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也是忙出来的

槐树风

<p class="ql-block">  又要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忘了过年,可如今许多人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灶上蒸出来的,炒出来的,炸出来的,煎出来的。年味是香喷喷的,甜滋滋的,爽歪歪的,黏乎乎,麻辣酥酥的。过年少不了这些口福。</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走亲防友串出来的。旧时节,年前看望长辈,寻常人家,几包大糕果子之类点心,不值多少钱,却是一片心意。节后,相互拜年,吃请,叙旧。过年少不了这些亲情友情。</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热闹出来的。满眼的红,红对联,红窗花,红灯笼。旧时节,连自家猪圈也要贴上个福字。满耳的鞭炮声,除夕夜,春节一大早,初五小年,门店开市,等等,都少不了鞭炮。孩子们聚在一起,蹦蹦跳跳,打打闹闹。连老人家,说话的声量都高上八度。</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传统习俗传承出来的。从吃腊八粥,到送灶,除尘,祭祖,还有许多礼节,种种禁忌,贯穿着整个节日。放开是年味,小心谨慎,规规矩矩也是年味。</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一家人团出来的。有的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有的一家人难得闲到一起。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开枝散叶,七姑八舅,各有自己小家。平时或有什么碗碰着碟子的,此时一顿团圆饭,杯盏之间,相互的小不愉快,烟消云散。过年就是图个开心。有不开心的,到了过年都要开心起来。一家人,就是要相互替别人着想。老的体谅小的,小的关心老的,相互之间互谅互让。没有这些,哪来过年的温馨。只想到自己,哪来过年的温馨。过年时的人,也最宽厚,即便有个别谁特别自私或别扭,这时的家人也有比平时更多的大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什么,点点滴滴,谁都能感觉到。却是无法一言以蔽之的。</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现在人会觉得年味淡了呢,有城市化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冲淡,人心的浅薄,原因是很多的。 有人说是因为经济压力大了,这我不敢苟同。杨白劳那么贫困,过年了,还不忘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弄点面,做顿饺子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老家还是自给自足经济,再没钱的农户,过年也要打几斤肉。</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年味变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过去的年,是自己忙出来的。凡事自己动手。现在的年,大部分人家,是用钱买得来的。买吃买穿买用买礼品,甚至大扫除也是花钱雇人做的。人只享受年的味,年的快乐,却少了年的忙。没有年的忙,参与度就大打了折扣。况且,当年里的一切,都凝聚着自己的劳动与心思,都是自己创造,虽然累些,甚至抱怨,但骨子里是快乐的,充实的,而且还充满着珍惜与回味。</p><p class="ql-block"> 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过年的样式也不一样。除了七七八八的事要做,我们古黄河尾闾这一带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有三件事最忙。一是做一缸豆腐。二是蒸一两笆斗馒头。三是炸一篮肉团子。做好这三件事,都离不开柴火。断树枝便是我唯一的活。断树枝,便是将修剪下来的树枝,用斧子断成一两尺长的柴火。当时,我们那里的树木以刺槐为主,树枝上满是尖尖的刺,不小心很容易刺破了手。断树枝虽是简单劳动,却因此很需耐心,很花些时间。</p><p class="ql-block"> 自己忙出来的饭菜,最香。自己忙出来年,也最有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