑踞,傍若無人。温嶠問曰:猛獸害人,人之所畏,先生獨不畏耶?文曰:人無害獸之心,則獸亦不害人。居導園七年未嘗出入。後忽逃歸臨安,結廬山中。臨安令萬寵迎置縣中,及蘇峻反破餘杭,而臨安獨全,人皆異之。葛洪庾闡並為作傳,贊頌其美【以晉書本傳修】。 “白石高踪”是古时“临安十景”之一。清宣统《临安县志》载:“白石高踪,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郭山,晋郭文冢在其上。湖州刺史孔彭撰碑记于墓。”白石山是一座普通的石灰岩山,为什么说高踪呢?老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白石高踪”之名应该是因为这座山有高人在此生活过,归宿在此山,这高人就是晋朝名士郭文,又称郭文举。 临安山照 那么问题来了,白石山也即郭山,这么有名,它坐落在哪里?《咸淳.臨安志》云:“郭山在縣西南十八里高二十丈周五里”。《杭州府志》第27卷山水篇八中载明:“郭山,在縣西南十八里高二十丈周五里。郭文尝居此,又名白石山。临安山迄南为郭山”。杭州市及临安区两级政府部门权威已认定:临安山坐落的确切方位当在玲珑街道高源村之高山(原高山村),主峰双峰尖。那么郭山的位置也就基本确定在临安山之南侧。在临安山东麓的锦绣村姚家自然村的村民能指认郭山的方位,并称山上有郭文居住过的石室及郭文墓,有人还见到过墓志碑。 郭山山间溶洞 <p class="ql-block">近接忘年之交、临安教育局退休干部操老先生告知,郭山南麓姚家村民反映,郭山山上有个溶洞,深约三、五米,高则人可直立,洞中早期有坍塌土石方,此洞疑为古时郭真人所居之石室,当地村民有人从洞中取出各种动物骨头,和猪肉形石头。操老师热爱历史文化,为此奔走相关部门和当地村,要求组织考古,临安文物管理部门也已组织踏勘,期盼早日得到印证。</p> 村民从洞中取出的动物骨头 从洞中取出的肋条肉形石头 从洞中取出的火腿肉形石头 希望临安在弘扬吴越文化、丰富和提升城乡文化内涵方面,进一步挖掘临安名山名水名城的历史内涵,助力临安经济社会发展。 附录:郭文诗二首:<br><br> 《竹枝词》<br><br>金马何曾半步行,碧鸡那解五更鸣。<br>侬家夫婿久离别,恰似两山空得名。<br><br>  《常州旅宿》<br><br>堤边流水高于城,摇摇孤艇如空行。<br>欲晴未晴小雨外,断虹落日争鲜明。<br>峨峨塔势远凌汉,隐隐雁行斜堕汀。<br>游人夜向酒楼宿,月明风冷吴歌清。 又附:清朝江南常州知府、临安人骆钟麟作”白石高踪“诗云:<div><br></div><div>断碑斜倚两三松,路遥烟萝各几重。</div><div>骑虎有人来大涤,种云何处问仙踪。</div><div>排衙老石多成鹤,落涧枯藤已化龙。</div><div>欲访飞霞旧丹灶,更须移屐八千峰。<div><br></div></div> 清乾隆年间临安县令赵民洽为”白石高踪“题诗:<div>行尽山峦又一峰,白云深处访仙踪。</div><div>旧时石室今常扃,古树流莺唤雨浓。</div><div><br></div><div>注:扃,读 jiōng,是指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这里指常常关着门闩,即闭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