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访兰亭

雅馨

兰亭这两个字,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是个美丽的名字。建筑如果有颜色来做定语,我能联想起来的有青楼、红楼、白宫、兰亭。 青楼、红楼可都不是好词儿,兰亭与它们有云泥之别。白宫是政治博弈的权力顶峰,兰亭则是飘然出尘的诗意栖居。 兰亭在绍兴柯桥区兰亭镇兰亭村,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br><br>大多数人知道兰亭,是因为《兰亭集序》,因为王羲之。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绍兴城(当时叫会稽郡)最有地位、最有才华的一群人在兰亭搞了个团建活动,喝到高兴吟诗作赋,成诗37首,准备结集纪念,是谓《兰亭集》。 出集子得有个开头的序,当然由这次集会的发起人王羲之来写最合适,就有了《兰亭集序》。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三月三似乎总能唤起我们基因深处的某种情愫,莫名觉得是个重要的日子。 这种朦胧的感觉还真准,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时期,三月三被定为上巳节。 上巳节源于先秦时期的祓(fú)禊(xì)活动,“祓”是指祛除病气,“禊”是指清洁身体,“祓禊”是以香草涂身、洗涤身体、驱除邪气,以达到除灾祛病、祈求福祉的目的。魏晋时的三月三上巳节,已演变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名曰“修禊”。 正如今日的清明节,阳历4月4日和农历的三月三前后相距不远,是祭祀的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日子。 西晋末年,司马懿后代子孙互相杀伐引起“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开启“五胡乱华”时代。 晋代王室的一支和当时中原世族大家能逃的都四散奔逃,一部分去河西走廊,更大一部分渡过长江到了江南,史称“衣冠南渡”或“永嘉之乱”。 在这段历时多年的自发性迁移中,当时在山东琅琊这个地方的诸侯王是琅琊王司马睿。琅琊大概是今日山东南部临沂这个地方。 三国魏晋时期,官员、贵族几乎都来自世世代代的大家族,称为“门阀世家”。司马睿自幼生长于长安,就藩于琅琊地盘后,很多事情都得仰仗琅琊的王家。 王家那时候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导(276-339),他劝司马睿移镇建邺(今日南京),之后又劝琅琊王在建邺称帝,建立了东晋。 当时的人可不知什么西晋、东晋,人家就是晋。如果了解两晋历史,这个半推半就的称帝行为不是谋逆僭越,而是对汉族王权、中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几百年后的南宋也如此。 王导主文主内,精心辅佐司马睿,他的堂兄王敦主军事主外战,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是以王导为主的王家,马即司马家族的皇室。 王导另一个堂兄王旷当过丹阳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还擅长隶书、行书,他的儿子王羲之(303-361)更是青出于蓝,成为千古“书圣”。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他出身于当时最大的贵族集团,也当过很多大官。 “永嘉之乱”迁往江南的不仅是山东琅琊一个地方的人,河南、山东的贵族包括很多平民,能跑的都离开了动乱的中原。 河南东部的周口那时候称陈郡,陈郡最大的家族是谢家,谢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叫谢安(320-385)。 王导是东晋三朝元老,他去世时谢安还年轻,王导在世时仿佛东晋的定海神针,他去世后强势崛起的人物是桓温,少年老成的谢安不愿卷入政治漩涡,为人极其低调,让他当官他就推辞,颇似早他100年的嵇康。 两晋时期,世家大族之间倾轧,当官也很不安稳,好多贵族子弟看轻权势、注重个人感受,游山玩水、纵情享乐,所以嵇康的时代有“竹林七贤”,个个有才,但个个都是狂士。 东晋贵族很重视子弟的教育,经史子集都要精通,书法尤其受到推崇。贵族们也特别喜爱聚会,畅谈艺术,共同想念北方的老家,有一个成语“新亭对泣”,讲的就是这些贵族们在南方新建的亭子里泪眼相对、举头望北。<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b>亭,有顶无墙,似乎专为眺望远方而建,为送别和盼归而建。</b></font></div> 351年王羲之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将会稽山北面一处破败的场地修建为自己的园林,茂林修竹、曲径通幽。 园林里自然要建亭子,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因此给亭子起名兰亭。<br> 353年,也就是著名的永和九年,会稽的父母官王羲之邀请一帮合得来的好哥们到他的私家园林来过三月三,水边饮宴,自然要“曲水流觞”。 “曲水”是人工修的弯弯曲曲的细窄水渠。 “觞”是一种有两个耳朵的酒盏,盛了酒放在“曲水”中随流水缓缓行进。 王羲之与41位宾客散坐在“曲水”外侧,大概行个类似“击鼓传花”的酒令,鼓声落时,“觞”流到谁的跟前,谁就要喝了这盏酒并且吟诗作赋。 那41位宾客中,就有时年34岁的谢安,30年后,383年,以谢安为总指挥的东晋大军一举歼灭了当时已经统一中原、马上就要吞并江南东晋的前秦苻坚集团,这就是扭转历史命运的“淝水之战”。 苻坚是位英雄,可惜他遇到了谢安这位超强对手。 两晋时大家族联姻讲究门当户对,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就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从日上三竿到日薄西山,喝了一天酒的一群雅士输出了很多美篇,精选出37篇成书《兰亭集》,而王羲之亲笔题写的《兰亭集序》更是名垂千古。</p> 微醺是人生最佳的状态,王羲之微醺状态下写出的《兰亭集序》,洒脱狂放与清丽飘逸兼具,千百年来为世人奉为无价之宝。 唐太宗李世民对它的推崇更是无以复加,以至于之后的帝王或王室子弟以仿写临摹《兰亭集序》为荣,宋仁宗、宋徽宗以及清朝皇帝都有不同的摹本,其中尤以赵孟頫临摹得最具形神。 而“曲水流觞”也成了文官和雅士的雅趣,北宋时欧阳修在滁州为官时,也曾在琅琊山的醉翁亭前与好友“曲水流觞”,事后写出《醉翁亭记》。 2014年夏天到安徽滁州游琅琊山,醉翁亭前的“曲水流觞”比2024年冬天在兰亭看到的“曲水流觞”规模更大一些,那弯弯曲曲的人工小水渠中还有流水。那里的“曲水流觞”就是效仿、致敬王羲之与好友的兰亭集会。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兰亭、醉翁亭、“曲水流觞”,虽然都是仿造,也是当今人们对前人潇洒高贵的一种羡慕和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水犹在,兰亭犹存,只是潇洒高贵的人群少之又少了。</p> 2024年12月21日下午,我和爱人以及绍兴的三位朋友一起游览兰亭,冬日的兰亭仍是茂林修竹,一片片竹林纤细挺拔,这种瘦高俊秀干净的竹林,仿佛竹类中的贵族。 沿林间石径信步,鹅池、兰亭碑亭、曲水流觞、王右军祠、临池十八缸,这些与王羲之有关的符号都有。 如今的兰亭是清代在明代旧址上重建,现在又不断整修扩建形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新建有“兰亭书法博物馆”。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兰亭。<div><br>于书法爱好者而言,这里是书法圣地。</div> 对普通游客而言,单看风景就很优美。 于我而言,到文化景点旅游,哪怕当时不太了解其文化内涵,事后要看很多资料,最好要整合成一篇文化游记。 <p class="ql-block">文化景点如果只看眼前人工建造的景致,就像夜晚迷路,与瞎子无异。理顺了那一群群历史人物和事件,那个时代的剪影在脑海中才渐渐浮现。</p>